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亲近善知识非半梵行,乃全梵行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12 09:57:59
zzzm:   《入法界品》中,  “时有守护菩萨法堂罗刹鬼王。名曰善眼。与其眷属万罗刹俱。于虚空中。以众妙华。散善财上。作如是言。善男子。菩萨成就十法。则得亲近诸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其心清净离诸谄诳。大悲平等普摄众生。知诸众生无有真实趣一切智心不退转。以信解力普入一切诸佛道场。得净慧眼了诸法性。大慈平等普覆众生。以智光明廓诸妄境。以甘露雨涤生死热。以广大眼彻鉴诸法。心常随顺诸善知识。是为十。”

zzzm:   《入法界品》中,  “时有守护菩萨法堂罗刹鬼王。名曰善眼。与其眷属万罗刹俱。于虚空中。以众妙华。散善财上。作如是言。善男子。菩萨成就十法。则得亲近诸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其心清净离诸谄诳。大悲平等普摄众生。知诸众生无有真实趣一切智心不退转。以信解力普入一切诸佛道场。得净慧眼了诸法性。大慈平等普覆众生。以智光明廓诸妄境。以甘露雨涤生死热。以广大眼彻鉴诸法。心常随顺诸善知识。是为十。”  ──若“成就”如上十法在后学看来已经是很“厉害”了,简直都快成佛了,若要成就此十法才能有机缘亲近善知识,那,没有善知识这十法如何成就呢?或者这里说的善知识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善知识了。敬请赵叔释疑。  zf:   亲近善知识非半梵行,乃全梵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华严经》教法的当机者乃是大菩萨,其中绝大部分开示的内容十分高深,这里所说成就善知识的十法亦复如是。  要亲近十分完美的善知识,应该具备如上十法,但这并不是说在成就这十法的过程中可以离开不那么完美的善知识的指导。  比如,小学生在小学老师的指导下,学完小学课程,便具备了“亲近”中学老师的条件,成为中学生;同样,中学生在中学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具备“亲近”大学老师的条件。学生每上一个台阶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当一个已经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人,陶醉于自己的能力,而忘记了其能力中所凝聚之师长的心血,这样的人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印顺法师关于善知识的论述值得我们用心体会。  ◎附:印顺法师《成佛之道》第二章(摘录)  颂文:“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解说:正法,虽可以从经典去了解,但主要还是要从说法师去听闻。法师的开导,比起自己阅诵,到底迅速而容易得多。所以为了要“趣入正法”,进求佛道,“应”该“亲近善士”──善知识,尤其是大乘善知识。佛曾以:“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说为预入圣流所必备的四大条件,这可见亲近善知识的重要了。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因为他有:(1)“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2)“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3)“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4)“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5)“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可是末法时代,全德的善知识,是难得遭遇的;而修学佛法,却又不能没有师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经上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亲近。《涅槃经》说“四依”──四种可以为人依止的师长:初依人,虽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已能通达佛性义十六分之一。总之,末世善知识难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也就不妨如法亲近了。  颂文:“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解说:无论是全德的善知识,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如不能如法亲近,都不能得应得的功德。所以对于善知识,要“观”察他的功“德”,“莫观”察他的过“失”。如听受善知识的教导,或从举止动静、待人接物处去学习,只要有一分长处,就注意他的长处而修学。这样,虽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观功德,专在善知识的缺点上着想,不是这样不对,就是那样不够,那虽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识,也毫无利益。因为全德善知识,也不能一切圆满,没有一些缺点的。所以亲近善知识,应随时提醒自己:来这里做什么?不是为了寻求知识的过失,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能这样,就到处有师长可亲近,随处都能得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这个意思。  亲近善知识,扼要的说,要“随顺”师长的意旨,使师长欢喜,切“莫违逆”师命。就是师长有所呵责,也应受责,不可生嫌恨心、恚恼心。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1)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2)为师长服劳务;(3)照着师长的开导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亲近善知识,完满的表现“尊师重道”的精神。假使师长要你作种种非法呢?那是不应该随顺的,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修学佛法,如不能如法尊敬师长,想得到佛法的功德,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经上说:“若彼于师,住嫌恨心、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  某次,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佛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阿难的意思,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佛是怎样的重视善知识!所以“学者”,“应”该“尊敬”供养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华严经》等都说得非常详明。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注: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

编辑:小勇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成语名称以防不测成语拼音yǐ fáng bù cè成...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成语名称仪静体闲成语拼音yí jìng tǐ xián成...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