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亲近贤慧者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12 09:58:21
亲近贤慧者  亲近贤慧者  无论在您得意或失意时,会给您启迪,为您指示正路,陪伴著您,与您共策共略度过人生。相反的,您若是遇人不淑,结交的都是酒肉朋友,下场肯定就不得善终。人生旅途,需要良友,结伴同行。学佛道路上亦是需要个法侣,辅助共勉。风雨同路。人生路途是一条漫长及坎坷不平的道路,一生中有著诸多起伏不定的时运。时而得意,时而失意,个人成败得失的关键,往往会是因受了身旁的人所影响。如果您所结交的朋
亲近贤慧者

  亲近贤慧者

  无论在您得意或失意时,会给您启迪,为您指示正路,陪伴著您,与您共策共略度过人生。相反的,您若是遇人不淑,结交的都是酒肉朋友,下场肯定就不得善终。人生旅途,需要良友,结伴同行。学佛道路上亦是需要个法侣,辅助共勉。风雨同路。人生路途是一条漫长及坎坷不平的道路,一生中有著诸多起伏不定的时运。时而得意,时而失意,个人成败得失的关键,往往会是因受了身旁的人所影响。如果您所结交的朋友是贤慧者,必定会在您的生活中给以扶持与支援。

  亲近善知识,是佛徒学法首要之条件。佛陀教导众生祛恶就善,故在第一吉祥法里先说远离愚痴人,后说亲近贤慧者。所谓的贤慧者,就是指具有正智、 正见、 确知、 明了与实观的人。即对一切事物的道理,能明辩是非、 正邪,有抉择取舍的辩识,其思想行为都有高度涵养。同时具备能示模范,教化指导他人的条件。在佛教里通称此类人为善知识 (kalyana-mitta)。

  在《瑜伽师地论》六十四卷里记载著佛陀教示门徒学习佛法应抱持的理念:

  「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

  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

  亲近善士,即亲近有知识的人。所谓的善士是指一个德行圆满的良友,并非指一般普通的朋友。佛教里所称的善知识是指导我们修善断恶,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的导师。

  在《增一阿含经》的 「九众生居品」里,有著这么一段佛陀与阿难尊者的对话。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导,以至无为。」佛告阿难: 「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 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 全梵行之人也。」

  此段对白,就足以说明善知识对行法者的重要性。就如我们求学时期的老师,细心殷勤地善护教导著学生,直到培育他们成材为止。佛陀在世时,经常勉励那些新学门徒要向诸得道弟子,如舍利佛、大迦叶及目犍连尊者等看齐,并亲近他们学习佛法。佛陀本身也自认如果过去没有亲近善知识,在菩萨道中就没有办法得到燃灯佛的授记,无法问津於成觉证果。

  尊师重道

  修学佛法的人,当亲近善知识时,在态度上就要抱著良师难遇,明师难访的尊重心,好好学习。而不是怀著狐疑猜测的心态去衡量对方,或是以刁难的方法来试探对方。时下佛徒,有者要求过高,对师的要求有著诸多崇高理想的条件。要如何物色一位理想的善知识呢?佛陀举出了善知识必需具备的七项条件:

  一。俱足正信

  对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其本身在佛法修持上必有所体证,也就说对四禅八定,无常、苦、 无我三法印,慈悲喜舍等有所体证。或是已证得预流初果 、六神通及八解脱等的善知识。

  二。安住禁戒

  即是一个行为品德清高,守道清白的行法者。

  三。具足多闻

  即对佛陀教法,多所听闻通达。对於来求法的人,皆能随其所问,给以充足解答。并且在讲解时,於文义善巧,於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 意善寻思、 见善通达。

  四。性多哀愍

  身为一位善知识,他必需拥有一颗哀怜悲愍众生之心。由於不忍众生在生死苦海里受尽熬煎,在他的心底,常抱著众生苦即我苦,众生乐即我乐的心态来对待众生。从以下二点,可以看出一位善知识的哀愍心态:

  (一)心无厌倦: 即对於弟子善能教导;弟子所作的善行与才华能给以赞叹鼓励。本身的个性耐力是勤劳精进,为大众说法教示时,不辞劳倦,无所怨言。

  (二)善能堪忍:一位善知识,在生活周遭里,碰上任何逼迫苦事,先检讨自己是否有任何过失,并以业报思想为理念,不会随意怨他责人,发生愤恚。纵然是遭轻陵毁辱,也堪能忍受。而自己本性没有改变,守持以有情著想的宗旨,顾虑对方的利益为主。

  五。正智正慧

  善知识对佛教的经典与教法必需有深入的研究与心得。拥有能够辩别出世间法及出世间法、 俗法及圣法的渊博知识。同时亦具足能识别出追随者的品性与根机之功夫,在教诫授法上投其所好,摄其所适,成就其材的教导能力。

  六。有惭耻心

  一位善知识,必然具有崇重贤善的格性。所谓的崇重贤善即是对於具有贤德的人,他能生起恭敬,对於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法亦生起崇重。因了这崇贤重善的心理,善知识就会羞耻过恶不作。常持谦虚态度,以礼待人,平易近人。

  七。怀羞愧意

  一个具有羞愧心的善知识,他是怀有轻拒暴恶的特性。这轻拒暴恶是指对於世间的法律、 舆论、 呵斥、讥毁等引起的恶法恶行,和自己厌嫌的恶染法都持有一股强烈的抗拒而不愿接近。因了这理念,他是非常慎重於自己的言行与态度。同时也是一个庄重的人。

\

  「善财童子」是北传大乘教法里一位显赫的求法者,他的五十三参,学道求法的精神是我们后学人最追随典范人物。他的法迹可从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波罗浮屠」古迹中窥视一二。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於身心」,亲近善知识能够使学法者引生信根、闻 、施、戒、智慧诸善功德。佛陀形容这种接触就好像月亮盛满,光明渐增。冀望此吉祥之二「亲近贤慧者」 引领您往如意处。

  「莫近恶知识 亦莫愚从事 当近善知识 人中最胜者 人本无有恶 习近恶知识 后必种恶根 永在暗冥中」

  念师恩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佛的人能遇名师,扶持引导,趣向正道,得於成就佛果。对於善知识的德惠,学子必须铭记在心。要存感恩之心,念恩师之德。对於善知识之恩德,佛陀有如下的譬喻:

  犹如慈母, 出生一切佛法种故。

  犹如严父, 广大利益亲属故。

  犹如乳母, 守护不令作恶法故。

\

  犹如教师, 示诸善法所应学故。

  犹如善导, 能示甚深妙法故。

  犹如良医, 能治种种烦恼病故。

  犹如勇将, 殆除一切识恐怖故。

  犹如船师, 令度众生大瀑流故。

  犹如商主, 令到一切智宝州故。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成语名称以防不测成语拼音yǐ fáng bù cè成...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