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佛七讲话 智谕法师疑问解答 二 (检讨会摘录)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1 09:57:57
(一) 《问》师父在开示的时候,说念佛的时候,不要起观想。那,拜佛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起观想? 《答》要知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是大观想;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大观想;心无所住,是大观想。如果取于相,都是生灭,观想生灭是不对的,念佛求的是不生不灭。 《问》七天念佛,感觉有压迫感……。 《答》七天来受约束,不放逸,有规矩,就感觉受压迫了;如果感觉不受压迫,那正是危险呢——放

(一)

《问》师父在开示的时候,说念佛的时候,不要起观想。那,拜佛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起观想?

《答》要知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是大观想;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大观想;心无所住,是大观想。如果取于相,都是生灭,观想生灭是不对的,念佛求的是不生不灭。

《问》七天念佛,感觉有压迫感……。

《答》七天来受约束,不放逸,有规矩,就感觉受压迫了;如果感觉不受压迫,那正是危险呢——放纵你的生死!

《问》这次打七,我最感谢圣空师,因为他是我用斋的行堂法师——吃饱才能念佛嘛!……

《答》我提供大家一个参考——吃饭不要太饱。打坐以前吃太饱了,不能打坐——因为胃在蠕动,心静不下来。晚上如果不是过午不食,最好也要少吃——因为睡床上,胃还在动的话,睡不着。

《问》临命终的时候,如果是魔变化成佛菩萨来接引,是不是业报?该怎么办?

\

《答》临命终时,只要念佛,佛自然不发虚愿,他一定到。佛来,魔不敢到。所以,临命终是感佛之时。如果平时不知道念佛,可能就是魔现了!告诉大家一个判别现的是佛、是魔的方便——佛具三十二相,魔不具,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佛的光明无影,魔的光明有影。临命终时不感佛,怕的是至诚心不够罢了!

《问》师父开示的时候,告诉我们要以阿弥陀佛这个音来摄心,那,平常我们在上班或上课,不能出声念佛,要怎么来摄心?

《答》方便说,口念耳听,称之为摄心;如果不能出声念佛,心念心听,是为摄心。

《问》师父开示我们「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可是事实上,我们在分别一切法的时候,第六识已经起了作用,那,又怎么能不作分别想呢?

《答》分别一切法是用根,不作分别想是不用意识。五根要是一动,一定有一分意识在里面,叫做介尔堕心。不起分别时是介尔心,介尔以后是寻求心,寻求心起决定心,再来是染净心、等流心。有句话说「西方极乐国,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红的、黄的、蓝的、绿的,都看得清楚,可是不生贪瞋痴,这叫不起分别心——对一切法,不起贪瞋痴心,叫「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如果什么都不分别的话,那叫大傻瓜一个呀!

《问》想请教师父一个问题:念佛念一念,好象没有妄想,可是又好象是在睡觉,这是怎么一回事?

《答》那是昏沉,不是没有妄想——连大菩萨都还有一分妄想在。妄想和昏沉,都有办法对治——作意。一起妄想的时候,就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实在对治不下去时,可观落日,照十六观经的观法。打昏沉时,把头摆平(不要低下去)、身摆正。平时,大家清净心的方面很生,妄想很熟。修念佛法门,是叫他生的地方,慢慢变熟,熟的地方,慢慢变生。

《问》我早上加持楞严咒,晚上加持大悲咒。……到后来,全身充满一片光明,感觉很热。……

《答》楞严咒很好,大悲咒很好,可是你要知道——佛号更好。我们听说过「万德洪名」,而佛却没有告诉过我们「万德楞严咒」或「万德大悲咒」呀!见有光起,一定有光灭——那是生灭法,是魔光,千万不能那样修。

《问》我觉得打佛七,一定要心理和生理都调适得很好。这一次,因为没有调适得很好,所以打得不是很顺利,也不是很圆满。

《答》打佛七,要精进调适,调适精进。好象调琴弦一样,不可太松,也不可太紧。

《问》想请师父开示:念佛快慢和定力有没有关系?

《答》念佛快慢没有关系,要注意的是不可太快、不可太慢,因为念佛以摄心为主。太慢,不摄心;太快,念也念不清,听也听不清,也不摄心。

《问》师父告诉我们要用耳根来摄心,最后是要摄心。后来,我感觉到耳朵没有再那么强烈听到自己所念的声音,可是心里却很清楚在念佛号。念的时候,佛号很快很快过去,妄念不会像平常那么庾,可是胸口会痛。

《答》念佛时胸口会痛,那是业障现前。大家要知道,听自己的声音,是观音菩萨妙耳门,就是反闻闻自性。没有能念的我,没有所念的佛;没有能听的我,没有所听的佛号。一切没有,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法门,最高最深。

《问》我这一次打佛七的时候,会常常想家里和学校的事情,所以不会很专心。可是打完以后,又希望自己以后打七能专心。

《答》妄想,千万要对治。命终以后可能生那一道,都是由于妄想。

《问》想请示师父:拜佛和念佛时,要不要记数?

《答》根据善导和尚讲,不拜佛、不绕佛,只管合掌念佛。坐就坐念一万两万,站就站念一万两万,七天不睡觉,日中一食。这点,我们办不到。所以,我们拜佛时,要身礼阿弥陀——身业清净;口称阿弥陀——口业清净;意念阿弥陀——意业清净。这样,三业清净,叫清净恭敬于佛。光赶数字,不是正确的方法。

《问》请问师父:妄想很多,怎么办?

《答》无量劫以来,往无量劫后,生死不断,都是由于妄想。不要再随它走了!有什么办法对治妄想呢?念佛。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果妄想不起了,首先可以看到生死边,然后出生死。所以,古德有句话说 「打得妄想死,许尔法身活。」 一百个人当中,一百个人有妄想。谁先对治下去,谁就先得超生。

《问》念佛念到后来,好象见到佛堂里的人都没有了,不晓得这是怎么回事?

《答》见到念佛堂里面的人没有了,是不是又出现了?——还是生灭。这个境界很好,叫般若现前。可是一着相的话,就成了魔。要记住一句话──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来,不要;魔来,也不要。没有一切境界,才是最好的境界。

《问》我很感谢有那么好的机会来打佛七。……我现在很想哭,因为什么事都做错,连吃饭也不会。我也很高兴,因为借这次的机会能够把我导引到佛门来。这七天中,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今天早上,我在佛前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我们全家,和所有我认识的人,希望他们临终无障碍,都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答》悲切有两种:一种是道念生——须菩提听金刚经,涕泪悲泣,那是好的;一种是情念生——感情心动而悲泣,那是不好的。虽然不好,但也有它好的地方。心不清净,不能达到这个地步。想到全家都要往生,那是情念动。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你把它想:一切众生皆求往生,那就是解脱。

《问》什么时候观察妄想比较有力?

《答》对治妄想,有一个时间最好——早晨刚起床。那个时候,外面是静的,心里是清凉的,妄想起,最容易观察出来了。一起妄想,发现了以后,就念阿弥陀佛,不叫它起。久久用功,才见效果。如果早饭以后,有妄想起都不知道。

《问》师父说要佛号不断,那,进入厕所的时候,是不是还能够佛号不断?会不会太不恭敬?

《答》进厕所,默念佛号,不可出声;睡在床上,默念佛号,不可出声。进厕所出声念佛,不恭敬;睡在床上出声念佛,伤气。这两个时间,不可出声。

《问》我礼佛的时候就会头痛,这是不是我的业障太重?而,如果说礼佛可以消业障,那又是为什么?

《答》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当然可以消业障。礼佛的时候头痛,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病,一种是业障。有病,看医师;有业障,找法师。 

《问》是心作佛和是心是佛有什么不一样?

《答》是心作佛是缘观,是心是佛是直观心性。心念阿弥陀佛时,有佛有心,这叫缘观——借外面的因缘去观。这叫是心作佛。知道佛号是由心起的,没有佛;知道心是由佛号起的,没有心。这样就渐入中道——真谛中道了。知道佛号是由心起的,有心;心是佛号起的,有佛。没有佛,怎么能起心?没有心,怎么能念佛?——这叫俗谛中道。会入中道义,是圆顿大乘。是心是佛,就是到这个地步。用功一步一步地近,就可以打开生死。

《问》……念佛念到后来,心很清净……。

《答》念佛念到心清净,很好。可是,千万不要观——我现在心清净了!因为这样一来,分别心又起,心又不清净了。心清净,无分别。无分别,是佛的一切智、实智。由一切智、实智,可起权智、差别智。所以说,由无分别而可以分别一切法。千万不要起一个心——我现在心清净了! 

《问》师父说我们在思惟事情的时候,佛号就断了!那,像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佛号断了,怎么修念佛三昧?

《答》念佛,心就清净。既然念佛,心就清净;那么,是不是清净心,就是念佛?心清净,就是不起贪瞋痴。所以,不起贪瞋痴,就是念佛心不断。贪瞋痴一起,佛在天边了!

《问》师父说往生是带种子业,不带现行业。那,如果已造了现行业,要怎么消去?还有,如果因某种因缘,不得不继续造现行业的话,要基于什么心态去做?

《答》已经造了现行业,要忏悔。忏悔后,现行业会止;如果不起忏悔心,现行业会增。忏悔后,现行业止,念佛心、愿心就增,临命终时,可随愿心走。所以,大家犯了戒(不管出家、在家),一定要忏悔。忏悔,保证业不增,可是并没有消除。业不增,而愿增加了,所以随着愿走,往生西方了,这叫带业往生。业不增,就变成种子了!

《问》以前念佛时,为了避免散乱,所以念一句佛号,脑子里就会随着浮现阿弥陀佛四个字出来。可是师父说不要观想,我不晓得这是不是观想?

《答》大家千万不要注意声尘,要注意自性。浮现阿字、弥字、陀字,那不是阿弥陀佛。什么道理呢?譬如我告诉你,酸梅有一点点酸、有一点点甜,你一定不知道这个味道——你绝对不可能因我的音声,而知道这个味道。因为,它不是文字,不是言语。你想知道它是什么味道,吃一点点就知道了。而,你知道以后,是不是也没有办法告诉别人呢?酸是其性,言语、文字是其相,不可取其相。法,原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如果取着言语、文字,已是染尘了!学佛,不是修行难,下手最难。下手处要求正而不邪,下手正的话,越修越进步;下手邪的话,越修越偏差。什么是正呢?不起贪瞋痴。怎么不起贪瞋痴呢?信阿弥陀佛,信西方极乐;愿见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持名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信、愿、行,自然没有贪瞋痴。 (二)

《问》这次打七,觉得包袱背得很重,没有能丢下来,这一点想请师父开示。

《答》修佛法,是要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凡所有相,皆不是我;凡是和我对待的,皆不是我。你的包袱,是不是你呢?见到一切相,是不是你?唯有不见一切相,不想一切法,才是你。这个你,就是不生不灭的真正本来面目。你的包袱,是你不放下呀!放下以后,可以得大自在。

《问》念佛的时候,有时候会跑出其它菩萨圣号(如观世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的影像来,……

《答》那是你的妄想。妄想,有一个要点──一个接一个。不可能同时在一念当中,有两个妄想。知道了这个要点,就有办法了——打入一句佛号,它就断了!经常叫佛号入于乱心,则乱心不得不佛。

《问》求往生的心不够强烈,不晓得该怎么办? 

《答》求往生的心不够强烈,要起观照。世间法不外两种:一是乐,一是苦。对世间乐的事情,要观其无常;对于苦的事情,希望早脱离。

《问》念佛,是每一念都要存虔诚的心,或是心不动,不起任何念头,只是单纯地照顾佛号?

《答》念佛和虔诚,是一个心,还是两个心?——是一个心,是一心所起呀!念佛一字不漏,就是至诚恳切;至诚恳切,自然一字不漏。

《问》念佛定和其它禅定有何不同?

《答》其它禅定,坐在房间里,也不晃,也不摇的——那算不了什么!外面狂风暴雨,站得住脚跟的,那是念佛定。狂风暴雨来时,心不动;唯有心不动,才能抵抗狂风暴雨。好比将军临阵,如果还没有作战前心不乱,那算不了什么!如果打得再凶,而心不动,那是念佛定。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起分别心,一起分别心,就随着境转;不随境转,就不来不去。不来不去,是佛法身。

《问》初学者应采用什么样的念佛方法? 

《答》初学念佛一定要记数,为定心故。

《问》妄想纷飞该怎么办?

《答》纵然妄想纷飞,一心不动。不但妄想纷飞,一心不动;有病无病,也一心不动;是苦是乐,一心不动;是生是死,一心不动。无量劫来,大家把这个不动的心忘了,才落入六道轮回。如果有人能够悟到这一点,及早回头。

《问》念佛打坐时妄想很多,我逼自己不可以那样,渐渐地妄想少了,可是,神经却变得很紧张,外界有一点点声音,都很敏感,不晓得该怎么办?

《答》妄想、敏感,是怪你至诚心不够。如果至诚恳切心够的话,吃饭、睡觉的时间到了,都不知道。如果念佛念到那个地步的话,管他有没有声音,还是至诚恳切地念佛。

《问》请问师父,至诚心和善根的深浅有没有关系?

《答》什么是善根?不贪、不瞋、不痴。认为没有善根,是由于过去的贪瞋痴心太重。从今以后,贪瞋痴心渐渐减少,就叫种善根。善根种下以后,未来世一定至诚恳切。

《问》师父常常开示念佛定是不要被境所转,可是我很执着佛号的长短、快慢,一直放不下,不晓得应该怎样来调伏?

《答》那是你的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都是由我所出。对佛号长短、快慢起贪瞋痴,是坏善根;管他佛号长短、快慢,不生贪瞋痴,一心不乱,是深种善根。

《问》师父常常讲说要一心不乱,不起分别心。我这次很用心想把它调整到一心不乱,可是却常常要再分出一个心来打妄想,不晓得如何以这个心来参法味?

《答》你不想起妄想,而偏偏起了妄想——起的妄想不是你。不是你的不要。所谓迷时法(妄想)转人,觉后人转法(妄想)。如果以妄想来压制妄想,那是以妄代妄,头上安头,完全错误。

《问》师父要我们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我们一回向,他们就能够往生?还是,要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他们才能够往生?

\

《答》一起心回向,就有功德了!你的功德力有十分,它就有十分的力量;有一分,它就有一分的力量。如果心不清净,一分也没有!

《问》在我们做事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在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佛法? 

《答》佛法,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在社会上处事,把握一个原则——不害众生,即诸恶不作;利益众生,即众善奉行。

《问》请问师父,什么是无念而念?如何做到?

《答》念一句佛号,听清了,则没有妄想。如果还有妄想,表示没有听清,为什么?一心不能二用。没有妄想,是无念。虽是无念,但是字字听得清楚明白,那不是念是什么?正因为念得清楚明白,听得清楚明白,才没有念;正因为没有念,一心不能二用,才念得清楚明白,听得清楚明白。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问》打坐念佛时,昏沉得很厉害,该怎么办?

《答》用作意。作意叫警心。不要把头低下来,腰弯下来——那就睡着了。隔几秒钟,就正正头,不叫它垂下来。这样用功久了,昏沉就没有了!

《问》至诚心念佛和意识心念佛,有何不同?

《答》至诚心念佛是清净心,没有分别;意识心念佛,有分别,千万不可用。

《问》请问师父,清净心念佛,是不是就是反闻闻自性?

《答》清净心就是你的自性。佛号有起有落,可是念佛心不动呀!如果念佛心也随着佛号而有灭的话,就不能念第二句了。既然还能够念第二句佛号,那就表示念佛心没灭。既然是念佛心没灭,那,它也没生,为什么?有生必有灭嘛!那是你的自性呀!反闻闻自性的念佛法门,念的是自己的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约正报来讲,叫法身。法身有两种:一种自利的,叫无量寿;一种利他的,叫无量光。如果约依报来讲,叫净土。这个境界很深,不敢和大家讲,大家老实念佛,一心不乱就对了! (三)

《问》在念佛堂里面,将自己的心调伏下来以后,要以什么因缘让心持续?

《答》心没有妄想,叫调伏。一般所见的境界,都是幻相、法尘,那是没有调伏。真调伏的话,一片清净,一丝妄想没有。要想坚持这个境界的话,唯有念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提得紧,妄想就不起。

《问》如何让妄想间断?

《答》佛号字字入心时,妄想自然间断。

《问》佛七结束后,如何让三昧心持续不断?

《答》三昧心,不可得。一般人认为有三昧,求三昧,不得三昧。不求的时候,心无所住的时候,就是三昧——莫把影像、法尘当真心呀!三昧,只是一个名字。一丝妄想没有,谓之三昧;不染一切尘,谓之三昧;不思一切法,谓之三昧;一心不乱,谓之三昧。一切法无所得,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怎样能做到老实念佛? 

《答》这个要用功夫呀!要是有一天,佛号一起,一丝妄想没有,那才叫「老实」二字。慢慢修行,总有一天会达到这个地步。

《问》止静时,为什么都有人拿供饭来给我吃?

《答》那是幻相、法尘,皆是有生有灭,有相有为——不要去管它。

《问》在佛七中,我用了很多方法,想要求一心不乱……

《答》其实,求一心不乱,那就是乱了!一心不可求,要求一心不乱,那是将心求心,是二心,怎么会是一心不乱呢?一切平平正正、清清净净,一念不生般若生——就是它!

《问》打七打到第四天时,忽然起了一个「谁念阿弥陀佛」的念头,不晓得这样对不对?请师父开示。

《答》谁念阿弥陀佛——那还是两个人呀!那是将心求心,将佛求佛。谁念阿弥陀佛,本来是一服药,不是病——你把病当药吃了!在你不求、不问、不理的时候——正是它!

《问》止静时,心很清楚,但是佛号并不相续,应该如何对治? 

《答》那是妄想多——赶紧提起佛号!

《问》如何忆佛,才能净念相续?

《答》至诚恳切!我们想父母想到至诚恳切的时候,饭吃不下,觉睡不着——就是那样忆佛!

《问》对妄想的警觉性太低,不晓得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一打妄想时,就可以警觉得到?

《答》妄念如果实在有,就不叫妄念——妄念本来没有,是自己起的!至诚恳切,自然不起妄念。有人说「要得念佛三昧」,其实,至诚恳切就是它,何必求它呢!对佛至诚恳切,自然一切事相、理上,都可解脱。

《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什么是现前一念清净心?

《答》现前一念清净心可得吗?如果可得,它是过去心、现在心、还是未来心呢?如果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现前一念清净心又往那儿得呢?所谓不可得,不分心就是了!不取相,叫不可得;心无所住,叫不可得;不生分别,叫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当下念即无念,无念即念。不是在得以外另有不可得——得即不可得,不可得即得。此法很深,慢慢体会。

《问》昏沉是不是就是打妄想?二者一不一样?

《答》昏沉就是一种妄想。昏沉时打妄想,自己不知道。微细的,叫无明。妄想、昏沉,皆从无明出。临命终时,一昏沉,就堕入六道;一妄想,就堕入六道。不昏沉、不散乱、紧提一声佛号,则往生西方。

《问》我娘家的大嫂,已经往生十五年了;三小姑,也已经往生五年了。我在佛七期间,晚上竟然梦到她们来和我讲话,这,是不是有问题呢?

《答》这是妄想!你梦见你大嫂、梦见你小姑,那是因为你见过她们——过去的妄想。前五尘在第六意识谢落的影像,第六意识独头起来了!大家能梦见到的景象,都是看见过的,经历过的;没经历过的,绝对梦不到。妄想有两种:和五根同时起的,是一种妄想;第六意识起的,又是一种妄想。做梦,是独头意识的作用,都是妄想。无量劫来生死不断,就是随它走,这叫法转人;学佛以后,要人转法,不随它走。

《问》念佛念到后来,感觉比较清净了,可是当我一生欢喜心时,烦恼又不断了……

《答》为什么一生欢喜心时,清净心就没有了呢?因为起了分别心了!就是妄想。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成语名称以防未然成语拼音yǐ fáng wèi rán成...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成语名称仰事俯育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yù成...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成语名称仪态万千成语拼音yí tai wàn qiān成...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成语名称仰事俯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xù成...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成语名称以鱼驱蝇成语拼音yǐ yú qū yíng成...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