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佛学、心理学与个人成长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2 09:50:23
引 言在今天的社会,压力已不是问题,而是必然的事实。问题是如何处理和面对压力及因未能适当处理压力而引生的身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一般人对心理学的理解及需求,亦从以往注重精神病的治疗而发展至预防,从预防继而发展至促进心灵成长,这样的发展实在是自然和必须。 在香港2003年中学会考佛学科新课程,我们把佛学和心理学融合,希望能为同学们设计出一套个人心灵成长的课程,让同学们能藉着佛法的理论和智慧,透

引 言

在今天的社会,压力已不是问题,而是必然的事实。问题是如何处理和面对压力及因未能适当处理压力而引生的身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一般人对心理学的理解及需求,亦从以往注重精神病的治疗而发展至预防,从预防继而发展至促进心灵成长,这样的发展实在是自然和必须。

在香港2003年中学会考佛学科新课程,我们把佛学和心理学融合,希望能为同学们设计出一套个人心灵成长的课程,让同学们能藉着佛法的理论和智慧,透过现代心理学的阐释,达至心灵成长和懂得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

佛法自从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宣说以来,已经为世人提供了面对压力、处理烦恼和解脱心灵痛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历代的高僧大德,都是实践佛法而有成就的好例子。近年西方心理学家研究把佛学应用在身心治疗上,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实佛学与心理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人类的心灵健康而研究,及提供达至心灵健康和解脱痛苦的方法。这篇论文,将介绍佛法解除痛苦和提升个人成长的理论,并从心理学的角度作对比和探讨。首先我将解说“觉的重要”和“觉的内容”,继而会谈到“如实的智慧”和“智慧的内容”,希望能在这篇简短的论文中,有层次、有深度和扼要地向大众介绍佛法明心和调心的法门。

“觉”的重要

“佛”乃梵文“佛陀”的简称,意即觉者。相对于觉者,就是沉迷的凡夫。所以对佛学来说,凡圣之别,就是觉与迷之别,而学佛就是学习醒觉。

为什么觉与迷有这么大的分别?因为沉迷的心没有办法作出正确的抉择,乃至根本无力作抉择。例如小孩在看恐怖电影时,只能随着影片内容而生恐惧之心,因为他未能觉知影像只是假象。反之,对觉醒到的事物,心是能够作抉择及作出正确的抉择。如上例中,一个有智慧的成年人能醒觉到沉迷恐怖电影的害处和影像的虚幻性,便可以提醒小孩影像只是假象,需要时还可以把影像关掉。所以《瑜伽师地论》云:“觉者,谓堪能拣择俱生之慧。”[1]

简而言之,我们若要处理任何问题,就先要醒觉知道问题的存在,所以处理心灵的问题乃至促进个人成长,就先要培养及学习对心灵的觉照。

在现代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培育中,“觉”(awareness)也是非常重要的题目。例如伦敦(London P.)[2]指出心理治疗可分为两大类:领悟治疗(insight therapy)和行为治疗(action/behavioral therapy)。而其中领悟治疗假设一个人的行为和心智出现毛病,是因为他未能够清晰了解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动力,尤其是当他内心的渴望和外在的需要发生矛盾的时候。领悟治疗师的责任就是帮助病人觉醒到自己的行为和心智活动背后真正的原因[3]。这样的治疗法是建基于:若一个人能醒觉到内心的渴望和需要,便能有效地处理和改变自己的心智与行为。

同样,高文(Goleman D.)在他著名的《情绪智商》[4]一书中亦强调自觉(self awareness)和觉他 (awareness of others) 的重要。他指出醒觉到自己当下的情绪是培养情绪智商的关键。同时,一个人的社交技能亦是建基于对他人情绪活动的醒觉。若我们对当下的情绪有醒觉,不单可以更灵活处理因情绪而引发的行为,还容许我们放下或消解情绪本身。

禅宗里有这样的公案:一天,有位将军去找禅师,见到禅师便问什么是天堂和地狱。禅师看看将军便道:“你这样的老粗,无资格问!”将军大怒,举起拳头欲打禅师。禅师从容地说:“这就是地狱。”将军当下醒觉到自己的情绪和失仪,便立即向禅师忏悔。禅师亦从容地说:“这就是天堂!”

从以上的公案,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醒觉到自己的情绪时,便可以开始尝试把情绪和行为改变。

“觉”的内容:觉察与觉醒

每一个生命都有醒觉的能力,而只是领悟力和观察角度与层面有所不同。但是因为领悟力和观察角度与层面的不同,后果就有很大的分别。如上说的例子,看恐怖电影的小孩,也能觉察到电影的影像和内容,但执以为真实,因而生起怖畏。而一个有智慧的成年人,能够对电影有更深入和彻底的醒觉,所以就有更大的自由和能更适当地处理影像。禅宗有句名言: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分别不是在山,而是在见者的观察和领悟力。山还是那座山!

实则,觉(awareness)可有觉察和觉醒两个含意。觉察(conscious)是指对事物的出现、存在或运作的了解和知晓。例如,对贼人的觉察。在佛经里,内心的烦恼时常以家贼来比喻。禅宗公案中有以下对答:“家贼难防时如何?”“识得不为冤!”意思就是:内心的烦恼时常损害我们自己的幸福,应如何处理?那就要对烦恼有觉察!有觉察,烦恼就不会成为害我们的冤家[5]。

觉醒(awaken)有从睡得寤、由迷转觉的含意。通常觉醒是指从所见闻的事物而悟得形相以外的境界或法理。例如,见花开花落而觉悟无常之理;牛顿为苹果击中而觉悟到万有引力之法则。

从上可见,觉察与觉醒对事物的体会有层次深浅的不同。觉察是重于事相上的觉知,而觉醒是从表相的观察进而有更深一层的觉悟。因为“觉”有深浅不同,所以继而产生的智慧,就相对不同。

\

如实的智慧

佛教看来,正觉而生的智慧,就是我们处理烦恼和化解忧怨的钥匙。在南传佛教《相应部》经典中有以下的经文:

如实的智慧[6]

“这些就是感受”: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感受的生起”: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感受生起的法则”: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感受的息灭”: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感受息灭的法则”: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这就是对感受的味着”…… “这就是感受的过患”…… “这就是从感受的束缚得解脱”:如是比丘,于此从前不认知的事(能够如实了知),便生起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

从以上的经文可见,若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如实了知感受,心中就会产生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7]。这五种心性,就是智慧的内容,亦是精神健康的支柱;培育这五种心性,就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冶疗精神疾病。因为在佛教来说,有醒觉,有智慧,就能面对压力和烦恼,亦能善巧处理一切事。

如何能培养这五种心性?依经文所说,就是要对不认知的事物如实了知。如何是如实了知?“这些就是感受”、“这就是感受的生起”、“这就是……”:是如是这般的,就是如是这般的觉知,如是这般的理解。可是世人对所遇到的事物,虽然都是从觉知开始,但继而对事物生起感受和想法。当感受和想法生起后,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增益,对事物便生起种种情绪、种种想法。这样,便不能对事物如实了知,而是把自己主观的情绪和想法投射于事物上。更有甚者,就是以主观的感受、情绪和想法为依,生起如葛藤般的妄想,那就离如实知见更远。若有人执这些妄想为真实,而长期生活在其中,就是开始步向精神病的方向。若一个人把他的行为和抉择只是建基于个人的感受和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相反地,如实了知便是离开主观的情绪和想法,以开明和意欲明白了解的心,对所观境或事物,有当下和直接的观察。从当下和直接观察而生的如实知见,就是培养智慧的基础。而情绪和想法必须在如实知见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自利和利他的大事业。

智慧的内容

如上所说,智慧的内容就是眼、知识、智慧、如实知见和光明等五种心性。今依次逐一探讨:

眼(vision):

就是对所观察的境像之觉照和认知。在汉译经文中,多翻译为“眼”,有照烛的意思,那就是对不认知事物的觉照和认知。例如上述经文中说:“这些就是感受”,意即对感受的如实了知:苦受,知是苦的感受;乐受,知是乐的感受;不苦不乐受,知是不苦不乐的感受。

如是简单的要求,乍看实在是容易,实则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却很少。即使对情绪有醒觉,也多是与触觉(sensations)、渴望(drives)等心识活动混杂而成含糊的一句“我很不开心”或“我很开心”。有时,世人还因未能面对或接受自己的情绪而否定、逃避或压抑。

有些现代的心理病理学(psychopathology),就是假设若人未能醒觉到其本身真正的渴望、恐惧和情绪,便会出现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就是用种种方法帮助病人醒觉到前所压抑的渴望和情绪。亦因为醒觉到心理问题的成因,而使病者有更大处理本身问题的选择和智慧。由此可见,现代的一些心理学也是以醒觉和认知情绪及感受为医治病人的下手功夫。

\

为了教导弟子修习对身心的认知和觉照,佛陀宣说了著名的《大念处经》。在经文的序分,佛陀如是说:

比丘们,有这么一条道路可以引导众生至于清净,克服忧悲苦恼,祛除痛苦悲伤,获得正道,体证涅槃──那就是四念处。

是哪四念处呢?比丘们啊!比丘坚定正住,热切的,念念分明的,专注的,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感受(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意(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意(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法(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8]。

建基于如是念住和觉照(mindfulness)的方法,美国教授Jon Kabat-Zinn在麻省大学医学院设立了减压治疗中心,教导病人以此念住和觉照的方法治疗和面对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病苦,并取得共许的成就[9]。在英国的剑桥大学,现在也在研究以念住和觉照来帮助曾患抑郁症的人士不再旧病复发。而从初步的研究数据显示,念住和觉照的修习对曾患抑郁症的人有一定的帮助[10]。

但是必须要指出,在念住和觉照的修习过程中,对被觉知的情绪和感受,佛陀是没有“肯定或否定”与“应该或不应该”的含意,而只是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心意和心法有清明的觉知和了解。《大念处经》的经文如是说: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自己)的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的真相)……然则,念住“有受”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需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感受(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真相)。

从经文可见,观察感受的目的只是为了认知它的真相,继而因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便可消解情绪和感受对我们的操纵和影响。

知识(knowledge):

有了从“眼”而生的觉照和认知,心中便产生形相和概念。有了形相和概念,就可以安立文字和名相。有了形相、概念、文字和名相,心便有了思维、分别、反省和学习的工具,继而将之累积成为知识。所以前说的觉照和认知,就是培养知识和智慧的基础。但若在觉照和认知过程中起了偏差和执着,则随之而生起的知见也必定有差错。所以在佛经中,佛陀时常指出如实了知的重要;而在修行八正道中,亦以正见[11]为首要。

同时,选取觉照和认知的角度和对象,亦影响随之而生起的知见和智慧。例如,依据经文的教导,认知和觉照感受的过程,应以去了解“感受”或“情绪”本身的真相为目的,而不是去了解感受或情绪生起背后的人生故事。若仔细地去觉照,便能了知感受的生起是缘于根、境、识[12]三者和合,亦因三者和合而有触觉。有触觉便有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例如眼见美色而生乐受,或耳闻恶骂之声而生苦恼。这样对感受本身的观察,便能清晰地了知:有触觉,就有感受的生起;当触觉灭,感受亦随之息灭。就如“如实的智慧”经文中说的“这就是感受的生起”、“这就是感受的息灭”。

如实觉照情绪和感受本身,是最彻底和直接处理情绪的方法,因为这样我们便能了解到情绪本身是无常变迁,而其本质亦是虚幻不实的。若能清晰地觉知到感受和情绪的无常和虚幻性,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自然大大降低,继而于人我是非得失等境况中,心能更自在无碍。

以直接观察感受作为处理情绪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某些现代心理治疗法。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现代心理治疗法引导病患去察觉、寻找被遗忘或压抑了的情绪,继而让情绪得到肯定、舒发或转化;或去探讨情绪和人生故事的关系,以确立情绪的成因,继而对人生故事作出反省和去处理那些还未了结的故事情节。所以,与直接观察情绪而消解其影响力的禅修方法,是有所分别的。

但是,现今西方的觉照禅修大师高丹(Goldstein J.) 善巧地指出,若把上面所说对情绪本身的觉照禅修和现代心理治疗法并行运用,可以互补而达更佳效果。因为心理治疗对心灵的分析,能帮助我们了解和疏导内心的情意结,让心神更容易集中而进入直接觉照情绪和自心的禅修。而对情绪和自心本身的觉照禅修,能帮助行者更深入了解和体会情绪和世事的虚幻性,好让心能更快放下情意结[13]。所以二者虽然有别,但亦能互相扶助而成为更有效的冶疗和个人成长工具。

智慧(wisdom):

智慧是分别事理、断除疑惑和作出拣择的心灵活动。一般来说,培育智慧有三个次第,那就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闻所成慧是藉着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经过听闻、读闻而摄取知识和智慧。所以闻所成慧的运作是需要依靠形相、概念、文字和名相作为学习和思维的工具,亦是一种“二手”的学习。但是作为入门和缩短学习过程,也是必要的。

思所成慧是把从闻所成慧得来的知识和智慧,或是个人从直接觉照和认知得来的知识,作为分别事理乃至作出拣择的背景和资料,经过内心思维和反省而生起的智慧。例如从觉照感受和情绪而见到它们不同的状态,经过分析和反省,我们便可了知到情绪的生灭因缘和无常虚幻性。建基于如是的背景资料,心就自然生起智慧,而了知到依恋情绪的过患,而决定不可再执着和依恋感受和情绪。

修所成慧是凭借前两种智慧为指南,离开语言文字,不经思虑,当下直接亲身觉照事物而生起的智慧。犹如在打羽毛球的时候,只要眼睛不离开球,身手足便自会任运配合,把球打好,而无需思维如何去打球。若我们能如实直接觉照感受和情绪,并以闻、思二慧为指南,则能当下把触到感受和情绪的无常和虚幻性,继而不用思维分别,而能任运自在,不再受到它们的操纵和束缚。

如实知见(true knowledge)

前所说之眼、知识、智慧的生起都是凭借观照事物的形相和变化而得出来的智慧。如实知见则是以眼、知识、智慧为基础,而进一步觉悟出个中运作的法则。

例如观照感受时,觉照到有快乐的触觉,便有乐受生起,有苦的触觉便生苦受;当乐的触觉灭,乐受亦随之而灭,苦的触觉灭,苦受亦灭。从觉照感受的生灭因缘,我们可以觉悟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因缘生灭法则。

如是的因缘生灭法则,是从如实观照感受的生灭而觉悟出来的。须知那些被观照的感受,犹如所有感受一样,都是随因缘生灭而变化无常,所以并不真实。但是从观照此等感受而觉悟出来的法则,于一切时空,乃至放诸四海,皆是真实不虚。所以,如实知见就是掌握(grasp)和理解(comprehend)到从如实了知世间事物的生灭和运作,而觉悟出来的法则之知识和智慧。

当我们能掌握和理解到事物出现和运作的法则,便能提高我们处理(manage)事物的能力。这样,当我们能掌握和理解到情绪和感受的生灭法则,我们便能更善巧和根本地处理自心的情绪和感受。

实则,所谓个人成长的培育,就是学到掌握和理解人际关系及自心情绪的生灭和运作法则,继而能更善巧地去处理它们。所以,若要真真正正达到个人成长,培育觉照情绪而生的如实知见,是不能缺少的。

光明(light)

光明乃智慧的功能。有光明,我们便能了见路上的石块和水坑;既然能够了见,心便无须刻意亦能自然任运,安全而行。同样,有智慧的光明,心便能清晰地掌握和理解到事物和心灵的生灭和运作,继而能任运作出适当的抉择和取舍。

当我们能如实了知情绪和感受的生灭和运作法则,自然会明白到情绪和感受是因有触觉而生。若于苦与乐的触受生起依恋,心便会生起味着的危险,而要承担情绪和感受的拘束和系缚。若情绪是围绕着“我苦”、“我乐”等感受而生,我们便成为情绪和感受的奴隶。反之,若能对所生起的感受投以智慧的光明,便能了知到情绪和感受的虚幻性和众生对情绪和感受的迷恋和执着;继而因对情绪和感受的了解而得自在,和对众生情执的谅解而生起关怀的悲悯心。

在此有必要强调,佛法对情绪和感受的觉照,目的并非要否定或抹煞情绪和感受,而是要以觉照而生起的智慧光明,把不健康的情绪(例如:惊恐、仇恨、傲慢、贪瞋痴等烦恼)转化为由光明引导的慈悲喜舍等健康情绪。没有情绪和感受是不可能赋与世间意义(meaning)和作出取舍抉择的。所谓菩萨,就是以大悲心为动力,去求取究竟的智慧光明,来行自利利他的有情众生;佛陀,就是慈悲与智慧圆满具足的成就。

结 语

从上可见,佛法有一套完整和清晰的明心和调心方法。这套方法是以“觉”为基础,“如实知见”为指导和能自利利他的“智慧光明”为理想。这套方法是佛陀与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的亲身经历,继而为世人讲说出来的指引。其中所包含的经验和智慧,实在是人类文化的宝库。

佛法传入西方社会只有百余年,但在此期间,西方人以他们的研究精神和务实文化,把佛教很多神秘色彩的面纱除下,而直接探索佛法中的智慧和处理心灵问题的方法。上文中所谈及的Daniel Goleman 与Jon Kabat-Zinn 就是其中之佼佼者。

佛法本来就不应说是西方或东方的,因为它是真理,而真理是恒常和普遍地存在,不是属于任何人的。佛法是宗教,亦非宗教;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但并非源自中国。不管如何,佛法对人心的研究和处理烦恼的善巧,已是不辩的事实。在讲求精神文明与个人成长的今天,把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佛法拿出来,以不管黑猫白猫的精神,好好应用和认真研究,这正是时候,也有此必要。

注 释:

[1]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册, No. 1579), p.762c。

[2] London P.: The modes and morals of psychotherapy (2nd ed.)( New York:Hemisphere1986)。

[3] G. Davison & John Neale: Abnormal Psychology (6th ed.)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 1996), P.530。

[4] Daniel Goleman: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Bantam Books 1995)。

[5] 瞿汝稷编集《指月录》,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383页。

[6] Bhikkhu Bodhi: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Vol. II (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P.1281。

[7]依经文原意,眼乃至光明都有佛教本身严谨的定义。可参考《佛光大藏经》“杂阿含二”645页和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中册,108页。

[8] 《大念处经》,巴利文英译长部第22经。巴利文英译:Maurice Walshe 英文中译:曾银湖,《四念处》(台湾:大林静舍,1996)23页。

[9] Kabat-Zinn Jo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Pain and Illness (New York:Dell Publishing1990)。

[10] Segal Z., Williams J.M.G., Teasdale J.D.: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New York:Guilford Publication 2001)。

[11]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就是不落人我和二边执着的中道正见。

[12] 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

[13] Goldstein J.: Insight Mediation(Dublin:Newleaf 1993), p.102。(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成语名称仪静体闲成语拼音yí jìng tǐ xián成...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成语名称以鹿为马成语拼音yǐ lù wéi mǎ成语...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