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佛教早晚课法器怎样敲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9 09:51:18
佛教早晚课法器怎样敲

  佛教早晚课法器怎样敲

\


  真正的修行是实实在在的硬功夫,不是让别人看的,而是修自己的清净心,将来是你自己的清净心做佛,法器敲得再好、佛法讲的再好,这个和解脱毫无关系,真正的修行人是在生活中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贪、嗔、痴、慢、疑。修行就是:放下、放下、再放下,放的没有东西再放了,就是明心见性的时候了,明心见性就是佛,我们一切众生的清净心就是佛,修行应该从根本上去修,就是从“心”上去修,从起心动念处去修。
  有时间去百度视频看看净空法师或慧律法师的视频讲座吧,若修行的方法对了,超凡入圣就是在一念间,若方法不对修行百千万劫也难逃轮回之苦,有很多信佛的人下地狱就是方法不对,或是没有真正悟透佛法的真实义,盲目的跟着别人走,修行有时要靠善知识的指点才能事半功倍。
  佛龛
  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
  现今各大佛教遗迹中,如印度之阿旃塔,爱罗拉,我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此外,亦有奉置开山祖师像。
  经箱
  经箱是指收藏经典之箱。收藏卷子本的用具中有“经帙”,这是像竹帘一般将卷子卷起,分为布制与竹制。敦煌的卷子布,是在方形布的一角附以绳带。
  经典依其装方式,可分为“卷子本”与“册子本”,经箱除了经帙之外,同时也收纳卷子本与册子本。
  戒体箱
  戒体箱是指密法于行灌顶时,在三昧耶戒场盛放戒文或他物之箱。此外,也依照阿阇梨的意思,而盛放齿木、五色线、名香等。其形状在长方形的木箱加以铜板,将轮宝等五金的法具图,以钉固定,或在外围铜板上附以毛雕图案,有盖与脚台。遗品中属于镰仓时代以后者,有京都府醍醐寺饰以镀金的轮宝、羯摩图样。在《醍醐寺三宝院并遍智院灌顶道具绘样尺寸等》中叙述:“戒体箱,长一尺一寸,宽三寸六分。”
  漉水囊
  漉水囊(梵parisravana),指用来滤水去虫的器具,为比丘六物之一或十八物之一。音译钵里萨寿伐拏、钵里萨哩伐拏,又称漉水袋、漉水器、滤水囊、漉囊、滤袋、水滤、水罗。
  依《四分律》卷五十二云:“不应用杂虫水,听作漉水囊。”《摩诃僧祇律》卷十八云:“比丘受具足已,要当畜漉水囊,应法澡盥。比丘行时应持漉水囊。”可知比丘受具足戒后,应常携此物,以避免误杀水中的虫类,也合乎卫生原则。
  关于漉水囊的种类,《四分律》列举勺形、撗郭、漉瓶三种,《萨婆多部律摄》卷十一、《百一羯磨》卷八列举方罗、法瓶、君持迦(澡瓶)、酌水罗、衣角五种。
  在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西方(印度)用上等白布滤水;东夏(中国)则以附糊之上绢布。因生绢无法阻挡小虫,故将柔软绢布以笏尺(中国尺)量四尺,持其两端,叠为二层,缝成网状。两角附带,两侧附轮,以宽一尺六寸之棒以予以撑开。将两端挂于柱下,下置受盆。注水时,将罐底置于水器中,以免水中之虫与水共落盆中,或落地死亡。”
  根据《比丘六物图抄》卷下,义净所说的是僧院使用水滤的场合;如果只有单独一人时,则“作扚形洒袋”(《四分律》第五二)。同时,未携带水滤时,可用外出衣服之衣角来过滤。《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一一中说:“其滤物有五种,一谓方罗,二谓法瓶,三若持迦,四酌水罗,五谓衣角。”举出滤水器有五种。
  而在《大乘比丘十八物图》中列有图示,由图示可看出:1、与义净所说方法大致相同。2、将布张挂于壶口滤水。3、与水壶一样,在瓶口张布过滤。4、在圆形的轮上张挂绢布。5、名符其实地使用衣角,只是方形的布。
  净瓶
  净瓶(梵名 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在《敕修百丈清规》氏要览》中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
  《寄归传》说:“军持有二:若瓷瓦者是净用,若铜铁者是触用。”
  《祖庭事苑》云:“净瓶,《四分律》云:‘有此丘遇无水处,水或有虫,渴杀。佛知制戒,令持触净二瓶,以护命故。’”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又,胎藏界轻荼罗诸尊中,中台八叶院之弥勒菩萨、观音院之毗俱胝菩萨及不空罥索菩萨、苏悉地院之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及外金刚部之火天等,皆持军持。
  净瓶的种类,分为净、触两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代的灵祐禅师开创河山一脉时,有一个十分传奇的因缘,净瓶也成了一个有趣的公案。
  当灵祐的师父百丈禅师在江西百丈山开法时,灵祐依止他,受其启发。
  有一天,一位司马头陀从湖南来,这位头善于观察风水地理,知晓何处是大法流传之地,就告诉百丈说:“我是近在湖南找到了一座山,名为大沩山,是一座能聚集一千五百名修行人的善知识所居之处。”
  百丈听了就问司马头陀说:“老僧是不是能住持此山呢?”
  头陀说:“这一座山,不是和尚所居之处。”
  “为什么呢?”百丈问道。
  头陀就解说道:“和尚必于骨人,而这一座是肉山,外相不大相合。如果你去住山,徒众无法超过千人。”
  百丈于是就问道:“那么我的徒众之中,是否有人住得呢?”
  头陀说:“我来观察看看。”
  当时,百丈禅师的师弟华林善觉禅师,正在百丈处当首座和尚,百丈就令侍者去请他前来。
  当华林善觉入了方丈室后,百丈就问:“这个人如何呢?”
  头陀请他笑了一声,再行走数步。头陀看了之后说:“这个人不可。”
  百丈又令人去叫灵祐过来,灵祐这时正在当总务的典座。
  头陀看到之后,高兴的说:“这个人正是沩山的主人。”
  百丈于是在当夜就召唤灵祐入室,嘱咐他说:“我的化缘之地在此,而河山的胜境,你应当安止于彼地,以嗣续我的宗法,广度后学。”
  这时,华林禅师听了后抗议的说:“再怎么说我也是忝居为上首,灵祐一个典座怎么去做住持呢?”
  于是,百丈为了显示公平,就决定考试。他说:“如果你们能对著大众,下得一句出格之语,就给与住持。”
  百丈就拈题考试,直指著身旁的净瓶问说:“不能唤作净瓶,你们要唤作什么?”
  华林善觉就指著净瓶说:“不可以唤作木(左木右突)了。”当然净瓶不是木(左木右突)了。
  接著,百丈就要灵祐回答,谁知灵祐脚一脚踢倒净瓶,便跑出去了。
  百丈于是赞赏的说:“第一座输却山子(灵祐)了”于是灵祐就前往住持沩山,而开启了沩仰宗的因缘。
  齿木
  齿木(梵文danta-kastha),指用来磨齿刮舌以除去口中污物之木片。
  为印度僧团之日常用品,大乘比丘随身的十八物之一。梵语音译惮哆家瑟詑、禅多抳瑟插,双作杨支。关于齿木的由来,《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德、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
  由此可见当时佛教的卫生观念是很先进的,以嚼齿木的方式来保持口腔清洁,去除舌苔、口臭。
  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
  嚼齿木时,要注意礼仪,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说:“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菎,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謦欬过两,如不尔者,弃便有罪。”
  《五分律》卷二十七亦举出使用杨枝应注意之事:1、比丘应于阿练若处嚼杨枝;2、不可临井嚼杨枝;3、杨枝用尽,净洗乃弃;4、杨枝应截去已用处,余更畜用;5、不以盛革屣囊盛杨枝;6、不应于温室、讲堂、食堂、作食处,和尚、阿阇梨、上座前嚼杨枝;7、不于患病之比丘前嚼杨枝等。
  关于齿木的规格,在《五分律》卷二十七中说:“有诸比丘,作杨枝太长。佛言不应有,极长时一揭手。有一比后,嚼短杨枝,见佛恭敬,便吞咽之。佛威神令得无患。佛言不应尔,极短听长并五指,亦不应太粗太细。”当时有比丘用齿木太长,不但使用不便,也很危险,而也有比丘因齿木太短,在嚼杨枝时刚好遇到佛陀,因太恭敬,而将齿木吞下去,因此佛陀才制定齿木的尺寸。
  在《四分律》卷五十三中:“极短者长四指。”《有部毗奈耶杂事》三中说:“此有三种,谓长中短。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
  关于齿木之取材,在《五分律》卷第二十六中说:“佛言:有五种木,不应当嚼:漆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是。余者听嚼。”《玄应音义》卷十五中说:“多角竭陀罗木作之。今此多用杨枝,为无此木也。”《大日经疏》、《略出经》、《瞿醯经》等,则说当多用优昙钵罗木、阿修他木,若无此等树木时,当求如桑等有乳之木;或谓当用竭陀罗木。
  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说:“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条截为。近山庄者,则樵条葛蔓为先;处平畴者,乃楮桃槐柳随意预收,备拟无令阙乏。湿者即须他授,乾者许自执持。少壮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椎头使碎。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嚼头成絮者为最,粗胡草根极为精也。(中略)岂容不识齿木名作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柳。”
  此外,密教在入灌顶道场时,先于三摩耶戒坛,由阿阇梨授弟子齿木以嚼之。又,据《法显传》沙只太国条,及《西域记》卷五鞞索迦国条所载,佛往昔游化憍萨罗国时,嚼杨枝后弃其遗枝,乃生根而繁茂至今。
  澡豆
  澡豆为比丘随身十八物之一,又称豆屑。是指洗涤身体、衣服等污秽所用之豆粉。
  在《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说:“有诸比丘浴时,出外以背揩壁树木,还入水灌伤破其身。佛言:不应尔。听用蒲桃皮、摩楼皮、澡豆等诸去垢物。”这是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洗澡以水无法完全洗净身体,便以背与树皮摩擦去垢而受伤,佛陀便教其用澡豆去垢。《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中说:“诸苾刍以汤洗时,皮肤无色,佛言:以膏油摩。彼便多涂腻污衣服。佛言:以澡豆揩之。”
  依《十诵律》卷三十八所记载,澡豆是由大豆、小豆、摩沙豆、碗豆、迦提婆罗草、梨频陀子等磨粉而成。另据同书卷三十九也记载:“佛在舍卫国,有人施比丘尼僧木桶。诸比丘尼不受,不知何所用,是事白佛。佛言:应取用盛澡豆。”可知澡豆当贮放于木桶中。
  犍稚
  犍稚(梵文ghanta)为寺院报时之器具。又作犍稚、犍迟、犍地、犍抵、犍植、犍槌、犍锤。在《玄应音义》卷一中说:“犍稚,直追反,经中或作犍迟。案梵本臂吒犍稚,臂吒此云打,犍稚此云所打之木。或檀,或桐,此无正翻。以彼无钟磬故也。但椎、稚相滥,所以为误已久也。”又,据诸经律所译,或作板,或作鼓、铃、铎等,所用名称一。
  关于犍稚的倡设缘起,依《五分律》卷十八所记载,在佛陀时代,有一次僧团布萨时,未能及时集合,乃至荒废坐禅行道。时,佛陀乃教示须唱言时至,并敲打犍稚,或击鼓、吹螺集合大众。
  犍稚本为木制,如后世所谓的“板”。在《五分律》卷十八中说:“诸比丘不知以何木作犍稚,以是白佛。佛言:除漆树毒树,余木鸣者听作。”而《大智度论》卷二中说:大迦叶尊老往须弥山顶,挝铜犍稚。依此可知,后世亦用铜制犍稚。此外,《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中说有五事须打犍稚,此五事即中说有:“一者常会时,二者旦食时,三者昼饭时,四者暮投盘时,五者一切无常。”关于其打法,《四分律疏饰宗记》卷八中说:“创疏而轻,渐急而重,将欲了时渐细渐没,名为一通,如是至三,名日三通。于最后通声没之次,大打三下,或二或一,以表声绝。”
  戒尺
  戒尺为法器之一,或单称尺,即在举行归依、剃度、传戒、说法等法会时,用以警觉大众或安定法会秩序的法具。
  《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受戒专用之,故得戒尺之称。”
  其中并提及戒尺的尺寸:“其戒尺在下者,长七寸六分,厚六分,阔一寸一分余,下面四边有缕面;在上者长七寸四分,厚五分余,阔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纽,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把钮击之。”
  戒尺系由两小构成,一仰一俯,仰者在下,稍大。使用时,取上者拟击下者而鸣之。又,一说戒尺为界尺,然据《禅林象器笺》
  铜钹
  钹又作铜钹、铜钹子、或铜钵子、亦称铜盘、铙钹等。用响铜所造,其形如圆盘,中央隆起如丸状,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缕,两片互击而鸣奏之。
  在杜氏《通典》中说:“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也。南蛮国大者,国数尺,或谓齐穆王素所造。”
  《文献通考》中也记载:“铜钹亦谓之铜盘,本南齐穆王素所造,其圆数寸,中间隆起如浮沤,出西戎、南蛮、扶南、高昌、疏勒之国。大者圆数尺,以韦贯之,相击以和乐。唐之燕乐、清曲,有铜钹相和和之乐,今浮屠氏清曲用之,盖出于夷音。然有正与和,其大小清浊之辨欤。”
  在佛教中,铜钹为伎乐供养具之一。经律中有多处记载,如《佛本行集经》卷十四中说:“一千之铜钹,一千之具萧,昼夜不绝于宫内。”描述宫中荣华的景象;而在《摩诃僧祇律》卷三三中则说与铙相同,为伎儿使用乐器之一种,也可视为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在《敕修清规·法器章类》说到铜钹使用的时机:“铙钹,凡维那揖住持、两序出班上香时,藏殿祝赞转轮时,行者鸣之。遇迎引送亡时,行者披剃,大众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时,皆鸣之。”
  《大宋僧史略》卷下
  引磬
  引磬为寺院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又称手磬。形似酒盅,直径约七厘米,形状与仰钵形坐磬相同。置于一根木柄上端,木柄长约三十五厘米,用细长铜棍敲击。
  《禅林象器笺》之名,见于《敕修百丈清规》卷二:“小手磬,堂司行者常随身,遇众讽鸣之,为起止之节。”
  《敕修百丈清规·沙弥得度》亦记载:“引请收坐具起,鸣手磬,引剃头人入堂。”又在同书中
  磬
  为铜制钵形的法器,敷褥而安放于一定之台上,以桴敲击。又称作鏧子或鏧,于法会或课诵时,作为起止之节。《中止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卷下知,古代印度祇洹精舍之一院已设有铜磬。
  在我国宋代以后,磬多被用于禅林中,《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沙弥得度”条云:“作梵闇梨鸣大磬作梵。”现今则普及于一般寺院,各寺佛殿中均安置之,是早晚课诵、法会读经或作法时不可或缺的法器。磬有大、小之分。一般安于佛殿之大磬,口径多在一尺到二尺间。
  大鼓
  大鼓(梵名dundubhi)乐器名。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在佛教古来被做为敲打集众之用。
  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说:“六大都城诸苾宣等,咸悉来集,人众既多,遂失时候。佛言:应打犍稚。虽打犍稚,众闹不闻。佛言:应击大鼓。”
  此外,鼓也用来做为警示之用。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亦将在鼓用于仪式、舞乐与军阵中。唐代以降,禅林普遍使用大鼓。《敕修百丈清规》卷下,有“法鼓”、“茶鼓”、“斋鼓”、“更鼓”、“浴鼓”等多种。其中,法鼓是在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时击之。上堂时击三通,小参时击一通,普说时击五下,入室时击三下,皆当缓击。茶鼓是在祖忌献茶汤时,长击一通,由侍司主之。斋鼓悬于库司之前,于斋时击三通。更鼓是由库司主之,早晚平击三通,其余随更次击之。浴鼓是在浴时击四通,由知浴主之。
  鼓的材料,初期有金(金属)、玉、木、石等种种制品。一直到现代,则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马、猪皮等制造。用金属制造的叫“钲鼓”,用石料制造的叫“石鼓”,兽皮制成的称为“皮鼓”。
  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其状多为矮桶式,大型鼓多半悬挂在鼓楼中,或大雄宝殿的檐角下。中、小型的鼓,则配以吊钟,架放在鼓架上,以备赞诵唱念之用。手鼓则于离位行进时执持敲用。
  钟
  寺院为报时,集合大众时而敲击的法器。其形制有梵钟及半钟二种。
  梵钟又称大钟、约钟、撞钟、洪钟、鲸钟、蒲牢、华鲸、华钟、巨钟。多属青铜制,少数为铁制,一般高约一五O公分、直径约六十公分,形式是上端成雕成龙头的钩手,下端有相对的二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二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举,又名六道,另外,钩手傍有呈圆筒状的筒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时或早晚报时之用。
  《敕修百丈清规·圣节》中说呜大钟为召集大众上殿及警觉睡眠:“鸣大钟及僧堂前钟集众,列殿上,向佛排立。”又叩钟时,如果能观想觉悟一切众生,则获利更大。文中又说:“鸣钟行者,想念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仍称观世音菩萨名号,随号扣击,其利甚大。”
  其所发之音或称鲸音。又后世多在其表面平滑处刻铭。
  在《增一阿含经》中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止息。在《付法藏传》卷五中记载:“古月支国王,因为与安息国战争,**九亿。因为恶报的缘故,死后化为千头大鱼,顶上有剑轮绕身砍头。可是随砍立即又出生,极痛难忍。于是前往请求罗汉僧长(常)击钟声,以止息其苦。”
  《续高僧传·释智兴传》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亡者托梦予其妻说:“我不幸病死,生于地狱,赖蒙禅定寺僧智兴鸣钟,响震地狱,同受苦者一时解脱。”有人就问智兴:“为何鸣钟能有如此感应?”
  智兴回答:“我并无特别的神术。只是见《付法藏传》中说罽贼吒王剑轮止停之事,及《增一阿含》中钟声功德,敬慎遵行,苦力行践之。我每次呜钟之始,皆祈愿诸贤圣同入道场,然后三下;将欲长打,如先致敬,愿诸恶趣,听闻此钟声,俱时得离苦。如此愿行,心志恒常敬奉而修力,或许是如此而有感应吧!”
  半钟又称唤钟、小钟,多以真瑜(黄铜)铸造,通常高约六十至八十公分,乃吊于佛堂内之一隅,因其用途系为普告法会等行事之开始,故亦称行事钟。
  寺院大钟之制源自印度,然钟在该地系称犍稚(ghauta),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中说:“阿难(中略)即升讲堂,手持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此有木、石、铜制之别,雕刻极为精美,多悬于钟台。
  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到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此物多为青铜制,外形朴素,常刻有铭文,且自六朝时代起多挂在钟楼。如《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列有大周二教钟铭(北周·天和五年武帝制)、大唐兴善寺钟铭、京都西明寺钟铭(康·麟德二年造)等。又,苏州寒山寺之钟,因唐·张继古亦有梵钟,然其制稍异,无袈裟(左示右举)。其中,新罗·惠恭王七年(公元七七一年)所铸造的泰德寺钟,现今悬于庆州南门外的钟楼。
  日本的梵钟深受中国、朝鲜的影响。其被列为国宝的寺钟之中,有不少即来自此二国。
  有关鸣钟之法,依宗派、地方而异,但通常是以三鸣钟为始,以二鸣连续作终。又,鸣钟的次数以十八声为常例,亦有三十六声、一O八声。其中,对于鸣一O八声之原因,或谓是对应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之数。或谓可使百八烦恼清醒觉,故佛教称为“百八钟”。
  除此之外,不同的钟代表不同的讯号,如“殿钟”,即佛殿钟也,在《敕修百丈清规·楞严会》中说:“鸣大钟、僧堂钟、殿钟、住持至佛前烧香。”又“僧堂钟”,《禅林象器笺》中说:“僧堂前钟,其制稍小,或单称堂前钟。”
  《敕修百丈清规·请立僧首座》中记载:“堂司行者鸣僧堂钟,大众同送归寮。”又“入堂钟”,《禅林象器笺》平清规·赴粥饭法》中说入堂钟也入斋堂之讯号:“粥时,开静已后;斋时,三鼓已前,先于食位就坐。斋时,三鼓之后,鸣大钟者报斋时也。城隍先斋钟,山林先三鼓。此时若面壁打坐者,须转身正面而坐。若在堂外者,即须息务洗手令净,具威仪赴堂。次鸣板三会,大众一时入堂。”
  佛教法器概介
  1、大曼荼罗:诸尊具足相好容貌的图画,称为大曼荼罗(尊形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的成身会。
  2、三昧耶曼荼罗:即示现诸尊的本誓三昧耶,也就是将表示本尊的法器、持物,以图示象徵的三昧耶图绘表示,称为三昧耶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的三昧耶会。
  3、法曼荼罗:这是诸尊的种子及真言,或书写种子梵字于诸尊的本位,或以法身三摩地以及一切经论的文义等来表现,称为法曼荼罗(种子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的微细会。
  4、羯磨曼荼罗:将诸尊的威仪事业铸造成像,形成立体、行为的三度乃至四度空间的行动性曼荼罗,称为羯磨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的供养会。
  而这四种曼荼罗,一般又各含有三种曼荼罗,即:
  (1)都会(都门、普门)曼荼罗:是各部诸尊聚集在一起的曼荼罗,如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两部曼荼罗。
  (2)部会曼荼罗:是某一部会的诸尊,会聚在一起的曼荼罗,如佛部的佛顶曼荼罗,莲华部的十一面观音曼荼罗等。
  (3)别尊(一门)曼荼罗:这是以一位本尊为中心的曼荼罗,如释迦曼荼罗、如意轮曼荼罗等。
  我们一般所指称的曼荼罗即是以上四种大、三昧耶、法、羯磨曼荼罗。
  金刚铃
  金刚铃密教法具之一。又作金铃。其中西藏密教所用者又称藏铃。为督励众生精进与唤起佛、菩萨之惊觉所振摇之铃。即于修法中,为惊觉、劝请诸尊,令彼等欢喜而振摇之。其柄呈金刚杵形,以柄之样式而有独股铃、三股铃、五股铃、宝铃、塔铃等五种之别,称五种铃,与五种杵共置於修法大坛上各相应之位置。
  於修法终了,为了奉送诸尊而振铃,称为后铃。铃表示说法之义,如果配以五智,此五种铃即象徵五智五佛说法之外用。除了五种铃之外,天息灾所译之《微妙曼荼罗经》卷五,亦举出九股铃(忿怒变化明王伶)及七股铃(金刚忿怒明王铃)。
  在五种铃中,五钴铃是最为重要与常见的。
  五钴铃是指具五钴杵形之柄的金刚铃。五钴铃和独钴杵、三钴杵、五钴杵同时盛放时,要安置于金刚盘的中央。
  五钴铃的种类依铃身装饰不同,可分为素纹、种子字、三昧耶形、佛像等四类,分别称为:1、五钴素纹铃。2、五钴种子铃。3、五钴三昧耶铃。4、五钴本尊像铃。
  五钴素纹铃为铃身上中下只围以带饰之一般性的铃。
  五钴种子铃,是指铃身上刻有诸佛的种子字,一般可分为象徵金刚界五佛的“金刚界五佛种子铃”与“胎藏界五佛种子铃”两种。金刚界铃铛铃身上刻有 □(vam),代表大日如来、□(hum),表阿閦如来,□(trah)代表宝生如来、□(hrih)代表阿弥陀如来、□(ah)代表不空成就如来。种子字的位置分配,乃是依照顺时针方向排列,表示大日如来的作用具体开展(向下门)。
  一般而言,金刚金刚界铃的身是属于素纹,但胎藏界铃则富于装饰,在以圆圈围绕的梵字中,具有宝相华纹与莲华纹的装饰。上下围以宝珠带,上部有独钴纹,下方有三钴纹,制成莲华座。同时,柄的钴都在握把上附以鬼目,在胁钴的基部上狮面花纹。
  五钴三昧耶铃,于铃身上刻有诸佛菩萨之三昧耶形的五钴铃。即以三昧耶形来代表诸尊,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中的三昧耶会,乃是其基本形成。
  一般三昧耶铃所刻的是大日如来与四波罗蜜菩萨。金刚杵,代表金刚波罗蜜多菩萨,宝珠代表宝波罗蜜多菩萨,莲华杵代表法波罗蜜多菩萨,羯磨代表羯磨波罗蜜多菩萨,三昧耶铃大致上具有与胎藏界种子铃共通的纹饰。铃身的三昧耶形之间虽然素纹者较多,但也有轮宝纹与羯磨纹。
  五钴本尊像铃,是指在铃身上铸有佛教诸尊,尤其是护法诸尊之铃,常见的有代表五大明王的“明王铃”与代表四天王的“四天王铃”,以及以梵天、帝释天加上四天王的“梵释四天王铃”。
  金刚杵
  金刚杵(梵语 vajra)音译缚日囉、伐折囉、跋折囉、(左武右我)耽囉、伐闍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所以称为金刚杵。
  密教中,金刚杵象徵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于曼荼罗海会之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金刚杵象徵如来金刚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碍。
  金刚杵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石、水晶、檀木、人骨等多种质料,大小如《苏婆呼童子经》中说,金刚杵大小有长八指、十指、十二指、十六指、二十指不等。形状有独股、二股、三股、四股、五股、九股、人形杵、羯磨金刚、塔杵、宝杵等,而以独股、三股、五股最为常见,分别象徵独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等。
  又独股杵、三股杵、五股杵、宝杵、塔杵合称“五种杵”。其中,独股杵为最古老之形式,其锋颇长,为密迹金刚二力士所持。此外,千手观音四十手中之金刚杵手及金刚藏王菩萨一百零八臂中之一手亦持独股杵。于五种金刚杵中,以独股杵与莲华部相应,置于大坛之西方,其独锋象徵独一法界。三股杵与羯磨部相应,置於大坛之北方。通常称“缚日囉”者,一般系指三股杵。五股杵又称五智金刚杵、五峰金刚杵、五锋光明、五股金刚,其五锋系表五智五佛,其中之一锋象徵佛之实智,其馀四锋则为四佛权智之标帜。
  金刚杵中,以七股、三股、五股最为常用。经轨所谓之跋折囉多指三股杵。
  除此之外,《微妙曼荼罗经》另举金刚智慧菩萨金刚杵、宝部金刚杵、莲华部金刚杵、羯磨金刚杵、如来最上金刚杵、忿怒金刚杵、微妙心金刚杵等。
  羯磨杵
  羯磨杵(梵 Karma-vajra)密教法器,由三钴杵交叉组合成十字形,象徵诸佛本具之作业智,属于轮宝。又称羯磨金刚、十字羯磨、十字金刚、轮羯磨,或单称羯磨。
  修法时,大坛之四隅各置一羯磨金刚,以象徵摧破十二因缘之义。此外,亦有以莲花形羯磨台置于大坛四隅者,《一字佛顶轮王经》中说:“其四角隔,各画二金刚杵,十字交叉,如是印等莲华台上如法画之。”
  金刚盘
  金刚盘是修法时置于坛上而在其上安置金刚杵及五钴铃的金铜制盘。根据《行法肝叶钞》卷上记七:“金刚盘形如肉团,三角为心形。”所言是几近于三角形而轮廓为不整齐的四叶形。盘中的配置,以五钴铃为中心,前方置五钴杵,左右置三钴杵与独钴杵,但因流派不同,置放或有不同。
  在《醍醐寺三宝院并遍智院灌顶道具绘样尺寸等》“三昧耶戒道具事”项目中,提及金刚盘的尺寸:“金刚盘,足高一寸五分,以毛雕纹打三钴一轮等,横一尺,竖七寸。”
  金刚盘的造型有四叶莲华型,另有不整齐四叶的三角形之盘。以棱围绕边缘,盘两肩四叶形的切口有心脏形的透雕,也有无透雕者。盘下左右及后方有猫足形的脚。另一种素纹系统的金刚盘,盘上则无设安置五钴铃的莲华座。
  金錍
  金錍又称为金箆,亦称为金铸、小金刚杵子。本来是古印度治疗眼疾之工具。在密教入门式的灌顶中,阿闍梨用来替受法者开眼,同时也用于佛像的开眼供养。
  根据《大般涅盘经》卷八记载:“佛言:‘善男子为治百盲人之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在《大日经疏》卷九中记载:“佛为汝决除无智之膜,犹如世之医王善用金铸。西方(印度)之治眼法,以金为箸,两头圆滑而中细,形如杵,长可四五寸许。用时以两头涂药,各用一头入一眼之中而涂之。”
  如此而对金铸的用途及形态皆做了具体的说明。这种治眼之工具,被用为象徵性的法具,用以开启被障蔽之智眼。
  有关在灌顶仪式中的使用法,根据《阿娑缚抄》卷一的记载:“右手横持錍,先以右头拭右眼,次以左头拭左眼,而后,授毕弟子之双目而说偈曰:‘佛子,佛为汝决除无智之膜,犹如世之医王,善用金筹。’偈毕,师取錍置於本所。”
  金錍的形态有独钴杵前端附以宝珠者,把手的鬼目部分分为三段者、一段者、或钴部为八角形者。如果只有一端有宝珠者,则称为片珠金錍,两方有宝珠者称为双珠金錍,分为以上两种。
  象炉
  又称香象、象香,为象形香炉,是密法中净身的器具。香象是指发情期之象,gaja-mada之汉译,发情期的象会从太阳穴分泌芳香的粘液,其力量勇猛,为一般象之千倍,以此来比喻行者之勇健。象炉使用於阿闍梨接受“传法灌顶”的道场,将它置于灌顶道场的入口,受者跨越而过,以此净身。
  在日本的《灌顶道具本记》的手抄中有说明:“其样式长一尺四寸;高八寸三分;地盘一尺三寸;宽七寸一分,背有铜返华,涂灭金,花实十个,从此出烟。”同时,又叙述:“座书蔓草,红底,背有铭文。”
  阏伽桶
  盛阏伽之桶。阏伽(梵语 argha),系指水之意,也译为功德文、功德。阏伽桶是指盛阏伽之桶。在印度款待客人时,首先用水。在《众许摩诃帝经》卷三中记载,阿私陀仙人求见初出生的世尊,净饭王以上宾待之:“王相见毕,欢喜无量,请就床座而献阏伽水,作乐,设食作种种供养。”这种习俗被引入佛教,尤其是密教,使阏伽的供养成为六种供养之一。
  《大日经》<具缘品>中,对阏伽、涂香、华鬘、烧香、饭食、灯明等六种有所说明,并配以六波罗蜜。在密教修法时,施行两次阏伽供养,亦即是在前供养时供养火舍右侧的洗足水,以及后供养时供养火舍左侧的漱口水。所谓洗足水,是供养本尊洗足的水,亦即是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洗足之水。漱口水相当於宴客后让客人用以漱口之水。
  为汲阏伽而有专用的井,称为阏伽井。由于阏伽要经常保持清净,不可以杂用水充当,因此在大寺院掘有阏伽井。在《显密威仪便览》中,有规定从阏伽井汲水的“阏伽汲作法”。
  阏伽一般为金刚制,高及口径均为十至十五公分左右的圆筒形,上面附弦。在《和汉三才图绘》中叙述:“阏伽桶是大为三寸馀的铜器,具有平弦。”胴侧及底略带圆形突起,穿以二至三条绳子,附有底台。
  法螺
  法螺(梵 dharma-sankha)为密教常用的法器。译为商、珂贝,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乐器之一种,在卷贝的尾端装上笛子而成。
  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序品>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如《无量寿经》卷一以“扣法鼓,吹法螺”比喻佛说法之庄严。
  而法螺实际上也是佛事中所使用的法器之一。在卷贝的尾端附笛制成,状似喇叭。在《洛阳伽蓝记》卷五记载,乌场国有早晚吹法螺以礼佛的习俗。《广清凉传》卷上记载,五台山大孚灵鹫寺启建法会时,即以法螺、箜篌、瑟琶齐奏。
  在密教之中,是灌顶所必须的法器之一。如《注进醍醐寺三宝院并遍智院道具绘样等三昧耶戒道具事》记载:灌顶所用的法螺为白色,长须五寸二分。
  在《略出经》中记载,灌顶时,上师应授以商佉,告言作是,从今以后,汝应转动诸佛之法轮。当吹无上之法螺,遍传大法声於一切处。
  关于法螺的功德在《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八卷中说:“若加持螺,诸高处望,大声吹之,四生之众生,闻螺声灭诸重罪,能受身舍已,等生天上。”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则说:“若为召呼一切诸天神,当用宝螺手。”表示为召集众神的鸣示。
  金刚线
  指密教三摩耶戒坛上授与灌顶者的修多罗(线),或缠於修法坛金刚橛上的索。由青、黄、赤、白、黑等五色线搓合而成,并於两线之结合处作三个金刚结,故通称金刚线。但也有说前者为金刚线、护身线或神线;后者为坛线。
  在密教之中,五色象徵五佛、五智,或信、进、念、定、慧五法,此五法贯摄一切教门。
  《大日经疏》卷五中说:“此当作金刚线法,凡作廷,当择上好细具缕,香水洗之极令清净,令洁净童女右合之,合五色缕,当用五如来真言各持一色,然后以成办诸事真言总加持之。”
  造漫荼罗廷亦尔。五如来色者,谓大日佛加持白色,宝幢持亦色,花开敷持黄色,无量寿持绿色,鼓音佛持黑色。
  阿闍梨先自取廷三结,作金刚结,用系左臂,护持自身,次一一为诸弟子系臂,如是摄受弟子,则入漫荼罗,是离诸障难也。其金刚结法不可缕说,当从阿闍梨面受之。复次五色延者,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信、进、念、定、慧五法,以此五法贯摄一切教门,是故名为修多罗,古译谓之延经也。若见谛阿闍梨,能以如来五智,加持弟子菩提心中五种善根,贯摄万行系持於瑜伽之臂,使经历心中五种善根,使经历生死常不失坏。若能如是摄取弟子,乃名善作金刚结。
  而《大日经疏》卷十五中说明五色之象徵意义:“白是信义,黄是精进,赤是念,黑是定,青色同於涅盘色。”
  护摩炉
  护摩炉(梵名 kunda)又作君荼,意译火炉或护摩炉。指密法用於护摩之火炉。
  密教的护摩法,是一种能够迅速得到本尊加持,使所求愿满的修法。也被列为东密四部加行之一,即密教行者接受传法灌顶成为正式的弘法阿闍梨之前,必须修学之法。
  护摩(homa),又作护魔、户摩、呼魔、呼么等,意义是将供物投入火中供养。
  护摩法,源於婆罗门教供养火神阿耆尼,以为驱魔求福之作法,事火婆罗门在火神的祭祀中,将供物投入祭坛之炉中,火焰表示入於诸佛之口中,诸神依此得力以降伏诸魔,而赐福予人们。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成语名称以身试法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f成语...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成语名称以酒解酲成语拼音yǐ jiǔ jiě chéng...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以身许国 以身许国

以身许国成语名称以身许国成语拼音yǐ shēn xǔ guó成...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