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佛教文明与和谐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9 09:51:24
古老的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兴衰分合历练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它融合了我国的儒、道思想,以其浩瀚的教理典籍,丰富的哲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完善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支撑了古老民族的精神大厦,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如今步入21世纪的东方文化园林中的这枝奇葩——佛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整套反思宇宙自然、社会生活的哲学体系,更为我国的现代社会生活提供了至关重要道德规范体系

古老的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兴衰分合历练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它融合了我国的儒、道思想,以其浩瀚的教理典籍,丰富的哲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完善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支撑了古老民族的精神大厦,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如今步入21世纪的东方文化园林中的这枝奇葩——佛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整套反思宇宙自然、社会生活的哲学体系,更为我国的现代社会生活提供了至关重要道德规范体系。在营造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世界的过程中,佛教必将扮演独特的社会角色,履行神圣的社会责任,发挥其独到的功能与作用。

一、心清静与社会和谐

二十一世纪缺什么?财富、正义和天理。其中天理就是从佛家的角度来平衡财富和正义的。现代生活的飞速发展,造成了财富占有的巨大差异,引起现代人的内心焦虑,这种焦虑打破了“爱才取之有道”的规则,使他们失去了幸福感,失去追逐精神理想的热情,失去了德行规范和精神家园,这追逐欲望的狂奔必将成为社会基本秩序的不安因素,因此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之道,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八荣八耻”的伦理观,它概括精辟,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更体现了古老佛教的基本内核,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佛教通过“坐禅”或“念佛”让人们达到清新境虚之境,明心见性,构造内心的宁静世界,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从个体到众生再到世界,人们只有从心开始,心净、心安、心平,只有从平常心、欢喜心、无量心开始,用心去沉思,用心去祈盼,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妄想,化解焦虑和冲突,才能以内心的和平与安宁来带动外界的和谐与安定。“人和”社会才能和谐,“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谐世界”要“从心开始”,但观照自心、修正自心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要普渡众生,而达到众生和谐,这也证明了我们古老的佛教文化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的相辅相容。和谐的社会就是要让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成员共同享受到安全、健康、平等和幸福。中国古代 “士有所用,农有所耕,工有所务,商有所营”,“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等等论述就是社会和谐及大同社会的象征。

二、知荣辱与社会和谐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自贵在心,在人格的成长与完善,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道德与智慧的提升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和优势。佛教专修讲三学,即通过调身、调心、调行来对治众生的造恶、妄贪和愚痴,从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帮助人们建立理智、大觉、宽容、奋发、乐观向上的人生的价值导向,借此让众生达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精神境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教化人生,稳定社会。

党中央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就是建立在这种中华古老文明的思想基础上的,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古时人们就提出了要知荣耻,古人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及灭亡”。荣辱倒错势必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现代社会存在着荣耻不明的观念,使得愚昧无知成了“时尚”, 违法乱纪成了“勇敢”, 损人利己成了“能耐”, 骄奢淫逸成了“荣耀”, 是非混淆,荣耻颠倒,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知耻辱而后得和谐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只有全民都树立了知荣辱的自觉性,我们的社会才能进入到完全和谐的境界。在中国,“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中国古代文化中五经之首——《易经》中记载阴阳移动与和谐共存的思想:“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阐述了易经哲学中的大和谐精神。更有所谓“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政通人和”、“协和万邦”等等几乎人人皆知的语词,其中涉及个人、家庭、经济、政治、外交等各领域。“和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并为全球所共享。

“八荣八耻”的提出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人们原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挑战,是与非存在模糊认识的今天,它旗帜鲜明地告诫人们“荣”与“耻”的基本评判标准,以期净化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保障,只有这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树立了知荣知耻的观念,才能确保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佛教的理论体系与八荣八耻所倡导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和谐社会的表述是:“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度概括了和谐社会的鲜明特征,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要求,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可想而知,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而又远大的系统工程,其过程本身亦将会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它也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之境。

三、圆融与社会和谐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缘起法则,“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是佛教理论体系的基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所以教导人们平等以待人,尊敬以待人,宽容以待人,和合以待人。人与人、人与自然是彼此互存互依的依赖关系,所以,要懂得回报,要懂得感恩。佛教历来主张“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明确指出,世间的恩情有四种,一是父母恩,二是众生恩,三是国土恩,四是佛法僧三宝恩。“报国土恩”,就是要热爱祖国。佛陀教导弟子不谤国主,不违国制,不做国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个爱国守法的诚实公民。报答生养我们的国家。除此之外人要懂得回馈自然,回报社会,服务人类,这样才能构成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圆融相处。佛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强调每一个生命,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不可用分别的眼光来看待他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

四、诚信守法与和谐社会

当今社会,诚实守信,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保证。佛教的根本戒条里有“不妄语”一条,做到不妄语,首先就要诚实,有了诚实才有信誉,才会受到人的信任和尊敬。佛陀对诚实守信的人非常赞赏,他曾经夸奖“沙门瞿昙舍灭妄语,所言至诚,所说真实,不诳世人,不以此言坏乱于彼,不以彼言坏乱于此。诚实入心,所言知时。”鸠摩罗什也认为“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可见诚实守信不仅为世俗社会所提倡,也是佛教所要求的做人最重要的准则。

佛教一直强调世法要与出世法统一,在佛门内部,有着严明的清规戒律,它根植于信仰之上,根植于对因果规律的敬畏,有了这样的认知,持戒就是自觉行为,绝不会存有侥幸心理。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因此,佛教对当今人们从内心养成遵纪守法的理念,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古时人们坚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来励志修身,佛教也提倡此一思想。正是历代佛教徒宁静淡泊、高风亮节的行持,扶世导俗,维系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因此他们受到了世人的尊敬,佛教也得以广为传播。 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信仰产生重大影响。

五、人间净土思想与和谐社会

净土思想在大乘佛教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求生净土是净土信仰者的实践宗旨,往生净土是净土践行者的理想的终极归宿。在近现代,佛教在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下,一批具正见,有远识的法门大德对佛教进行了契时、契机、契理的改革和创新。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其后印顺导师在此基础上力倡“人间佛教”,对佛教理念的全新诠释给佛教带来了一股清流,开辟了佛教发展的新气象。对净土的诠释,太虚大师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说法,他说:“佛学所谓的净土,意指一种良好之社会,或优美之世界。”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同时也把天国净土和佛国净土回归到了人间净土和心灵净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 从佛教人间净土的层面看,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四种关系,四种关系协调发展并达到和谐状态,社会即能实现和谐局面,人间亦将成净土世界。

总之,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佛教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里包含了和谐社会的一切特质。佛教必将以其理智型的信仰特征、自主型的信仰动力、自律型的信仰操守、务实型的信仰践履、圆融型的信仰轨则,协助党和政府共同缔造和谐社会这片人间净土!(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

\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郄视文 以郄视文

以郄视文成语名称以郄视文成语拼音yǐ qiè shì wén成...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成语名称以身试法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f成语...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成语名称以酒解酲成语拼音yǐ jiǔ jiě chéng...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