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佛教的人生教育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9 09:53:58
一、要有一颗感恩心人生中最关键的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要有一颗感恩心。我们现在拥有的学识和智慧,都源于自己的老师,因此,不管在求学阶段,还是从学校毕业之后,何时何地都要记得老师的恩德。刚才与檀教授交谈时,他也讲了自己和老师的故事,我听了之后很感动。从教育界来说,一个人如果对老师有感恩之情,那么他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人生会真正起到作用。从我们佛教界来讲,历代很多高僧大德,一提起上师的名字,就会流露出

佛教的人生教育

一、要有一颗感恩心

人生中最关键的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要有一颗感恩心。

我们现在拥有的学识和智慧,都源于自己的老师,因此,不管在求学阶段,还是从学校毕业之后,何时何地都要记得老师的恩德。

刚才与檀教授交谈时,他也讲了自己和老师的故事,我听了之后很感动。从教育界来说,一个人如果对老师有感恩之情,那么他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人生会真正起到作用。从我们佛教界来讲,历代很多高僧大德,一提起上师的名字,就会流露出无法言表的感激之情,甚至泪流满面,这也是源于一种感恩。

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把老师当成学习知识的一种工具。依靠老师获得了知识后便远走高飞,从此就再也不联系了,对老师根本不关心、不过问。更有甚者,老师到晚年遇到一些困难时,自己明明有能力,却也不愿伸出援手,这就是没有感恩的表现。

感恩的对境,除了老师,还应该有父母。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连吃饭都要人喂。而依靠父母的长期呵护,我们才得以长大成人,所以,对父母的恩德也一定不能忘。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为了孩子,他们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倾注了大量的心力、财力。即使儿女已成家立业,父母仍然放心不下。就拿我来说,父亲早已去世,母亲现在都80岁了,但还是每天牵挂着我。前段时间,我去了香港7天,母亲天天给我打不通电话,就特别特别挂念。我想天下父母对儿女都是如此,哪怕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子女,一直惦记着。

但遗憾的是,如今很多子女,有了各方面的能力以后,总是以忙为借口,对父母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甚至一个月也不打一次电话。有些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生活上特别可怜,子女也只是请个保姆照料他们,自己根本不把他们放在心上,这都是忘恩负义的表现。

所以,作为一个人,不能忘记父母的恩德,以及老师的恩德。在此基础上,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还不能忘记众生的恩德,要关爱所有的生命。

总之,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心。这一点,可能许多人没有兴趣听。因为这个社会非常现实、非常功利,能带来眼前利益的知识,像赚钱的手段、享乐的方法,人们都兴致勃勃,愿意去了解、去学习;而一谈到精神追求,尤其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大多数人都兴趣索然,甚至嗤之以鼻。

其实,科技再发达、社会再进步,你们学习上再聪明,基本的做人也不能忘。否则,一旦失去了这些,今后在社会中生存,必定会举步维艰。

现在许多大学生,不缺知识、不缺技术、不缺文凭,尤其是像北师大这样的高等学府,这方面应该都圆满具足。然而,许多人最缺的是什么呢?就是道德教育,是正确的信仰。

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小学、中学、大学,安排了大量课程,需要学习许多课本,可是学生们从中得到的知识,以后工作时真正能用上的,可能不到20%。当然,我并不是说学校不好、教材不好,而是说,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训练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

毕竟他们毕业了以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对待上级、平级、下级,以什么样的态度投入工作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假如上学时从来没有学过,那即使是名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身上也常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仅世间需要人格教育,其实从佛教的层面来讲,若想成佛,也要先学会做人。;人都没有做好的话,;佛是根本谈不上的。因此,假如不懂怎么做人,无论身处哪一个领域中,都是相当困难的。

你们北师大,跟全国的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这里的许多老师,也经常参与编教材的工作和会议。如今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博士生的课程,基本上我都看过。里面相当一部分知识非常珍贵,对培养人才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是有所欠 缺,今后若能增加一些,那就最好不过了。

我始终认为,人格教育不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非常有意义。这次我去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演讲,发现他们的教育方式,特别值得内地借鉴。这些学校的任何一个部门,对各大宗教都不排斥,他们普遍有种理念,认为有信仰的学生比较可靠,不论信佛教或是其他宗教,一个人只要有了信仰,内心至少会有所约束,不敢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一点是令人值得深思的。

二、佛教与现代教育不相违

1、皈依是不是一种迷信?

今天讲的主题,是;佛教的人生教育。或许有人会问:;佛教跟学校教育的理念和方向,会不会背道而驰、完全相反?

实际上绝对不会。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很长时间。就拿佛教的皈依来说,皈依是皈依三宝——佛、法、僧,这是佛教的基本行为,也是佛教徒的入门标志。一个皈依了的人,不论是老师、学生,会不会就成了一种迷信?皈依对他会不会有什么损害呢?肯定不会。对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一、皈依佛:所谓的佛,假如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只是人们在脑海中虚构的,那皈依他肯定不合理。但事实上,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当时的印度,即现在尼泊尔的蓝毗尼花园中,确确实实降生过。这个遗址,199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就是说,全世界对此是共同承认的。

佛陀降生以后成为王子,后舍弃王位出家,苦行六年,在印度金刚座成佛,之后到鹿野苑初转法轮,一生中传法49年,开演了八万四千法门,并于81岁示现涅槃,这是非常公认的一段历史。就像是老子、孔子等历史人物一样,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也曾实实在在地出现过。而且,他所宣说的佛法,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其实;佛是梵语,意为觉悟者。我们不管是什么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一种觉悟。皈依佛的意思,就是要依止觉悟者,如同世间人依止老师一样。所以,皈依佛,跟我们的日常理念并不相违。

二、皈依法:法,指佛陀所揭示的真理,可以让人们离苦得乐。这种真理以文字形式存在,叫经律论三藏;若在人的内心现前,就叫戒定慧三学。

我们有了戒,才能生定;有了定,才能生慧。若想获得觉悟,这三者是任何人都不可缺少的。

那么,;戒是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行为规范,用来规范人的言行举止。有些人一听到;戒,就有点害怕,觉得佛教的条条框框特别多。其实不仅仅是佛教,就算是小学、中学、大学,学生们要守的校规也不少,乃至任何一个正规的团体,都有必须遵守的许多纪律。

其次是;定。做任何一件事,如果心不稳定,一直处于浮躁、散乱的状态中,那什么都做不成。包括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搞课题研究,心也都需要安定下来。

最后是;慧。有了行为规范,心也定了,才能产生取舍的智慧。否则,不知取舍、不会辨别,所作所为就是颠倒的。

所以,佛法的戒定慧三学,涵摄了人类的智慧精华。佛陀证悟并宣说了这样的真理,故而被称为觉悟者。

这一点,并非因为我是佛教徒,就在这里自卖自夸,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对此也是异口同声承认的。比如,爱因斯坦说过:;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也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既然他们都承认佛陀是觉悟者,佛陀的智慧也经得起长期推敲,那如果把信佛当成迷信,与民间的鬼神之说混为一谈,这就大错特错了。

三、皈依僧:僧,是追随佛陀足迹,修学真理、追求觉悟的人。如果想获得觉悟,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依止这样的同行助伴。

可见,皈依佛、法、僧这三者,无论从逻辑上论证,还是从道理上分析,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人如果皈依三宝、信仰三宝,对自己绝不会有任何损害。

2、十善是不是一种教条?

除了三皈依以外,佛教中还提倡十善,也就是要行持十种善业,断除十种不善业,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

十不善业包括:身体的三种不善业,杀生、偷盗、邪淫;语言的四种不善业,妄语、粗语、离间语、绮语;意识的三种不善业,贪心、嗔心、邪见。断除了这十不善业,即是十善业。

这些要求,实际上适合每一个人。大家也可以想想,普通人需不需要行持十善,断除十种不善?肯定需要。所以,佛教徒应当遵守的,非佛教徒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人。

下面对十善进行具体分析:

1)身体的三种善业

一、不杀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杀生的根本是不杀人,这是任何国家都要奉行的法律。

不过,现在的法律规定,不能杀害已出生的人,而杀害未出生的胎儿,即堕胎,却是允许的。这有点不太合理。为什么人在肚子里可以杀,出生之后就不能杀了呢?这在逻辑上说不过去。但由于没有法律制止,如今中国的堕胎现象非常严重,据官方数字显示,每年记录在案的堕胎手术,就有1300多万例,这个数字相当可怕。

在佛教中,制止一切杀生行为,不仅是杀人、堕胎,乃至剥夺动物的生命,也是不允许的。

二、不偷盗:众所周知,偷盗是极其低劣的行为。任何一个有修养的人,对此都会非常排斥。

三、不邪淫:古人说:;万恶淫为首。若想家庭美满,夫妻双方就要断除邪淫,过清净的生活。

这是佛教对身体方面的三个要求。若能做到这些,且不说别的,至少家庭会更加和睦,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2)语言的四种善业

一、不妄语:妄语,就是说假话。现在这个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妄语。尤其是一些商品,本来不适合人们使用,但用虚假的语言一打广告,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就信以为真、纷纷解囊,最终损害了无数人的身心健康。

常说妄语的人,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到头来只能害了自己。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毕竟,别人被骗得了一时,也不可能被骗一世,假如你经常喜欢骗人,今后在哪儿都会很难立足。

二、不粗语:指不能恶口骂人。一个家庭或集体中,如果整天互相骂脏话,动不动就恶言相向,那身处其中的人就会特别痛苦。所以,断除粗语,尽量说柔和语,对自他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三、不离间语:指不能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现在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离间语造成的。由此,它的危害性确实可见一斑。

四、不绮语:绮语指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如今网络上、电视上的很多语言,对人生没有点滴利益,讲这些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尤其是一些流行歌曲,唱的全部是绮语,只会让人心越来越散乱、越来越迷失。

然而,许多人没有发现这一点,看到一个歌星唱歌,就像发疯了一样扑上去。其实,什么理由让你如此欢喜?是歌词充满了哲理,还是声音充满了智慧?这些都不一定具足。但有些人就非常肤浅,拼命地盲目崇拜,只要能刺激感官,就开始疯狂,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

以上语言的不善业,佛教中都要求断除。如此对人们会不会有利益呢?大家也可以分析一下。

3)意识的三种善业

一、断除嗔心:嗔心大的人,谁都不愿意接近。不论你是什么人,如果总爱发脾气,即使在其他方面非常有才,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倘若是一个出家人,经常生嗔心的话,修行也好不到哪儿去。且不说产生一刹那的嗔心,就能摧毁无量劫功德,单单从世间角度而言,脾气不好的人,大家也特别害怕,甚至跟他说话,都要看他的脸色,生怕一不小心就触怒他。这样的人无论呆在哪个团体中,都不会招人喜欢。

二、断除贪心:贪心,就是贪人、贪财物、贪名声、贪地位等。现在人们的贪心特别重,该有的、不该有的,都想统统据为己有。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的欲望却有增无减,永远没有满足感。他们有一套房子,还想买别墅,在中国有房子还不够,还想在加拿大买一套,在澳洲也买一套贪心的坑始终都填不满。

三、断除邪见:邪见就是对真理有一种排斥或偏见。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却不相信;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本来是非常甚深的道理,许多人却嗤之以鼻。

最近,我看了西方科学家的一些研究资料,他们有许多依据可以证明天堂地狱、前世后世存在。但现在很多人却以种种原因,对自己的前世后世,要么持怀疑态度;要么根本不承认,一味地排斥;要么半信半疑,虽然有点相信,但却从不关心这些见解都叫做邪见。这种邪见蔓延于整个世界,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断除十不善、行持十善业,不单单是佛教的行为规范,也是每个人需要遵循的准则。有了它,对自己、对社会都会有莫大的助益。

三、两种与人生密切相关的佛教思想

1、前后世真的不存在吗?

我曾与很多老师、学生交流,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这些出家人。但他们对待出世间真理的一些态度,却常常让我的遗憾之情油然而生。为什么呢?因为人明明存在前世后世,许多人却根本不信,包括一些佛教徒,口头上虽然不说前后世不存在,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而忙碌,考虑来世的可以说如凤毛麟角。

看到这些现象,我经常想:人类到底是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未来的岁月如此漫长,他们却不做一点准备,把毕生精力都花在转眼即逝的今生上,忙忙碌碌地不停追逐,实在可惜!

当然,追求一些财富、名声,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也是生活所迫,身不由己。但你想过没有:更需要关心的来世,到底怎么办?

还有一部分人,对来世存在比较关心,但他们的关心,也仅仅停留在研究的层面上,真正去修行的,恐怕寥寥无几。尤其是现在的科学家,对佛教的一些理论,虽然比较承认,但也只是承认而已,自己从来没有为此做过任何准备。像爱因斯坦,从他的很多文章来看,他对佛教的空性观,绝对会认可,但在他的生命中,却从来没有修过空性,对生死没有丝毫把握,这也是相当遗憾的!

2、空性思想与量子力学的碰撞

佛教不仅在伦理上是当今所需,其实在科学上,它也毫不输人。

尤其是当今的量子力学,完全可以解释佛教的超胜。虽然在这方面,我研究得不是很透彻,但对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还是多多少少作过一点了解。

前不久我在香港交流时,有人就提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不好懂。于是我用量子力学的道理,给他解释说:;任何一种物质的组成,物理学家认为,可以从分子抉择到原子,再到质子、中子、夸克、亚夸克最后的结论是一种细微的能量。这种能量是万法的作者,它遍及每一个法,跟佛教中的空性比较接近。所以,《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可以解释为‘色不异能量,能量不异色’。

这种推理,物理学家应该也不能否认。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的道理,到了20世纪,成为量子力学的惊人发现,这不正说明了佛陀智慧的超胜吗?你们在座的,有些是佛教徒,有些不是,但是什么身份都不要紧,今天在这里我们不是只讲佛教,也可以共同探讨科学。

当然,佛陀所讲的;空,千万不能理解成什么都不存在,如碗里没有东西一样空荡荡。其实,万法的本体虽然是空,但仍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显现,这就称之为缘起性空。

如同数学里的;0,我们不能认为它不起丝毫作用。任何一个数字,加上;0或减去;0,没有任何变化,但乘以;0,却会变成0;在数字后加几个;0,马上就会身价倍增。所以,这是数学中的一个奥秘,而空性的作用也可以同样理解。

四、学佛可明白幸福之因

现在很多年轻人,如果能懂一些佛教的基本道理,不说对来世,仅仅是自己的今生,实际上也会受益匪浅。

有些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认为人生会幸福快乐。可是步入社会以后,现实与理想之间一旦出现差距,内心的落差就无法填补,于是开始选择跳楼自杀。现在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多,而相关部门往往是在悲剧出现后,才开始找措施、下文件,出一件事情,下一个文件其实,如果能提前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人生教育,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比如,应当让青少年尽早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痛苦占绝大多数,对此事先要有心理准备,明白自己的学业、事业、爱情等,不可能百分之百顺利。有了这样的观念,当他们走弯路时才有承受能力。否则,一遇到挫折就对自己失望,进而绝望,正如叔本华所说:;对生的恐惧,超过了对死的恐惧,那肯定会选择自杀。这样就非常不值了。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

从前,汉地有位无德禅师,有一天,他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烦恼不已,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

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第一个信徒说:;因为我不想死。

第二个信徒说:;因为我想年老时儿孙满堂。

第三个信徒说:;因为我有妻子儿女。

禅师听后,说:;你们都不会快乐的。

三个信徒齐声问:;那我们怎样才能快乐?

禅师反问:;你们认为得到什么才会快乐?

第一个信徒说:;我认为有了金钱就会快乐。

第二个信徒说:;有了爱情就会快乐。

第三个信徒说:;有了名声就会快乐。

禅师答:;有这样的想法,你们永远都不会快乐。而且,有了金钱、爱情、名声之后,烦恼还会接踵而至。

\

三人又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禅师说:;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爱情要奉献,名声要服务于众生,这样才会终生快乐。

三人听后恍然大悟,并认识到了快乐的真正来源。

同样,你们每个人也在追求自己的快乐,但快乐的根本因不在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内心。尽管外在的钱财、名声、地位、爱人等,对你的幸福也能起一些作用,但它只是一种外缘,并不是决定因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如果很快乐,没有钱财、名声等也会甘之如饴;反之,你的心若不快乐,那外在的一切就算样样具足,也仍会感到非常苦恼。

现在很多人误以为有了钱就肯定幸福,于是拼命地追逐,一直想发财、发财。结果就算你发了财,但真的幸福吗?刚开始两三天也许稍微有点感觉,但久了以后,只有层出不穷的烦恼,不一定有轻松和自在。同样,感情、地位等给你带来的快乐,也是如此。

五、四法印揭示了人生真相

因此,我建议大家学习一下四法印的道理,以此了解人生的真相,明白该如何去面对人生。

四法印是什么呢?

第一、有漏皆苦:正如刚才所说,在整个世间上,无论是外在世界,还是人类社会,痛苦都占大多数,偶尔有一些快乐,也是不稳定的。

听说你们大学生最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是找份好工作,二是找个好对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追求了。很多人以为有了这两个因素,人生就会充满快乐。但实际上也不一定,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都是有漏法,离不开痛苦的本性。而且,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比较孤僻,道德理念比较差,那就算有了好工作、好对象,也不一定能获得快乐。

第二、诸行无常:世间的万事万物,如地位、财富、名声、青春等,全部是无常变化的。这是无可争辩的一个事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理念。

这一点,不仅仅是了知就够了,还要经常修行。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口头上会说;一切无常,但他们从来也没有修过,故而一旦无常现前,自己根本没办法面对。像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他们死时是怎么样的?跟普通人一模一样。而佛教中的修行人,纵然没有很高的学问,但由于生前修过无常,一旦得了绝症,接到医院的病危通知,自己也能坦然面对,知道该如何面对死亡。这就是修行与学问之间的差别。

其实,假如你认识到了万法无常,且不说别的,就算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一些悲欢离合,也会想得开:;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在变化,缘聚缘散,这是正常现象。所以,通达诸行无常,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第三、诸法无我:通常而言,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现在很多学生,特别特别自私,除了自己以外,根本不关心同学,不关心老师,不关心家人,不关心社会,可以说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了这种心态,未来等待自己的,可能除了痛苦还是痛苦。而只有懂得了;我不存在,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所在。

你们北师大在全国来讲,学风是比较好的。我认识一个人是这里毕业的,我曾问她:;北师大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她回答:;很多女同学不爱打扮,比较淳朴,比较诚实。这种学风确实值得赞叹。

\

我以前也读过一个小地方的师范,不过没读完就跑去出家了。我们那个学校,让我最痛苦的是什么?就是每个礼拜换一次衣服。班里有钱的同学,不知道他有多少套衣服,只知道洗一次就换一次。而我是从偏僻牧区来的,换来换去也只有两套,衣服上还缀满了补丁,同学们因此就看不起我,经常嘲笑我。

当时我的汉语也不太好。记得刚上师范时,一次在班会上,老师点到谁的名字,就让他站起来发言。我坐在大家的中间,听到点我的名字,就信心十足地站起来,用自己最标准的;普通话讲了一通。结果老师听后愣了半天,皱着眉头说:;你不要讲牧区的藏语,用汉语再讲一遍。(众笑)

你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应该是很好的,跟我当时比起来,确实有天壤之别。这个时候,希望大家不要把时间、精力都用在吃喝玩乐上,而应当用来追求学问,探索像;诸法无我这样的甚深道理。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诸法无我,‘我’是没有的,那么谁上天堂、谁下地狱?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刚才也讲了,;色不异能量,能量不异色。拿我面前的这张桌子来说,桌子就是能量,能量就是桌子,你不可能说:;桌子如果是能量,上面怎么放杯子啊?这种说法,就已经混淆了现相和实相的概念。

要知道,所谓的空性,是从胜义实相来讲的,而并不是说在现相中,也什么都不存在。就像在物理学中,从现相上,这张桌子是存在的,而在实相中,除了能量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佛教所说的哪些地方空,哪些地方不空,这个一定要分清楚。

第四、涅槃寂静:通过抉择万法的本质,证悟了万法皆空,真正通达;我不存在,这样的境界就叫涅槃,它是最彻底的快乐。

这种快乐,并不是像你买了一栋房子,第一天兴奋得不得了,过了两三年就没感觉了;也不是像你买了一辆好车,刚开始特别满足,过不久就没有新鲜感了;或者住在五星级宾馆里,刚进去时,;哇,好舒服,但过了几天就习以为常了。世间有漏法所带来的快乐,都是短暂的,不具有稳固性,暂时你可能有一些感觉,但时间长了就没有了,甚至还可能变成痛苦。

明白以上这些道理,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所以,我经常想: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应该让大家学一些佛教的知识。当然,这并不需要以皈依为前提,不是一学佛就要成为佛教徒、出家人。但是,既然你们都追求真理,就应该以广阔的胸怀,看看佛教是否揭示了人生真相。如果它明明讲得很有道理,你却不承认,甚至一概排斥,那就不是智者的正确态度了。

六、为人师表,传播真理

在座的各位同学,无论是现在自己学习,还是以后教育学生,都应该让自他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而不要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培养出来一个个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只关心自己、不顾周围的人。

像前不久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虽然不能说明如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代人的整体素质和道德修养。所谓的修养,除了佛教中讲了很多以外,其实《论语》、《弟子规》等儒家思想中也有不少。对于这些道理,大家不但要明白,还要慢慢去串习,让它变成自己内心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若想成为真正的强国,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必不可少。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说:中国政府给印度的那烂陀寺捐了一百万美金。为什么呢?因为那烂陀寺是5世纪到12世纪之间的佛教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之一。当年唐玄奘也曾在那里;留学,之后把佛教的真理带回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藏传佛教的许多传承祖师,也是从那烂陀寺来的,或者在那里修学过。鉴于那烂陀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2007年开始,印度政府准备把它修复起来,并配备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佛教的相关课程。

同样,中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却因为受到;文革的影响,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扔掉了。这样的话,受害者是谁呢?就是你们这一代人。因此,希望大家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拯救传统文化,弘扬有价值的真理,若能如此,也算是报答了老师的恩德。你们的老师,日日夜夜、辛辛苦苦地教书,目的是什么?一方面,当然是自己的一种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你们以后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一分贡献。

总之,佛教的教育,是一种善的教育、一种真理的教育。我自己多年来,投入大量时间研究后发现,佛教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确实不可缺少。而且,若能通过佛教的引导,做任何一件事,不是只为了自己,还想去利益他人,这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也是非常崇高的一种境界!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成语名称以防不测成语拼音yǐ fáng bù cè成...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