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佛教的财富观_3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9 09:54:48
有一年,金庸到台湾,跟李敖聊天时,特别提到,在他儿子死后,他精研佛学,已是虔诚的佛教徒了。李敖说:“佛经里讲‘七法财’ ‘七德财’ ‘七圣财’,虽然有出入,但大体上,无不以舍弃财产为条件。所谓‘舍离一切,而无染着’,所谓‘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你有这么多财产在身边,你既是虔诚的佛教徒,那怎么解释你的财产呢?”金庸听了窘得无以对答。(见余世存编《非常道》)

有一年,金庸到台湾,跟李敖聊天时,特别提到,在他儿子死后,他精研佛学,已是虔诚的佛教徒了。李敖说:“佛经里讲‘七法财’ ‘七德财’ ‘七圣财’,虽然有出入,但大体上,无不以舍弃财产为条件。所谓‘舍离一切,而无染着’,所谓‘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你有这么多财产在身边,你既是虔诚的佛教徒,那怎么解释你的财产呢?”金庸听了窘得无以对答。(见余世存编《非常道》)

\

李敖先生所言,乍听有理,实则不然。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七圣财:七圣财亦名七法财、七德财,在修行中,有七个必备的条件,以财为喻,称为七财。分别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李敖先生引七圣财而论证“以舍弃财产为条件’’实是相去甚远。

佛教徒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求得解脱,修学小乘注重个人的解脱,修学大乘则致力于自利利他,致力于众生解脱。自求解脱的,可以称为解脱道;普度众生、自他两利的可以称为菩萨道。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便是菩萨道。佛教的宗旨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却是入世的。自求解脱,是求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所谓出世,是出离世间的苦恼,救济众生,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种种苦恼。大乘佛法系统的修行解脱,始于以“六度’,“四摄”为本位的菩萨行,终于转烦恼而证菩提成正觉。佛教的明确主张,菩萨圆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广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居于六度四摄首位,可见菩萨道的实践是以布施为重心的,因为要度众生,必须要先安慰众生。

布施是一种功德,不是可怜人,更不能搞“裸捐",佛陀在两干五百年前,就为我们明确指示了如何分配财产。如佛在《善生经》中说:“在家居士的收入最好分作四份:一、家庭生活,二、营业的资本,三、储存在家以防意外,四、放款生息。”在两干五百年前,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了今天,储蓄在家和存入银行利息应该合而为一。《杂阿含经》中也说,居士们的财产,应该分作三种用途:一是供养父母;二是养育妻子儿女乃至周济亲属、朋友、仆从等;三是供养沙门婆罗门(三宝即在其中)。前面的四种方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佛教并不是提倡倾其所有行布施。

总之,佛教虽然追求出世,却不逃世。同时,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精神的绝对自由,不受物欲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所谓‘‘舍离一切",并不是把所有东西都抛弃,而是“心不住”,正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六祖《坛经》中亦云:“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在。"

\

这就是佛教的财富观。

心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成语名称仪态万千成语拼音yí tai wàn qiān成...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成语名称仰事俯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xù成...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成语名称以鱼驱蝇成语拼音yǐ yú qū yíng成...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