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佛教财富思想的现代意义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30 09:55:37
现代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影响无孔不入,往往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他(她)拥有多少金钱以及如何处理那些财富。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并享用财富,而且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与几十年前相比,个人可支配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加,无论在中国、在世界,事实如此,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钱财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佛教怎样看待金

现代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影响无孔不入,往往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他(她)拥有多少金钱以及如何处理那些财富。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并享用财富,而且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与几十年前相比,个人可支配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加,无论在中国、在世界,事实如此,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钱财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显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佛教怎样看待金钱?佛教的财富思想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现代意义?这正是本文所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娱乐等活动,无不是经济行为。西方经济学干脆把人看作是一种经济动物,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经济活动。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活动的定义,就是想方设法获得更多财富,处心积虑谋划金钱用途,使已有的有限钱财再产生出更大经济效益。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经济学被认为是专注于处理财富问题的一门学问,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近代古典经济学派的亚当?斯密,到最近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实验经济学派,都强调经济学是一门最理性的学科。

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人类处理财富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的所有过程,都是最强烈地交织着人的主观愿望的过程,始终带有理想主义以及感情、意志等非理性成分,欲望、野心、自私、贪婪等人性因素,并不是由人在所谓最理性地处理财富的经济活动中所能完全控制的。这就是为何人往往会“明知故犯”,使实际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背离了美好愿望的出发点的根本原因。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最大缺陷也就在于,对“经济人”的意志和感情领域的经济动机以及处理财富的具体理性行为,始终缺乏卓有成效的认知以及控制方法的根本原因。

佛教从一开始就具有两方面特质:第一,作为现实世界中的一种物质性存在,佛教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经济的”存在方式,财富本来就是弘法资粮的一种,因此对佛教来说,天然地存在着对于经济的感受和对于财富的处理问题,从中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佛教财富观;第二,佛教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佛教体现自己价值的特质,一开始就在于对智慧的开发和精神力量的提升,这是佛教与世界上所有宗教思想相比最鲜明的特征之一,这就是为何传统佛教历经数千年发展之后,在21世纪仍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契理契机地与现代高科技社会接轨,体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根源。由以上两点佛教存在的特质,决定了佛教财富思想必然具有现代经济学的理性特征,同时具有对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最深刻的人本关怀。

更进一步看,佛教财富思想的特定内涵还在于,它比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思想具有更全面的包容性。如果说人类所有的活动中,获得财富以及处理财富的经济活动是入世性最强的一个领域的话,那么,由于佛教强调出世的终极价值,从表面上看,似乎与财富的主题格格不入;但是,由于财富本来就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而佛教的使命本来就在于最主动担当起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所以,佛教必然要承担起关注、引导、管理和运用财富的社会义务。

历史上,佛教就是一贯地以实际行动正确运用财富以作为弘法修道的资粮,推行各项社会福利事业,繁荣经济、便民利国。但是在个人生活方面,佛教则始终提倡和鼓励所有人都应克制欲望,过清雅朴素的生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西方席卷而来的物质文明浪潮以其巨大的冲击力,将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推向功利社会,巨大的反差致使拜金主义盛行,金钱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双重危机,使许多人感到困惑不安。利益的驱动使许多人丧失理智,置法律与道德不顾,不择手段地谋取钱财。我们常听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有些人以此为由,屈服于金钱的魔力,沦为财富的奴隶;更有些人难以抗拒金钱诱惑,贪污受贿,腐败成风,终于沦为阶下囚,“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舍命为钱财,皆因贪心起,正是对金钱的贪婪导致了他们人性的堕落。

现代社会好比是一架精密的巨型机器,在巨声的转动轰鸣中,财富,成为它复杂咬合、高速运行的无数齿轮间的润滑油。多少人盲目投入到追逐财富的漩涡中,奋力构建飘渺的财富金殿,接着把自己关在里面,禁梏于虚幻的财富梦中,陶醉于囚笼般的生活,全然忘却身在何处,不知自己走向何方。对每一个人来说,财富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延续、身体的健康、生活环境优劣、心境安宁与否、以及前途和未来等诸多方面问题,人在世间生存,必须有一定的财富,所以,佛教财富观既涉及理论问题,同时更是一个最世俗的现实问题。

有的人每天只想发财,为赚钱绞尽脑汁,今天赚到一些,明天就想赚更多,后天想的仍然是更多,欲壑难填,只想再翻倍发财,贪婪之心,绝无止境。他们脑子里从未有过布施、供养的观念,不知道要给自己种下一些善根,为来生来世积累一定的功德。

还有些人把人生看作一场战斗,视社会为战场,将经济活动称之为“商战”,我们习以为常地听到“商场如战场”之类说法。但是,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态,即使成为“赢家”,在一时商战中获利,实际上已把生命本有的自在、喜悦、安详、幸福、清静、轻松,甚至健康赔了进去,更有甚者,为赚钱不择手段,不惜走上犯罪之路,结果钱财到手之日,也是人生到头之时,那样的“赢家”有何意义?至于有些人因一时“商战”失利,就走上绝路,那也就是难免的了。

\

我们看到,在现代社会中正在出现追逐财富的癫狂状态,善良、正义、崇高、诚实,这些本来对于人的生存而言最基本的品质,都成为奢侈的字眼,无休止地追求钱财和奢富的浪潮似乎席卷一切,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在贪婪庸俗的时代浪潮中仿佛都可以被毫不犹豫地拿去和财富作交易。交易的结果,似乎每个人都以为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当占有的短暂兴奋过去之后,剩下的往往是漫无尽头的绝望和空虚。

人如果在过度贫困的状态中生活,固然可能成为生存的奴隶;但人若在富有的生活中被金钱迷惑,也会成为财富的奴隶。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只因为受贪婪的驱使,虽然不愁温饱,却停不下欲望的脚步,执迷于钱财数量的积累,最终导致价值缺失,本性堕落,听任奴役,生活中不知不觉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恬静和谐,不由自主地在“—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财富追逐中疲于奔命,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财富梦幻中迷失自我,绞尽脑汁,思考的只是满足一时的欲望。不仅如此,还不知疲惫地对财富改头换面,重新包装,以保持对财富的恒久兴趣,除了对财富的追求外,生命空无一物。

现实中,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距离。人们都认识到拜金主义的危害,但在生活中能够正确处理好金钱与人格、现实与理想关系的人不多,能自甘清贫和寂寞去追求真理,把理想变成不懈的努力和现实的行动,并非易事。在经济发达的当今社会,如果能正视金钱,豁达看待财富,对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很有帮助。我们一定要明白,眼前的钱财、可见的物质利益,决非万能,人的一生之中一定要学会一个道理,就是:该放下时要放下。

佛教财富观是中道的财富观,佛教倡导以“八正道”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来看待和处理财富问题,认为修学佛法不一定非要以贫苦为清高,在家信众可以营生聚财,也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一定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

佛教的发展也需要经济支撑,因此,佛教并不反对合理地获得金钱、有效地运用财富,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人们首先应该对金钱树立正确的态度,懂得金钱绝不是万能的,对金钱不能看得太重。

佛教认为:金钱本身并无善、恶、好、坏之分,只因人心有善、恶、好、坏之别,人心作祟,使金钱也产生了分别,使金钱附加了各种性质,因为人心被金钱蒙蔽,这个世界上才出现了种种围绕金钱发生的勾心斗角、反目成仇、寡廉鲜耻、卑鄙无赖的丑恶现象。所以关键在于人自己:以什么方式得到金钱——为牟取私利还是为造化众生?得到金钱后如何处理、发挥金钱作用——为个人侈靡放纵,还是为社会造福?由于这些加诸于金钱的外在定义,从而产生出人们评价金钱的财富思想。

财富应当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手段,而不是生存的终极目标。只有不再执迷于财富,摆脱财富的奴役,从对物质财富追求转化到对精神财富的追求,才有可能重新找回生命的价值。钱财如何使用,其中包含的道理非常深,需要自己启用心力去把握,运用心智去揣度。现实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钱财非但没给主人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灾祸。《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钱财的使用,在于拥有者之运乎一心,人世间总是祸福相依,这个道理,不可不察。佛法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解决人生的困惑,开发生命中的智慧宝藏,解脱人生的烦恼,成就无量功德,这绝不是获得物质财富能够取代的。

一个人求财到底是为什么?人生短暂,一生能够享用的财富其实很有限,所以,人求财的目的往往会异化成了对虚荣心的满足。

一个人想求财无可非议,可是求财毕竟不易,“社会”这个词,无非是人的生活关系的一种指称,一个社会所拥有的总财富是恒定的,它是一个常数,一个人想多赚钱,在一定的意义上,相当于想办法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拿出,放进自己的口袋里来——你想,这有多难?谁肯让自己口袋里的钱平白无故被别人拿走?

这就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财富景观:有人赚钱,有人赔本;有人赚到了钱,但在求财过程中造了很多恶业;有人因为有点钱就乱花,结果花掉的比得到的还多,造成后来更苦;有的人想赚钱没赚到,不但赔了本,还赔上了人情、前途、自信,从此一蹶不振;凡此种种,发人三思。

有人说:有了钞票会烦恼,没有钞票更烦恼。那么,究竟是有钱好还是没钱好?相信没人会说“没钱好”,总是“有钱好”。但是,“有钱”固然好,而无形的功德,往往要借助有形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完成,这样,有形财富可以转化为无形的功德,就从“有钱好”转变为“有功德好”,换句话说,也就是变成了“钱好,而功德更好”,这就是一大进步。

再进一步讲,对于功德也不应执为实有,否则还是有为、有漏、有限的功德。所以要有“舍”才有“得”。这里面的道理很深,但是一旦能够悟出,就一定受益无穷。比方说,一个人有了功德,就等于有了良好的心情、拥有了高尚的情操、具备了优秀的意志品格,同时,也就等于拥有了好因缘——声誉、名望、信用、资历,结果,对于有形财富的增长,就会起到直接的促进效用。

“舍得”,就是要有“舍”,才会有“得”,佛教讲究布施,强调“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一而得万报”,这并不是世俗商人“一本万利”的买卖概念,却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投资,是从世间财施中得到智慧法财。这就是佛教说的“舍得”包含的深意。

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贫富,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做善事,通过“舍得”为自己积累功德。无论什么人,所谓苦乐,只在他一念之间。对世间无常的事实,若能够看破,他就与真正的快乐接近了。这正如孔子评价他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人的理想、信念和责任靠智慧建立,人的快乐就是自己心中的满足和充实。佛法能帮助我们每一个人不受伤害,但人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是指“烦恼即菩提”,而平安喜乐,就是真正的财富。

在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中,惟有人类同时拥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世界。飞鸟走兽都懂得为觅食奔忙,如果人类也仅仅是为活着而生存,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当基本生存解决之后,人对生活的感受,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体验,精神平衡与否,才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所在。菩萨在世间普度众生靠的是慈悲喜舍,通过对智慧的认识、了解、思考和实践,完成他们的使命。过去和现在的佛之所以成就彻底而圆满的觉悟,以大悲心洞烛宇宙人生的真理,也是因为修习无上澄明的智慧。

对于智慧的发掘与运用,对于人类价值理念的激发和阐扬,就是佛所倡导的“证般若海,获无上财”,佛教财富思想主张: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拥有代替占有,以欢喜代替享乐。发挥普世的观念,培养共有的情怀。

合理合法地去获得财富、理智冷静地去管理财富、卓有成效地去使用财富——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更有效地让世间有限的财富发挥无限的作用,关键在于是否能运用般若智慧,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去认识和处理有关财富的种种复杂问题。

人的一生中,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人活着决不会只因占有某些物质财富而满足,生命与钱财不能对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适当地追求物质享受,甚至喜爱奢华,原本是正常的,那是人性使然,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弄清楚,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的生命中,还有比物质钱财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精神财富。

\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更强调重视广义的财富。

“广义的财富”,是指与“有形的金钱”或“物质财富”相对应的“无形的财富”或“精神财富”,从大的方面说包括:佛法、智慧、信仰、慈悲、道德、人格等等,从小的方面说包括:个人的健康、欢喜、人缘、自在、惭愧、愿心、意志、品质等等。这些财富,对于一个人来说,往往比有形的物质财富更重要、更实用、意义更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体会,比方一个人在病痛中,就会感觉健康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再比方当一个人陷于绝境无法自拔时,就会感受到轻松愉快的心境胜过一切。

佛教也需要结合时代精神,在实践中继续加强自身的财富思想建设。如现实中存在的寺院财产管理问题、如何进一步开展慈善公益事业问题、如何纠正一些寺院越来越严重的商业化倾向问题等,都亟待引起重视。《易经》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要努力奋斗、力争上游;《易经》坤卦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应该通过智慧修习、提升道德境界、文化素养,做一个品格完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圣贤,但是,一个“厚德载物”的君子,才能达到“自强不息”的人生,反过来也一样,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一定会去追求“厚德载物”的智慧境界,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佛教“因缘果报”说明金钱财富的获得是从培福结缘、厚德载物而来,同时更强调“用智慧庄严世间”,“自强不息”,净化人心,用智慧力量创造更多财富,造福美好人间。(信息来源:摘自《觉群》)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成语名称仪静体闲成语拼音yí jìng tǐ xián成...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成语名称以鹿为马成语拼音yǐ lù wéi mǎ成语...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