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佛的故乡 已非唐僧的“天竺”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31 09:50:43
误读  唐三藏西天取经,人们千古传颂,日夜遥想那天竺佛国是怎样的教徒众多、佛法繁荣。佛教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陀诞生、佛教起源之地,而今也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佛教大国。  正解  佛教在印度历史上,除了某几个时期短暂的繁荣外,未占过主导地位,今天也呈日渐衰落的趋势。信仰印度教的人数为印度总人口的80.5%,穆斯林占13.4%,基督教2.3%,锡克教占1.9%,佛教仅占0
误读  唐三藏西天取经,人们千古传颂,日夜遥想那天竺佛国是怎样的教徒众多、佛法繁荣。佛教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陀诞生、佛教起源之地,而今也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佛教大国。  正解  佛教在印度历史上,除了某几个时期短暂的繁荣外,未占过主导地位,今天也呈日渐衰落的趋势。信仰印度教的人数为印度总人口的80.5%,穆斯林占13.4%,基督教2.3%,锡克教占1.9%,佛教仅占0.8%,其他教派占1%,情况不明的为0.1%。清晨,一名男子在恒河里双手合十。
  2000多年前,一个年轻人,因为不满把人分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离开他挚爱的妻子和儿子,创立了一个众生平等的教派。1200年后,另一个年轻人,为追寻真理,跋涉千里,到达异域印度。  第一个人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二个人是唐僧玄奘。  在印度,似乎只有提起玄奘,才能重新勾起印度人对中国尘封已久的美好记忆。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人才知道原来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佛教是产生于自己的国家。也因它,印度才相继发现世界佛教重地菩提伽耶、鹿野苑、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即是《西游记》里的大雷音寺,如今,这个被烧成废墟的印度最大佛寺,以活的标本展示着历史上血腥的宗教冲突。  不可否认的是,繁荣一时的佛教在慢慢衰落。而佛陀致力于改变的种姓制度,如今仍然顽固地影响着人

\

们的生活。  朝圣,沿着唐僧的足迹  位于印度比哈尔邦的菩提伽耶,是佛陀悟道成佛之地,被称为“世界佛教的中心”。这里没有门票,没有拉着你买香的小贩,唯一的要求是要脱鞋。为了对古迹的保护,拍照的人要象征性地加收20卢比(约合人民币2.5元)。  令人震撼的摩诃伽耶塔,我们与它遭遇是在夜晚。雄浑矗立,直插苍穹,鸽子盘旋飞舞处,似有一圈圈的佛光在闪耀。不大的佛堂里,僧人们在念经,信徒就在铁门外,盘腿打坐,或用头触摸栏杆。  几千年前佛陀悟道成佛的菩提树下,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者,有的在冥想,有的双手合十在祈祷,有的在虔诚地诵经。忽然停电了,打坐冥想的未动一动,念经的未停一停。  这就是1300年前玄奘跋涉千里到达的地方。29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过玉门关外五烽,越大戈壁、八百里流沙,翻茫茫雪山,经过了非人能受的苦难,终在4年后到达伽耶城,然后游历各地,潜心修行。  由于印度人不善于记录自己的历史。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那片黑暗。  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在如今的印度,只要读过中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玄奘的。他们称玄奘为“Huien”,民间流传着很多他的传说。更重要的是在印度初一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里,有一篇课文叫《佛的影子》,讲的是玄奘如何感化印度一伙强盗的故事。  而在玄奘曾经生活过数年的那烂陀寺旁,有一座“玄奘纪念馆”,至今还保存着三藏用过的物品,也保存着中印曾经有过那么美好交流的记忆。  种姓之痛,佛陀的抗争  我们追寻的是玄奘的足迹,而玄奘追寻的是佛陀的足迹。  佛陀是古老刹帝利的王子。公元前4世纪,他在亲眼目睹老人、盲人、尸骨后,离开家,扬弃他的阶级的所有欢愉,前去寻找答案:苦难的结束。  彼时,印度盛行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它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第二刹帝利,是军事、行政贵族;第三为吠舍是平民阶层;第四为首陀罗,为土著居民。还有一种地位最低的“贱民”,他们被认为不可接触。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严禁跨等级通婚。  正是这样一种极其不平等的制度,让佛陀下决心离开他挚爱的妻子和儿子。他创造了众生平等的佛教,和婆罗门论战,挑战他们的宇宙仪式性观点和人类社会的命定阶级概念。佛陀的理念引发激烈反应,然后是对古老秩序的质疑。  然而,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种姓制度还在这片土地上顽固地存在着,主导着人们的生活。
  >令我们震惊的,是尼赫鲁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讲述的他导师的不幸经历:教授的家族属于首陀罗的一枝,他和他的哥哥就读于当地的学校,尽管成绩优异,但还是因为种姓身份多次落榜。最后,教授的哥哥转投其他邦考试才得以录取。而教授不得不忍痛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才被录取。  佛教之殇,被烧毁的那烂陀  佛教要对抗的不只是不平等的种姓,更是其他教派中的极端宗教主义者。  在纳烂陀寺遗址,我们看到这座昔日的繁荣寺庙已经化为废墟。被火烧过的舍利塔如一位矗立在夕阳中的伤痕累累的老者。黑色的被烧焦的痕迹透着苍凉,以活的标本展示着历史上血腥的宗教冲突。这是公元十二世纪,因回教徒征服比哈一带,烧毁寺院和图书馆,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从此那烂陀寺渐渐被人遗忘。  很难想象,这是玄奘笔下那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寺庙,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最盛时有万余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经常举行辩论。  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趋于消亡。穆斯林不但在印度定居下来,而且带来了自己的宗教和文化。莫卧儿帝国的穆斯林统治者拆毁了大量的罗摩庙并在原址上兴建了巴布里清真寺。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冲突变为印度主要的宗教冲突。大量不甘忍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压迫的“不可接触者”皈依伊斯兰教,希望摆脱命运,而印度教高等种姓则因此把伊斯兰教等同于“不可接触者”,视之为不洁净而加以鄙视。  悲剧一直不断。  最近一次是去年7月,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先后有4名当地穆斯林遭到杀害,从而引发了当地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报复性袭击。造成将近80人死亡、40多万人流离失所,400多个村庄化为灰烬。  “死时不会是一个印度教徒”  尼赫鲁大学社会学教授巴图拉认为,印度的宗教冲突历史悠久,已经成了一个冤冤相报的死结。它和腐败、种姓制度一样,将是印度大国之路的另一个长期和巨大的障碍。  正如印度民族英雄占西王妃面对英军的大炮、不得不炸掉寺庙时说的那句话:“我们的国家高于宗教”。印度独立后,印度宪法明确规定,印度是一个世俗国家,不以任何一种宗教为国教。但事实上,全民信教、多元化的印度不可能不受宗教教派的影响。  负责修宪法的是贱民领袖安倍德卡尔,被认为与甘地、尼赫鲁一起,为对当代印度影响最为深远的3个人。除了呼吁宗教和平之外,他又在另一个领域进行着自己的抗争。  “我出生时是一个印度教徒,但是我死时不会是一个印度教徒。”他认为,佛教是世界上宗教中最平

\

等的一个宗教。1956年,他带领50万名不可接触的贱民马哈尔改宗佛教,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大的皈依仪式之一。此后不久他就去世了。  虽然宪法成功地废除了贱民制度,但在今天,印度种姓制度还于无形中存在。  瓦拉纳西印度教大学教授D.K.Siush向我们直言,种姓扼杀了平等,对于印度的发展制肘很大。  “种姓问题短期内很难消除,因为它不单有宗教原因和社会原因,还有政治原因。”D.K.Siush说,很多政客需要同一个阶层的人为他投票,才能保证自己的得票率,所以政治还不允许种姓制度消失。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身殉国 以身殉国

以身殉国...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成语名称以进为退成语拼音yǐ jìn wéi tuì成...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成语名称以锥餐壶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hú成...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成语名称以铢称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ēng yì成...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