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佛教素食观的生态价值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31 09:52:53
素食拯救受苦的动物、解决生态危机的同时,使每一个实践个体变得更高贵、更慈悲,其实最终拯救的是我们人类自己。佛教素食观的核心内涵  佛教从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出发,明确提出不得食众生肉。认为一切生命依业受生,前世的生活中可能都是六亲眷属,今世身形、智慧、能力等虽不相同,但在贪生怕死、追求幸福安宁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是平等的。佛教第一戒律就是戒杀,要求佛教徒善待一切生命,培养慈悲为怀、报众生

  素食拯救受苦的动物、解决生态危机的同时,使每一个实践个体变得更高贵、更慈悲,其实最终拯救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佛教素食观的核心内涵

  佛教从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出发,明确提出不得食众生肉。认为一切生命依业受生,前世的生活中可能都是六亲眷属,今世身形、智慧、能力等虽不相同,但在贪生怕死、追求幸福安宁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是平等的。佛教第一戒律就是戒杀,要求佛教徒善待一切生命,培养慈悲为怀、报众生恩以及普度众生的情怀。素食就是实践不杀生戒,以食用植物为主,不吃动物肉的饮食方式。《大乘入楞伽经》卷六说:“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楞伽经》云:“大慧,我未开许任何人食众生肉,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大慧,出家众不得食肉。”又《大般涅盘经》亦云:“善男子,自此之后,我不开许声闻乘行者食肉。”

  佛教素食观的生态价值

  (一)佛教素食观对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保护的价值

  1、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动物有灵性和善良的感知,要得到保护;众生在六道轮回,眼前所见的众生有可能是人死后转生而来,动物是我们的亲友,是有关系的,何忍将它宰杀烹煮?《楞伽经》说:“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谓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今天,野生动物资源日益受到破坏,动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被人类吃掉了。因此,素食对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

  2、对资源保护的价值

  佛教认为,大自然的一花一草都是生命的个体,都应得到尊重,基于对生命的尊重所以要素食。伤害无辜生命,随意砍伐山林,浪费资源,都是一种对生命不够尊重的表现。因此,人们要选择简朴的生活,少消耗、不浪费,而素食是消耗非常少的生活方式,对土地、水等资源保护和解决粮食短缺的有极重要的价值。过量肉食导致资源的浪费,生产肉食的牲畜饲养与森林争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少。

  (二)佛教素食观对减少环境污染的价值

  过量肉食导致大规模的牲畜养殖场出现,必然产生大量粪便污染环境。在畜牧业中,适量的牛羊与草场之间会构成一种共生关系,这时粪便不是污染,是肥料。而大型养殖场从效益考虑,必然力图在有限的空间聚集最多数量的养殖动物,这时,高密度排放的粪便就成为巨大的污染源,导致地下水、河流、近海以及空气的污染。“2006年,我国牲畜粪便排放量达到26亿吨”动物身体中排泄出大量硝酸盐、农药、生长素、抗生素等化学毒素,渗透到土壤或流入河川、湖泊,渗入地下水,污染水源体。”而奶牛养殖还会产生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污染物———牛是反刍动物,在反刍过程中,会排放出甲烷,这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厉害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倍。畜牧业造成了全球64%的氨排放。畜牧业还带来了其它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土,如地沙漠化、能源滥用、空气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可见,将土地、水、能源和人力用来生产肉类,不是有效使用地球资源的方式,素食能减少畜牧业规模,减少畜牧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三)佛教素食观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价值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冰川融化水源短缺、海平面上升、旱灾水灾频繁,发展趋势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多数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人为因素。从佛教的观点来说,全球气候变化就是人类的“共业”,是人类欲望膨胀产生的,要消除“共业”需要更多的人实践慈悲之道,实践素食,这是有效的解决之道。魏德东分析佛教业报论:“有业就有报。‘业’有‘共业’与‘不共业’之别,报分‘共报’与‘别报’。‘共业’是众生共同造作的业力;它影响大众,招致大家共同受的报应,称作‘共报’。‘不共业’指众生个体的个别业因;它只影响自身,感召自己受用的报应,称作‘别报’。‘共报’又称‘依报’,指众生所依止的山河大地承受的果报。人的行为,不仅影响自身,并且影响环境;人不仅要关心自己行为对个人的作用,还要看到它对大众环境的作用。佛教的共报、依报概念,突出表现了它对生态环境的关怀。”

  (四)佛教观素食对解决生态恶化根源的价值

\

  佛教不仅从戒律的角度阐述吃肉的弊端,并为避免乃至消除因食肉导致的今生及来世之恶报而坚决戒杀断肉,重视以佛子的悲心,大慈的积极态度,投身到关爱有情、救护众生的行动中。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所言:“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噉肉食众生。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大佛顶首楞严经》中:“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佛教认为不杀生、从慈悲出发才能修行成佛,素食有利于佛子的灵性成长。这为人们提供了解决生态恶化根源的方法,只要人们实践素食,人们的灵性就会成长,从而过得幸福,每一个实践素食的人都能得到快乐的回报,这样欲望过度也就得到修正,人类破坏生态的根源也就解除了。当代西方动物保护和素食思想从动物、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与人一样平等的权利出发,突出动物及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存在价值和权利,提出素食有利于保护动物和生态系统,有其特色与针对性。但佛教素食观认识到每一个个体实践素食给他的回报,为人们实践素食保护生态提供了更好的动力 ,是从根源上着手, 无疑是更为深 刻的。从佛教素食观来理解,素食不仅可以拯救受苦的动物、解决环境危机及气候变暖,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实践个体变得更高贵、更慈悲,从灵性上拯救我们人类自己,使人类社会更和谐,使人和自然更和谐。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成语名称以逸击劳成语拼音yǐ yì jī láo成语...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成语名称以铢程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éng yì成...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成语名称以镒称铢成语拼音yǐ yì chēng zhū成...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