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佛教道德观臆测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31 09:56:39
我们所研究的佛法,的确是非常精深、非常丰富的文化宝藏。它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去研究它。佛法中的唯识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因明则是论理学,戒律中有不少是伦理学或道德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句话,有人认为这是反映生物全息律的命题。为了契机契理地弘宜佛法,我感到提倡佛学研究科哲化是有道理的。这里仅就佛教的道德观问题,特别是道德结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分道德原则、道德基本范畴、道德规范三个方面,

我们所研究的佛法,的确是非常精深、非常丰富的文化宝藏。它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去研究它。佛法中的唯识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因明则是论理学,戒律中有不少是伦理学或道德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句话,有人认为这是反映生物全息律的命题。为了契机契理地弘宜佛法,我感到提倡佛学研究科哲化是有道理的。这里仅就佛教的道德观问题,特别是道德结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分道德原则、道德基本范畴、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作些浅显的论述。

\

一、道德原则

人,生活在社会里,为了共同的生存和共同的发展,必然发生人与人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除政治的关系、经济的关系以外,还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关系,道德关系也是人生中一种必须正确处理的重要关系。什么是道德?各种哲学与宗教有不同的解释。据我臆测,所谓道是指宇宙观和人生观中带根本性的理论如佛教中的缘起学说,德则是指根据这种根本理论在人们的行为上实践到恰到好处的表现。所谓道德原则就是判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一切行为是非善恶的总标准,做人不可不讲道德,做佛教徒更不可不讲道德,要讲道德,就耍弄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标准是什么?中国古代有一位思想家墨翟主张“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似乎判断善恶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人为标准。有的佛学家主张,自他俱益曰善,自他俱损曰恶,自己与他人的相互关系都考虑到了。在佛法大海中究竟应该选择什么作为道德原则呢?笔者接受过当代佛学家周叔迦的教诲,认为慈悲平等四字,才是佛教的道德原则。这四个字是佛教道德的核心。凡是符合慈悲平等精神就是善的,凡是违背慈悲平等精神就是恶的。它这种精神不限于人类,而是可以涉及到人类以外的所有生命。慈是能够给予众生的快乐,悲是能够拔除众生的痛苦。平是一致的意思。等是相同的意思。佛法主张众生与佛是平等的,怨与亲是平等的,自与他也是平等的。这种慈悲平等的精神是建立在缘起学说之上的。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无一不是因缘生起,自性本空。因指主要条件,缘指次要条件,因缘两字可以互用,因缘就是条件或关系的意思。事物是怎样来的?是由于许多条件凑合在一起形成的,所以叫因缘生起。自性是独立不变的实实在在的自体,事物背后并不存在这个东西,所以叫做自性本空。这实质上是要我们观察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现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质,缘起性空反映了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两个方面的真相。缘起学说认为:宇宙间构成事物的条件,条件与条件之间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象网络似的。虽有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之分,也即因缘和增上缘之分,每个条件都有作用。人生现象也是由于许多条件形成的,我要求得到快乐的条件,不要给他人带来痛苦的条件,要把他人的痛苦与快乐,看做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彼此一致,彼此相同,也就是自他平等,有了这个平等思想作为基础,特别是生佛平等的思想,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我们做人和学佛才可能发挥慈悲的精神。大而宇宙,小而个体,一切存在的条件都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同体大慈,无缘大悲,就是根据这个缘起学说提出的涉及道德理论性质的佛学理论。

缘起学说是佛法中的精髓,以这种学说为指导而形成的佛教道德理论与世俗道德两相比较,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相通之处!所以佛法;中慈悲平等这一道德原则,只有信仰佛法和理解佛法而且愿意实践佛法的人才能接受。

二、道德基本范畴

任何一种道德学说,都有它的道德基本范畴,道德基本范畴与道德规范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结,后者是线,道德基本范畴一般说来是从具体的道德规范中高度概括出来的,含义比较广泛一些。它可以统率道德规范,一切道德规范都离不开它,犹如子女不能离开母亲一样。那么,佛法主张的道德基本范畴是什么呢?是自利利他吗?不是。是止恶行善吗了也不是。这两者虽然概括性很强,但不甚具体,还不能说明作为一个佛教徒在道德观念上应该有的最基本的思想范畴是一些什么?佛教通常所念的偈语中有一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按理可以作为佛教道德的基本范畴,后一句,因它涉及面广,可以不提。经过我的反复思索,只有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土恩,报三宝恩一十六个字才是佛教道德基本范畴。报四重恩的出处,或者有不同的说法,可以博览佛典,进行研究,我认为《心地观经·报恩品》所说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比较简单明了,也在佛门中广为流行。

(一)报父母恩。人在十种升沉不定圣凡各别的境界(十法界)中是称为人身难得的。能够运用头脑进行思虑的,才称为人。人的生命是哪儿来的?是业力所感,意即人的行为的潜在力量所感召的。这一生命个体与那一生命个体之间有因果关系,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我们之所以有这一期的生命,其来源与父母有关,对待自己这一个体的生命来源者及其抚养教育,难道可以漠不关心知恩不报吗?

(二)报众生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生命上的一切需求都与社会广大人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不种田,粮食哪儿来?工人不做工,服饰及居住条件由谁造作?所以作为佛教道德,是把他人的一切活动看做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也是自己生活中的条件、助力,因此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报答他人直接或间接地给予自己的恩惠。《华严经》上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报众生恩思想的体现。

(三)报国王恩。又称报国土恩。国王及其性质类似的人物是国家的代表者。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任何一个人都要生存在一个国度里。人的任何理想的实现,要依赖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抵抗外来侵略,也要依赖国家强大的国防力量。爱国之心,乡土之恋,人人都有,佛教徒岂能例外?

(四)报三宝恩。佛法僧三宝是我们智慧生命的源泉。我们佛教徒的一切修行,无不与报三宝恩有关。没有三宝,就象迷途的行路人,找不到指明方向的人一样。没有三宝,众生就会在生死轮回中得不到解脱。

上述四恩就是佛教道德的基本范畴、有了这四个基础范畴,我们佛教徒的行为准则,就可以按不同层次佛法(如人乘、夭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要求来分别确定了。弄清道德基本范畴是非常重要的。

三、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就是一个注重道德的人的具体的行为准则。从七众弟子的不同要求来说,也可以说是戒条,不过,戒条虽与道德规范有联系,但有些戒条并不具备道德价值只是日常生活上应该注意的事项而已。论述佛教的道德规范,主要讲人乘佛教,同时也要结合菩萨乘佛教来谈,所以佛教道德规范又是菩萨的修行法门。学佛必须学菩萨,菩萨是成佛的准备阶段。这里仅取五戒十善说和四摄说、六度说予以说明。

(一)五戒十善说。这是属于人天乘佛教的法门,也即做人和做佛教徒最起码的道德规范。l、不杀生。是要求人们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不能自杀,也不能要求他人为自己自杀而创造条件,别人自杀;了,不能赞叹。随意杀人,当然为佛教道德所不许。大乘佛教还有“一杀多生”的理论,主张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杀人,如祖国受到外敌侵略,持枪杀敌是许可的。2、不偷盗。他人的财物,不能随意夺取。偷扒抢窃都不行。3、不邪淫。出家人正淫邪淫皆要禁止,在家人除正常的夫妻关系外,要尊重妇女和他人的人格,不得发生邪淫的行为。4、不妄谱;.不以任何妄言假语,去欺骗别人。5、不饮酒。佛教徒为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不饮酒为宜。治病例外。十替说是五戒说的扩充,把不饮酒不算,再加;5、不绮语。不讲粗痞话。6、不两舌。不挑拨是非。7、不恶口。不恶口伤人。8、不贪欲。除合理合法的收入外,不非法追求财物。9、不嗔·恚。力求做到胸怀广阔。不嗔恨别人。10、不愚痴。用缘起性空的道理,去观察一切事物;使自己认识提高,智慧增长。人人奉行五戒十善,做一个身口意三业清净的人,对净化人心,净化社会,大有好处。

(二)四摄说。凡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要以这四种方法去广泛地摄受众生,所以叫四摄。1、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有钱要去接济贫困的人或供养三宝,懂得佛法的人要无条件地为人弘宜佛法:遇到别人特殊危急的事情要劝慰人家,给他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爱语。注重语言的技巧,使自己的语言别人听了感到喜悦。3,利行。凡属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或国家的事情,都要去做。4、同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得很和谐,很协调。待人接物,平等相处。

(三)六度说。这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的修行法·门。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译为觉悟的有情或觉悟的众生。以此六种方法,净化身心,完成人格,由生死烦恼的此岸,度到菩提涅盘的彼岸,故名六度。1、布施。前巳说明,不再重述。2、持戒。遵守佛教的戒律,戒有小乘戒大乘戒之分,四众弟子要求各有不同,但杀、盗、淫、妄四条,非共同遵守不可。3、忍辱。提倡高度的忍耐心去战胜一切面临的困境。4、精进。凡属有益于众生之举,有益正法久住和有益于身心修养之类的事情,都要精进不懈地去做去干。5、禅定。集中思想,沉静思维,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状态。6、智慧。梵语叫般若。了解通达缘起性空的绝对真理,洞明宇宙人生的真谛,正确地处理人生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能除我法二执,亲证诸法实相,意即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事物两者皆非实有,亲自理解到体会到一切事物真真实实的那种状态。凡是广修四摄六度的人都可视为菩萨。

上述三个问题,是就佛教道德结构来说明的。不袭陈言,直抒己见。本着原则上不违犯佛教传统教义,行文上力求运用现代语言而立论。此仅作为研究佛教道德观一个看法而已。(信息来源:摘自《洛阳佛教》)

编辑:纤尘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郄视文 以郄视文

以郄视文成语名称以郄视文成语拼音yǐ qiè shì wén成...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成语名称以身试法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f成语...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成语名称以酒解酲成语拼音yǐ jiǔ jiě chéng...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