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佛陀圣诞与供奉佛指舍利的历史意义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1 09:53:20
农历四月初八日一,是佛祖世尊释迦牟尼诞生日。佛陀族姓乔达摩(Cautama中国古译氛瞿昙),名悉达多(Siddhartha),是古印度迦昆罗街国(Kapilavastu),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佛,是后来人们对他的尊称,意为能仁寂默,俱足内外诸圣德行,也可简译为释迦族的圣人。他约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他与我国的孔子大约同时代,只比孔子略早十多年。比希腊的苏格拉底早约一百年)。约寂灭于公元前490-4

农历四月初八日一,是佛祖世尊释迦牟尼诞生日。佛陀族姓乔达摩(Cautama中国古译氛瞿昙),名悉达多(Siddhartha),是古印度迦昆罗街国(Kapilavastu),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佛,是后来人们对他的尊称,意为能仁寂默,俱足内外诸圣德行,也可简译为释迦族的圣人。他约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他与我国的孔子大约同时代,只比孔子略早十多年。比希腊的苏格拉底早约一百年)。约寂灭于公元前490-480年之间,这是按《善见律》众圣点记之说,为分别说系南传的上座部所传。传统的佛教史书中也都延用此说。但现由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三次大会所通过的佛灭纪元,按南印度揭陵伽国(Kalinga)迦罗昆逻(Siri Khara Vela Maha-Megha Vahana)王存启俊昙耶耆利(Udayagiri)之碑文所留年代而推出来,以公元前五四三至五四四为佛灭度之年,即以公一些刚五四四为佛灭纪元之元年,所以今年为佛历二五四八年。[1]

悉达多太于出生后受著传统的宫廷教育,义武全才,是一位尊贵的王子。但是,看来宫廷与民间社会是隔绝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情境。所以当他有一天出城郊游,无后遇见了老人、病人、死尸,亲眼目睹了衰老、病痛、死亡等悲惨景象,顿感人生无常之苦,又过一沙门说出家可寻找解脱之理,于是悉达多太子遂萌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之志。

佛陀的证道

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那年,太子终于不听父王的劝阻,在一天夜里,悄悄告别了沉睡中的妻儿,舍弃了他所拥有的豪华生活,跨上马背,出城而去。来到罗摩村,剃除须发,披上袈裟,成为一位沙门,独自踏上了寻找宇宙、人生真理的漫漫长途。

他几乎寻访递了当时所有著名的婆罗门学者,即使他们学识渊博,道行甚深,或以禅修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但终不能使悉达多心服,因为他们不能解答他关于宇宙人生的许多疑问。很显然,他所寻求的不是哲学上的沉思,也不是形而上学的理论,而是生命的真谛——这才是他所追寻的世间珍宝。从此,他又告别这些“仙人”,独自进入苦行林,希望通过苦行发现真理,这时人们称他为“沙门瞿昙”。如斯雪山苦行六年,仅以马麦充饥,甚至日仅一粒,形体枯瘦如柴,仍未见道。他发觉这并非最好的选择,为了求道,还必须有身体的保证,于是,放弃苦行,渡过尼连禅河(Nairanjana)沐浴,更衣,接受牧女的乳糜之供,来到伽耶城外一株毕懵蓿≒ippala)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束向跏趺而坐,发大弘愿:“若不证得无上正觉,宁可粉碎此身,终不起座。”于是静心默照!思惟出离人间之苦的解脱之道。他最终以奋勇精进的定力,大雄大智的慧力,在树下静坐四十九日(一说七日七夜),降伏了内外魔障,于二月初八日之夜,睹东方启明星,豁然开悟——彻悟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皆由缘起,缘起的万事万物毕竟性空(无常、无我),获得了他矢志以求的生命的真谛。正如《中阿含经》第56《罗摩经》所言:“生知生见,定道品法,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廓然圆悟,成等正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称为无上的佛陀(Buddha),弟子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Sakya-muni)。

佛陀的启示

\

佛陀证悟之后,就开始向大众宣说自己所悟得的真理。从最初走向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向侨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八正道,到一后来弘化四方,说法四十五年,受教化而皈依的弟子百、千、万数,上自国王、贵族、官吏、富商,下至平民百姓,甚至乞丐,各类社会底层的凡俗人等,氟不沐受法雨甘露。两千五百多年来,佛陀的教化感悟了无数的姜口男善女。

佛陀带给人类最珍贵的启示,最简短地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觉悟,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开了众生平等的生命要义。佛,不是神。成佛也不是成神。佛是梵语,是佛陀耶的简称。译为汉语,是觉悟的人,智慧的人。中国的儒家讲成圣,道家讲成仙,佛家讲成佛,都是一种人生的尝篱境界。虽然崇高,却不是高不可攀。悉达多太子就是由人而成佛的。

人人皆可成佛,人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世上没有更高的存在(或冥冥之中有甚么操控之神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命运决定于你自己。也就是说,人是自己的主宰。佛所演说的真理,是人所本有的,他是唤醒我们自身本具的清净本性,佛由自证自悟而得。那里没有天启式的先验的教条,也没有甚么救世主。佛教拒绝盲从,拒绝迷信,也拒绝权威。你接受佛陀的软化(后来称尧“佛法”,依然要自己通过实践、力行而自证悟。所以佛教从信仰文明上升到亲证文明,这是佛教异于其它宗教之处。包括佛陀在内,追求人生的解脱之道,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贵在信愿行,闻思修、落脚点在行与修。修是转变观念,行是检验与落实;修是自己的修,行是自己的行。只有自己才能成就自己,自己才能解放自己。人人皆可成佛,人人都可自己解放自己。佛陀揭开了人的生命之谜,佛陀指明了人类自身解脱之道。

佛陀的舍利

两千五百多年前,互古长夜,佛陀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所以,佛的生日,是人类智慧的生日,人类觉醒的生日,人类真正实现自我解放的生日。

佛陀住世八十年。廿九岁出家,三十五岁证道,度化四十五年,最后,来到拘尸那(Kusinagara)城外的娑罗(Sala)树林,在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绳床,阿难铺好僧伽梨(衣),佛陀枕著右手,侧身而卧。在允许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晋见,并使之成为最末一个得度的弟子后,佛陀对大众留下了他的遗言:“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身致正觉。无量众善,亦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3]佛陀一再嘱咐弟子,以法为师,以戒尧师,努力精进,慎勿放逸。佛陀的五蕴之身寂灭了,但他的教化,他的学说、他留下的珍宝,至今还活在我们亿万人的心中。

佛陀圆寂后,遗体火化,所有舍利(灵骨),为摩揭陀国和释迦族等八国所迎请,分别在各国建塔安奉。到公元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信奉佛教,并把佛教推向世界,他派宏法沙门到各地传播佛教,他所建牵堵坡(塔一据唐代玄奘所见,即不下五百。后来,也有印度高僧来到中国,带来佛陀真身舍利。现在从陕西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佛指骨舍利,据佛教经典记载,即为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时阿育王建塔重供释迦牟尼舍利时传人中国的。地宫内《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开端即云:“释迦大师示灭一百一十九年,天竺有国君号无忧王一按:即阿育王)分遗形舍利,役鬼工造八万四千塔,阎浮之众落,有腧一亿舍,即置于宗。都彼岐阳重真寺(按:即今法门寺),乃其一也。”碑文凿凿,足徵法门寺佛指舍刊即是阿育工时分赠各地之一。

供奉佛指舍利的功德

应香港各界人士的要求,经中央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法门寺地宫珍藏的佛指真身舍利,将于五月廿六日(佛诞)来港供奉,以及廿件国家一级珍贵历史文物,同时来—港展出。这是香港佛教界的一大事因缘,也是一关乎香港人民福祉的一大盛事。以觉光长老为;领袖的香港佛教联合合呈持这一历史性盛会,又获“香港大公报”、“凤凰卫视”两大新闻媒体的鼎力襄助,香港会展中心将以供奉佛骨舍利成为万众瞩目的灵山胜地。

释迦牟尼住世时的人体离开世间已经二干五百多年了。他留在人间的真身佛指舍利仅此一枚。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法门寺地宫被发现,轰动了海内外。我们如果亲往陕西法门寺,也未必能够进入地宫,朝拜此一圣物。今天恭请来港供奉,有缘瞻礼,这是中央对香港人民的巨大关怀,也是我们的福德因缘,干载难逢,一生唯一。世界上还有甚么能让我们感到深刻的震撼呢,,我想到康德的一句名言:“这个世界惟有两样东西能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出云间的道德原则。”佛贝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我们的指引者,启蒙者。把康德所说的“头顶上灿烂星空”和“内心里崇高道德”结合起来的正是佛陀。佛指真身舍利莅临香港,亲瞻舍利,亦如亲见佛陀,感受佛恩,沐照佛光,体悟佛智,接种佛因,功德何可计量?

佛教是世界性宗教,佛教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佛教在中国绵延发展两千多年来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产生净化人心的伟力和拒恶向善的劝世救世功能。晋代慧远大师说得好:“五戒十善,风化遍宇内,则端拱而治矣。”就连宋代那位并不信佛的司马光也写下了赞叹佛心的六偈。其中之五云:“道义修一身,功德被百物、为贤刍大圣,是名佛菩萨。”其原因就在于佛指引人们依靠自身的能量,自我平衡,自我修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自己解脱自己。天台止观法门,华严一真法界,净上念佛三昧,惮宗顿悟心法,唯识转识成智,理虽珠途,匕磊则一。皈依佛陀,信仰三宝,是人的自我完善,人可以超越自己,人成即佛成。佛成,就是智慧、就是大觉,就是活泼泼的自在,就是人的彻底解放。

这两年香港的社会氛围,上落很大,变化多多,各种利益的矛盾,演成心债重重,无处偿还。从个体到人群,从家庭到社会,不如意事,愈演愈烈,付出的代价,越来越昂贵。一个人心污气躁,必然既无远见亦无短见,只有埋怨数落,穷凶恶斗;没有谁输谁赢,只有两败俱伤:归根到底,天堂地狱,皆在自心。管不住自己的心,甚么错事、丑事、坏事,都能做出来。再不要制造现代文明的悲剧了。突围无捷径,只有转变自心,安顿自心,管好自心,把心安好,必然化解戾气,消除业障。有一首歌唱道:“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这是最典型的心灵迷失,情绪焦虑,行为浮躁,价值分裂,人失去下方向感。心无可依,乱了方寸,荒了精神家园,成为陷入命运泥淖的挣扎者。佛的教导告诉我们:命运奉不在人的生命之外,人同命运的矛盾、争斗,实际上还是人自身内在的矛盾和争斗。人的最大健康是心灵健康,人的最强免疫力是心理的免疫力,人的最高智慧是学会放下,懂得放下,主动放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佛指舍利来港供奉,使我们有了亲近佛陀、理解佛陀、学习佛陀、沐佛恩光的胜缘。佛陀的慈悲,三宾的加持,必将带领我们走出迷思,走向恬静、和谐。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必然百业繁荣,兴旺发达。庆祝佛诞,参加浴佛盛会,瞻礼佛陀舍利,就是洗涤自心,宁静自心,去除染污,增强免疫力,增大凝聚力,提升宫控力。人能调控自心,平衡自心,理性地生活,这不是社会祥和的保证么!

注:

[1]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2]《大正藏》一,777下。

[3]《长阿含经》第二,《大正藏》一,26中。

教主释迦牟尼传略

(一)

释迦二字、译华语为能仁。牟尼二字,译华语为寂默。释迦的父亲,是中印度迦毗罗国的国主,称净饭王。释迦的母亲,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勤俭朴素,不喜奢华,好闻法教。四十四岁这一年,梦天降神人,就怀胎释迦。到了临月的四月初八日这一天,驾临蓝毗尼园。这个时候,园中春和日暖,无忧树花,烂缦发放,世称释迦牟尼,就在这天降生了,推算起来,这个时候,约在西历纪元前一千零二十九年,就是中国周昭王二十四年。中国的史略上,也曾有一段说明,谓四月初八日,山川震动,五色光贯太微星,太史苏由奏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一千年后,声教及此。却说释迦降生后,由其母亲摩耶夫人,带回迦罗城,父亲净饭王,见生了一个太子,心中是十分欢喜,取的一个好名字,称悉达多。悉达多三字,是一切成就的意思。摩耶夫人生了释迦以后,过了七天就去世了。就由摩耶夫人的妹妹誾合波提夫人,代为抚养。

养到七岁,请了一个婆罗门的学者跋陀罗尼当师傅,教以文字。但是迦毗罗国的领土,仅仅五百多方里、是一个小国,并挟于诸大国之间,要与群雄对立。所以净饭王,又聘了孱提提婆为太子的师傅,专教以武艺。太子悉达多,天姿聪明,兼通文武,名震内外。

(二)

却说太子悉达多,在降生的时候,净饭王请了一个仙人阿私陀,来看太子的相。仙人阿私陀,看了太子相,就叹了一口气说:伟哉太子的尊容,身具三十二相,非凡人也。若是太不出家,必为转轮圣王统辖五天竺。(五天竺,就是东南西北中五印度,也就是全印度的意思。)若是出家,必为三界的导师,叹我已老,不能亲闻说法。净饭王听了这一番话,又喜又悲。就想着,情愿太子为转轮圣王,不愿其离我出家。于是就想出很多的法子,来阻碍太子出家。因为要想使太子世间的快乐,不务外道,所以给太子建了一座三时殿,罗致了多少宫女,伶人,来侍候太了。净饭王对太子一种爱眷抚育的真情,就是倾国之富,也是不可惜的了。太子到了十七岁的时候,净饭王就说妥了善觉王的王女耶轮陀罗为妃,匆忙的迎娶过了门,并使了很多的美姬,日日歌舞管弦,享尽了人间的快乐。但是太子胸中,深悟人间生老病死无常,求道的念头,与日俱增。虽是宫中这等的快乐,却不能打动他的心。有一天,他来到父王面前,详说志向要出家。净饭王听了这话,就惊曰:“汝若欲成道,度一切众生,可先救为父的这个苦恼、我欲早日让位于汝,好修梵行,已是我的夙愿。”虽然他父王如此说法,太子出家的念头,终不为动摇。太子到了十九岁的时候,耶输陀罗妃,生了一子,称罗睺罗。一般城民,都庆喜生了王孙。但是太子,就暗暗自己想著,现在既生了一子,我若背父王的命去出家,亦可多少减去父王之忧。遂决定于二月初八日在夜深入静的时候,私自出宫,乘著马车,离开这个迦毗罗城去了。

(三)

太子离开了迦毗罗城,走了十七里多,到了蓝摩市。更由此东进,入了阿跋弥河的森林,选了一块四邻寂静的地方,当作修道的场所。在这个时候,剃了发须,脱去宝服,换穿了袈裟,打发车夫带了车马回城,奉还父王。并带了一句口信给他父王。说的是“人生早晚要离别的,哪里能够常在一块呢?”从此再向东走,访著了跋迦仙。跋迦仙是苦行婆罗门之一人。谓非苦行,不能解脱。太子见跋迦仙的苦修后,就向跋迦仙问曰:“汝为甚么如此苦修呢?”跋迦仙曰:“因欲生于天,得来世天上的乐果,不得不苦修耳!”太子就告曰:“汝所求的是天上乐果,还是不究竟。要知诸天虽乐、福报有限,福业尽,又受六道轮回苦报。汝所谓乐者,究竟是苦而已!”遂离了跋迦仙而去。

却说太子离开迦毗罗城后,父王知道了这事,就惊愕万分,随即派了臣下,四方去找。正在找得忙乱之中,车夫牵了车马,回到王城。车夫就把出城的经过,同带的口信,一一禀告净饭王。净饭王就派了两位大臣同师傅,去迎太子回来。这一行到了跋迦仙人处,跋迦仙曰:“太子已离开此地,向北行去了。”这一行,即又向北方追赶,看见了太子,坐在树下。大家都喜出望外,就告以父王如何想念他,并转达父王盼太子即位的意思,请太子速速回城。太子听了这话,坚决的谢绝不可。遂舍了这等臣下,要到阿罗迦兰仙人处。”这个时候,这等臣下,知道太子的决心,万难挽回。因商议由随从之中,选定了憍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湿五人,随从太子做伴。其余的臣下,都回迦毗罗城去了。太子同了这五人,渡过恒河,入摩诃陀国,过王舍城。此城的人民,人山人海的都来看悉达多太子。这个时候,频婆沙罗王,从城楼上,远见了人民,齐集的人山人海,知道是悉达多太子来了,就吩咐臣下去止驾,迎于盘茶婆山。频婆沙罗王,就自己发了驾,来见太子,向太子曰:“仁者何故出家?若因为不能早登王位,便出家,我当举我一国之半,请汝统治。若以为还不足,我可将全国奉汝,我愿退居生下事之。倘还以为不足,我可下令我的大兵,侵略四邻,归汝统治。”太子谢曰:“我志在断生老病死四苦,得无上的解脱,我岂为欲求世间的五欲始出家私?惟有请于王者,望以仁法治汝国,不可虐待民庶。”频婆沙罗王,听了太子这番话,就感到太子,发心高洁,跪地请曰:“仁者如得解脱,请第一先度我。”太子谢了王的厚意,又往前进。渡了尼连禅河,向城北之弥楼山,去访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迦耶迦叶三师。太子听了三师所说的法,以为不是真道。后又访弥楼山下的阿罗逻迦蓝,以郁陀罗摩两仙人。太子也终觉两由人所说的法,还是不能解脱。唯有自修。于是在尼连禅河的东岩前正觉山上,选了一个地方,为修道的场所。并谢绝父王所资的粮食,在此一连苦修了六年。

(四)

太子在正觉山的树林中,苦修的六年之间,仅日食一麦一麻。形躯憔悴,如同枯木一般。太子就自己想着,这因慧解而成,慧解因根而成,根因饮食而补。断食还不是得道的因,我仍当受食成道,就想起坐,到尼连禅河去洗澡。但是因这六年的断食,身上只剩了皮包骨,站都站不起来了。这个时候,从树林边来了一个看牛的女孩子,叫做难陀波罗,向太子行了一个礼, 捧上了一杯牛乳浆。太子接过来饮食了,就觉得体力渐渐恢复。随太子做伴的憍陈如等五个比丘,见太子饮乳浆,欲下山的情形,就惊怪起来,以为太子道心退转,我等已无同他做伴的必要,就离开太子向西方波罗奈斯的地方去了,剩了太子一个人,独行下了山,行行复行行,到了佛陀迦耶地方,毕波罗树下,就起了大决心,发誓曰:“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二迈个时候、来了一个童子,抱著一捆青草,送给太子,好便打坐。于是太子从此自修,静坐冥思,静观中,经过无数境界。到了三十五岁的这一年,十二月初八日,于中夜观见天上明星,豁然大彻大悟成道了。(前说的一个童子,抱著一捆青草,送给太子打坐。这种草称吉祥草,童子称吉祥童子,这处成道的道场,也就称了吉祥道场。)

(五)说法

太子成道以后,要去先度弥楼山的阿罗逻与郁陀罗两仙。到了弥楼山,听说两仙,久已死了。就转道到了波罗奈斯国的鹿野园,来度侨陈如等五个比丘,说四圣谛之法。佛住鹿野园。仅三个月,得了弟子五十六人,却说佛在入山之前,频婆沙罗王,曾有第一先度我之口约,所以就转道到王舍城去了。

成道后,第二第三年。佛居王舍城说法,全城人民,都舍了波罗门教,来归依佛门。

成道后,第四年。佛迁居吠舍离国之大林精舍说法。

成道后,第五年。佛居大林精舍说戒律,并率诸弟子,从大林精舍,迁居灵鹫山,此年闻父王净饭王病笃的信息,回到迦毗罗国看父王的病,并为父王说法。父王死后,营葬如仪。

成道后,第六年。佛仍回王舍城说法。

成道后,第七年。佛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行化。此年波斯匿王太子逝多,建祗园精舍。

成道后,第九年。佛迁居祗园精舍说法。

成道后,第十二年。佛到摩醯湿伐罗补罗及波奈罗斯,吠舍离各都邑行化。

成道后,第十三第十四年。佛在憍萨罗国务都邑行化。

成道后,第十五年。佛回迦毗罗国说法,并于印度各都邑行化。

成道后,第十七年。佛居竹林精舍说法。

成道后,第十八年。佛居舍街城说法。

成道后,第十九年。佛居竹林精舍,到摩伽陀国各邑行化。

成道后,第二十年。佛居只园精舍说法。

成道后,第二十一年。佛从诸弟子中选;出阿难随侍左右,并与诸弟子说法。阿难从此—后二十五年问,博闻暗记,始终一贯,今日众;生得闻佛法,多由阿难念持之功。

成道后,第二十二年,至三十六年。佛应各方之请,并往来于大林精舍,只园精舍,及灵鹫山一道场说法。

成道后,第三十七年,佛于灵鹫山说法华经。至第四十四年,共八年间,始说完。

成道后,第四十五年。佛在拘尸那城附近醯兰若河地方,婆罗树下入灭。(殁)时在西历纪元前九百五十年二月十五日,午后六时。释迦自降生、出家、苦行、成道、说法、至圆寂,共八十岁。即殁在中国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也。

法门寺与佛指舍利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束距西安110公里。这里为周文化的腹地,三千年来人文荟萃,是《诗经》誉为“馑茶如饴”的地方。佛典记载,公元前272年印度阿育王为在这裹安置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建塔成寺,以后为华夏王朝所拥戴而成为我国四人佛教圣地之一。公元555年元魏统治者在这里肇启塔基,开供养佛指舍利,弘扬佛法之先河,法门寺名声大振。有唐一代。尊奉法门寺佛指舍利为护国真身舍利,敕命宏建地宫供养,重修佛塔,旌表为大圣真身宝塔:扩充寺域,建瑰琳宫二十四院,富丽堂皇,堪比皇宫:御令广度僧尼,皇族每每在这裹以身事佛,法门寺格升为皇家寺院。自太宗救命开示佛指舍利始。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等八位皇帝每三十年开启法门寺地宫,以宝帐。香舆,幡。盖每迎佛指舍利于长安.洛阳宫中供养,并饰以金玉,锦绣。珠翠等,集历代事佛之大成。隋唐王朝中国佛教的鼎盛以法门寺为核心,牵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以至中外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五代以后,法门寺虽有衰落,但历史积淀而成的法门寺文化却随着社会的发展愈加丰富。除佛骨文化外,诸如符秦时才女苏若兰于法门寺织成文学奇观璇玑图。明万历太监刘谨智断玉镯案等,使法门寺处于我国历史文化的特殊地位,为世代海内外人民所景仰。

大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李唐王朝在完成最后一次迎奉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时,由于这枚舍利是佛教世界至高无上的圣物,懿、僖宗父子二宗皇帝在惠果一一智慧轮大阿合黎的指导下,以数千件绝代珍宝供奉,在法门寺地宫完成了佛教供养的最高结集一一佛指舍利供养曼茶罗世界。梵语曼茶罗,译为坛场,义为轮圆具足,含蕴集精华、辐射光芒之意。据密宗经典记载,法身佛大日如来为十地以上菩萨讲授《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在南天铁塔内外分别傅出了胎藏界(物质世界)和金刚界(精神世界)两部大法,于公元七世纪分别为印度高僧善无畏和金刚智所承。善无畏。金刚智未在印度传授,而率其弟子不空于唐开元年间先后来到中国长安(史称开元三大士)结坛博法并相互传授,是谓“金善互授”,由始两部大法互相交流。其后,善,金又将两部大法博于印度僧人不空和中国僧人一行。由是一人而传承两部大法,谓之“两部一具”。不空尽得两部真谛而全传于中国僧人惠果。一行,患果为两部一具最当机之大师。一行原系天台学人,侧重胎藏界,其《大日经疏》为胎藏界解释《大日经》之根本论典,无不依为原典,称为大疏,台密以他为创造台密的实际宗祖。特别是为代,德,顺宗皇帝国师的惠果,融汇两部大法侧重于金刚界,其创绘的金刚界曼茶罗舆金刚密号等,为金刚界理解《金刚顶经》之根本依据,其内涵多舆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继承印密丽又别有发展的唐密体系,推动佛教密宗中国化丽成为唐密大法,束密公认他为初祖。从青龙寺至大兴善寺智慧轮的唐密一系,在日本空海,最澄回日创立东密、台密后,其间虽经唐武宗的会昌法难,但一直传承并发展着。特别是法门寺地宫,以绘画.雕塑结合儒家礼制结坛,供养佛指舍利,聚集为金,胎两部曼茶罗,以辐射遍照,成为唐密的大干世界。这是佛教由小乘,大乘发展到密乘最高阶段,聚集所有佛和菩萨,包含显密全部教相(理论)、事相(实践)的圆满悉地无上成就。李唐王朝先后迎奉佛指舍利“结坛塔下”,就是观想在这个无上法界中护国佑民,弘法利生,为万世开太平。十分可惜,当唐密大法由惠果、一行的日本弟子空海和最澄接承,创立日本束密、台密,发扬光大,迄今傅承不绝,而唐密及其后在中国发展到金、胎合曼的全新阶段时,随着法门寺地宫的封门,这座无比庄严辉煌.荤重无尽的大干世界一千余年不被人知。

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半壁坍塌。1987年2月清理塔基,4月3日发现唐代地宫,考古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掘,在地下沉睡了1113年的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宝藏——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以及上千件李唐王朝的供奉物得以面世。这批文物包括:确系唐代诸帝顶礼膜拜的四枚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一枚灵骨,三枚影骨),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佛指舍利;属于唐皇室制和内库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组)金银器,其中唐懿宗、僖宗父子亲自供奉的达百件之多,为我国唐代考古所仅见;首次发现的唐宫秘色瓷系列,为我国陶瓷考古最重要的收获;来自古罗马等地的琉璃器群,是世界琉璃器考古史上空前的重大发现,上千件蕾萃唐代丝织工艺的丝(金)织物,其中包括武则天等唐皇帝后金栏綉裙、服饰等均是稀世珍宝,四百多件珠玉宝石及数百件漆木器,还有水晶(玉)棺椁及代表法身佛大日如来,释迦佛最高权威的大金锡杖等,都为绝代珍品。这些奇珍异宝数量之多.晶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极为罕见的。这是继半坡,秦兵马俑之后我国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在社会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美术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部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件幸事,随后,人民政府重修宝塔,扩充寺宇,同时建成法门寺博物馆,于1988年11月9日对外开放。如今的法门寺又恢复了佛教圣地地位,也是法门寺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为海内外观光者的旅游胜地。(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黑为白 以黑为白

以黑为白成语名称以黑为白成语拼音yǐ hēi wéi bái成...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成语名称以防未然成语拼音yǐ fáng wèi rán成...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成语名称仰事俯育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yù成...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成语名称仪态万千成语拼音yí tai wàn qiān成...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成语名称仰事俯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xù成...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