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净土宗历代祖师传记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15 09:53:40
净土宗第一祖慧远大师大师法名慧远,俗姓贾,是雁门郡楼烦县人。大师从小爱学习,13岁时,就跟随舅父到许昌、洛阳一带游访参学。由于大师博学六经,融会贯通,尤其精通老庄之学,因而儒门宗匠、达官显贵,没有不佩服大师的。21岁那年,大师本想南渡长江,拜当时的大学问家范宁为师,不料正赶上石虎暴死,天下大乱,去南方的路阻塞不通,大师求学之志未能如愿。当时有一佛门大德释道安,在太行恒山上建刹立寺,于像法时代弘扬佛

净土宗历代祖师传记

净土宗第一祖慧远大师

大师法名慧远,俗姓贾,是雁门郡楼烦县人。

大师从小爱学习,13岁时,就跟随舅父到许昌、洛阳一带游访参学。由于大师博学六经,融会贯通,尤其精通老庄之学,因而儒门宗匠、达官显贵,没有不佩服大师的。21岁那年,大师本想南渡长江,拜当时的大学问家范宁为师,不料正赶上石虎暴死,天下大乱,去南方的路阻塞不通,大师求学之志未能如愿。当时有一佛门大德释道安,在太行恒山上建刹立寺,于像法时代弘扬佛法,声名远扬。大师有一胞弟,出家后法名慧持,从小沉默寡言,而胸襟远大,那年他18岁。于是兄弟二人改南下的志愿为北上,到受都寺,进入了道安法师的门墙。在听闻道安法师讲解《般若经》之后,大师豁然开悟,感叹道:;九流门派不同,学说众多,今日方知都是糠皮和秕子。于是大师和胞弟,取下发簪,削发为僧,在道安法师座下,归命于佛门。

既然有幸得闻大道,大师严肃认真的学风与众不同。常常想着,以弘扬大法为已任,因而精勤思维、读诵、受持,夜以继日。因为家穷,出门所带的钱财有限,山中又供养不足,常常缺被少衣,而兄弟二人谨慎恭敬,从不懈怠。有一僧人昙翼,经常资助他们。道安法师赞叹说:;昙翼确是知人善助。

大师借听《般若经》所开发的智慧,生发旷劫修道、旷劫度生的大菩提心,所以神明卓越超群,认识远大深刻。道安法师常赞叹说:;能使佛道大兴于中国的,必是慧远。

24岁时,大师就开始讲经说法。曾经有一位居士,在听讲时,提出对;实相的疑义。大师与他反复讨论,不能明白。大师于是引用庄子的学说相比类,使那个疑惑的人顿时晓然。从此以后,道安法师特地允许大师读世俗的书。道安法师另有弟子法遇和昙微,作风才干光照四方,志愿言行清沏敏捷,对于大师都非常佩服。

当时正是东晋时期,中原动乱,如水沸腾。大师随从道安法师不得已迁流于他方。到新野时,为躲避乱兵,道安法师让大家疏散,各自找寻修行场所。临上路前,道安法师对各位弟子都谆谆教诲,唯独对大师没有一句赠言。大师跑请于师前说:;师父对他们都有训诲唯独对我没有训导、勉励,莫非是弟子不堪教训吗?道安法师说:;对你,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于是道安法师与弟子道立等人上长安,大师及慧持、昙邕去荆州,在上明寺留居5年。因想起与慧永同往罗浮的约定,大师又沿着扬子江南下。经过浔阳,见庐山幽雅清净,正可安心修道,谁想却与慧永不期而遇。

原来在太元年间,慧永路过浔阳,被善信陶范留住,并为他在庐山上建造西林寺。他听说大师也到了庐山,极力挽留,邀请同住庐山,共修道业。大师看了山形地势,走到庐山东麓,用锡杖拄在地上说:;如果此处可以居住,当从土中喷出泉水。山泉果然应手而出,涌流直下而成为小溪。大师便砍伐茅竹,建庵居住,命名为龙泉寺。这年正是东晋太元9年,大师51岁。

大师德业馨香,流布四方,追随大师的人也日益众多。大师为众人开讲《涅槃经》,感应山神显灵,不但捐助建寺木材,还动请雷雨平整山地。当时慧永对前来礼拜的江州刺史桓伊说:;远公正当弘扬大道,如今徒属众多,而四方闻名而来的仍然不断。贫僧所居住的西林寺,地方太小,住不下这许多人,怎么办呢?桓伊听说山神的事后,对大师产生敬仰之心,上书朝廷批准建造了东林寺,命名大殿为神运殿。这年大53岁。于是造西方三圣像,开凿水池,种植莲华,并在水面上造立十二叶莲华钟,指针随波而转,指示时刻,方便修道。四方息歇狂心的出家僧侣,超尘绝俗的在家善信,闻风而至的共计123人。大家选定斋日,共结莲社,又令刘遗民作《发愿文》,刻石立碑。从此昼夜六时,念佛行道,一意西方净土。

当时王乔之等几人,作《念佛三昧诗》以明志。大师为此作序如下: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kui音魁,掌管、道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乘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证-正+永】而已哉!

大师自从进入庐山以来,共计32年,从不出山。凡送客都以虎溪为界。

虎溪源于上方峰顶。大师与莲社道友经常在峰顶上游憩,只是苦于水源太远。一天,有人看见老虎在山顶上跑石,从此就水流不断。人们因而把它叫虎跑泉、虎溪。大师曾亲送陶渊明、陆修静二人,因时遇知已,话语相投,不知不觉过了虎溪,三人相视大笑。后世因而有一幅名画,叫虎溪三笑图。

大师神情严肃而恭敬,仪容方正有威严,凡是头一次见到大师的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曾经有一位僧人,手持一个竹制如意,想要奉献于大师。进山住了一夜,竟然不敢呈献,悄悄地留在大师座角而去。还有一位慧义法师,性情刚强,从不知惧怕。在拜访大师临上山前,对弟子慧宝说:;以前那些拜见远公的人都不过是庸才罢了,所以才望风推服,你们今天看我的。上山后,正逢大师讲《妙法莲花经》,慧义师几次想质问,都战战兢兢,汗流浃背,竟然问不出口。出山后他对慧宝说:;远公真令人惊讶,他降伏万法、卓超大众,原来是这样的。

当世大文豪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上任时路过庐山,专程上山礼敬,与大师一同到庐山北涧迎客松下,二人共谈《易经》,探求大道,整整一天,不知疲倦。殷仲堪感叹地说:;大师智慧深明,实在是难以比量!大师也对他说:;使君的才辩,就好比山中的流泉。后人因而把这个地方叫做聪明泉。后来桓玄征讨殷仲堪,大军路过庐山,桓玄邀请大师出虎溪相见,大师以老病为由拒绝了,桓玄只得亲自进山。他手下的人说:;以前殷仲堪进山礼敬远公,您就别礼敬他了。桓玄答道:;岂有不礼敬之理,殷仲堪不过是个死人罢了。等到见到大师,桓玄不自觉地屈膝礼敬。桓玄请问大师:;圣人说,父母遗赐的身体不应毁伤,为何您却削去头发?大师答道:;为的是立身行道。桓玄只得说对。桓玄本来还有几个问题想质问大师,却不敢再开口,只得说说征讨之事,大师不作回答。桓玄又问大师有何心愿,大师说:;愿施主安稳,愿殷仲堪也安稳无事。桓玄出山后对手下人说:;远公真是平生所未见。

桓玄后来以挟天子以令诸候时威势,苦苦逼请大师出山入朝,致信于大师,劝令作官。大师回信言辞正大坚定,志向牢不可拔,超逾丹石,桓玄终究没有请动大师。接着桓玄又欲淘汰众僧,教令还俗。他对手下官僚说:;出家人如果能够讲解经文、阐述义理的,能够遵循戒律、有秩序的,能够宣扬荷担大法的,可以留下。与此相违背的,全部还俗。唯有庐山是道德之人所居,不在搜减之列。大师为此专门致书于桓玄,讲述我佛玄妙的戒律条文,及如何遵照执行,桓玄都一一听从。

成帝年幼的时候,由庾冰辅政,认为出家人应当礼拜帝王,而尚书令何充,仆射褚翌、诸葛恢等,向皇帝报告不应礼拜。朝廷大臣都赞同何充的意见、可是门下省却按照庾冰的指令予以驳回。议论纷纷,难以决定。等到桓玄到姑苏后,与庾冰的意见一样,欲令出家人礼拜帝王,并致书于大师。大师回信说:;袈裟并非朝堂之衣服,钵盂也不是庙廊的器物,出家是尘外之客,不应礼拜帝王。于是著《出家人应礼拜帝王论》5篇。桓玄开始时非常固执,读了大师的书信后,就改变了主意。后来桓玄篡位为帝,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向西逃奔,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从江陵回驾京师,路过庐山。辅国大臣何无忌劝大师迎接皇帝车驾,大师仍以老病为由不下山。安帝派遣使臣慰问大师,大师上书致谢并申明老病,安帝又下诏慰问作答。

庐循占据江州城时,进山拜访大师。大师因与他的父亲少年时同为书生,所以见到庐循后,十分高兴地谈论往事,从早晨到傍晚。有的僧人提醒大师说:;庐循是国家的贼寇,和他交往友好,不怕别人起疑心吗?大师说:;我佛法中,无取无舍。有智之人自然能觉察到这一点,不值得害怕。等到宋武征讨庐循时,他手下有人说:;远公一直在庐山,与庐循相交很厚。宋武说:;远公是一世楷模,肯定是对谁都不分彼此。因而派遣使者,驰马送书向大师致敬,并留下银钱米面。至此,大家方才叹服大师的高明远见。

大师因为江东经藏极缺,便派遣弟子翻越葱岭,购清梵文原本,并广传关中。此后经律出自庐山将近百卷。大师曾著《法性论》14篇,发明佛陀泥洹常住之旨。与大师同时代的汉传佛教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大师,见到文章后感叹他说,;远方边地,没有见过佛陀大经,却能如此与经文暗合道妙。佛经说,末代东方有护法菩萨,正是这位值得尊敬的仁者啊!所以后世佛门弟子,都尊称大师为东方护法菩萨。

大师自入庐山以来,共计32年,足迹不入尘世。专志于西方净土,以澄净之心,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境。开始11年间,共有三次见到阿弥陀佛,而深沉厚道,不与人言。到义熙12年7月30日傍晚,大师在般若台东龛,刚刚出定,就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如《十六观经》所说。佛对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慰告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莲社中先已往生的佛驮耶舍、慧持、慧永、刘遣民等,都在佛的两侧,上前与大师作揖,对大师说:;师父发愿在我们之前,来西方却为何这么迟。

大师对弟子法净、慧宝说:;我从开始居住在庐山,前11年中三见佛相。今天又见到,我往生西方必定无疑了。又说:;七日为期不算急迫。于是卧床示现疾病,并亲自起草遣嘱如下:

;吾昔以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毕尽之期,便欲绝迹外缘,以求其志,良由性弱于断,遂令同趣相引,时贤过眷,情以类感,不觉形与运颓,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寻远离之诲,俯慨自负之心,徒令此生虚谢,以悼往疾之深,于今时到,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乃古今之礼,汝等勿违,苟神理不昧,庶还其诚,大哀世尊,亦当佑之以道。

弟子们恸哭不停,犹如父母过世。大师知道他们世情难以割舍,只得允许七日致哀,到期将随缘入灭。年岁大的弟子,请大师用豆豉酒治病,大师说:;戒律没有明文可以通融,不同意。又请大师饮用米汁,大师说:;日已过午,也不同意。最后用蜜水请大师饮用,大师就让他们查阅律文。没到一半,大师就溘然而逝。留下遗嘱,让弟子们将尸骨暴露存放于松林树下,以岭为坟。就象树木倒下一样,自然风化为土。弟子们不忍心如此,未能遵照大师的遗命。而与浔阳太守阮侃一道,将大师遗体葬于西岭,并砌石为塔。这年大师83岁。大文学家谢灵运,为大师作文纪念并立塔碑下。

净土宗第二祖善导大师

大师法名善导,字净业,父母不知是何许人。后世佛门弟子都尊称大师为善导和尚,说他是阿弥陀佛化身。

大师生于隋炀帝大业9年。10岁时,在密州明胜法师门下出家。开始学习《三论宗》,继而读诵《法华》、《维摩》等经。受具足戒前,大师觉得教门众多,倘若不契合自己的机宜,就可能枉费修行功夫。等到依止妙开律师受具足戒后,大师一日进入藏经处,在《大藏经》前默默祝祷后,信手从经柜中取出一本经书,仔细一看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师就发愿:定当托质于莲台,栖神于净土。于是专心于此经并感叹道:;其他修行功业,道路迂徊偏僻,难以成就,唯有这一观门能速超生死,我得到了最适合自已的法门了。自此大师常修十六观门,思惟西方胜境。

大师追慕慧远大师万古流芳的踪迹,专程前往庐山东林寺瞻礼,身心豁然,便隐居于终南山悟真寺。不几年,观想深妙,在定中尽见西方净土,宝阁、瑶池、金座等,活生生象在眼前一样。大师不觉泪流满面,举身投地,至诚礼敬。得到这种殊胜的定力之后,大师便游历名山大川,参访大德,随方度化。

大唐贞观年间,大师听说道绰禅师在晋阳开讲净土法门,设立九品道场。因而不远千里,前往请问修学要旨。道绰禅师授与大师《无量寿经》。大师执持经典,受持读诵,定中所见净土胜境,明明白白地又在目前,因而随即入定,七天七夜不起于座。当时道绰禅师年已80岁,而大师仅29岁。道绰禅师见大师入定,已得念佛三昧,问道:;道绰念佛,能不能往生?大师说:;师父可采一茎莲华,供于佛前,行道七日。若华不凋萎,就证明能往生。禅师依照大师所说,果然七日华不萎黄。道绰禅师深深赞叹大师,神游净土的愿力,因而又请大师再次入定观察,是否现在就能往生。大师入定后不到一小时,就回来说:;师父应当忏悔三项罪业,即得往生。第一,师父曾把佛像放在屋檐下的窗台上,自己却住于深屋,此罪必须在十方佛前忏悔;第二,师父曾役使鞭打出家人,此罪应当于四方僧前忏悔;第三,师父曾经在建造房屋时损伤虫蚁,此罪应当于一切众生前忏悔。道绰禅师静静地回想往事,确实所说不虚,因而如法洗心忏悔。忏悔结束后,大师告诉禅师说:;师父罪业已灭,日后若有白光直照灯烛,就是师父往生之相。后来于4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道绰禅师在定中看见昙鸾大师乘七宝船,住于空中说:;你的净土莲华已成就,只是娑婆寿命还没尽。接着又有化佛菩萨,飘然于空中,众人都看见了。

道绰禅师圆寂于贞观19年4月24日,世寿84岁。后人有评价道绰禅师说:;像西河禅师这样多年念佛的人,还有残罪必须忏悔,可知仅靠自己修行的力量灭罪是多么难。修行不仗佛力,罪业如何能灭。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能灭除80亿劫生死重罪,这一净土法门,教义是多么伟大啊!

大师一生精进勤苦专修净土。每入佛堂,就合掌礼拜,一心念佛,非到精疲力竭不停止。虽是寒冬腊月,照样汗流浃背。从佛堂出来,就为众人演说净土法门。30余年不设别房卧室,从不上床睡卧。除洗浴之外,没有脱过衣服。以般舟、行道、方等礼佛为已任。护持戒品,丝毫不犯,30余年未曾抬眼望女人。于名利从不起心动念,远离一切嬉戏玩笑。所到之处,净身供养。饮食衣服,居士四时供养,都不自己享用,全部回向布施。好吃的东西送往斋堂供养众僧,粗恶饮食留下自用。用所接受的布施,刻写《阿弥陀佛》10万卷,绘画净土境相300余面墙壁。毁坏了的寺院、塔庙,随力营造维修,燃灯续明常年不断。三衣、瓶钵,从不劳动别人洗涮,自始至终,不改初衷。常乐于乞食,每每自责:;释迦如来,还挨家挨户去乞食,我善导是什么人,敢端坐寺院让别人供养。每次乞食总是独自一人上路,从不搭伴,怕的是途中谈论世事,妨碍修行。大师著有一首著名的《劝化径路修行颂》: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有人问大师:;为什么不劝人观想念佛,而只是劝人持名念佛呢?大师回答说:;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风+场-土】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行业,常与名利相应故,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此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已,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参考译文如下:

;众生障碍深重,净土境细而众生心粗。妄念纷飞,观想念佛难以成就。所以佛陀悲怜,劝导众生直捷持佛名号,正是因为持名容易,只要能相续不断,即得往生。若能念念相续,以生命结束为期,十人称念十人往生,百人称念百人往生。为什么呢?因为外界干扰不相关,因为得到正念,因为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因为不违背释迦文佛的教义,因为遵顺佛的话语。如果舍却专念佛号而杂修,百人之中难得有一二人往生。为什么呢?因为外界干扰容易动心、容易失去正念,因为与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因为与释迦文佛的教义相违背,因为不遵顺佛的话语、系念佛号不能相续,因为不能心中念佛相续以报佛恩,因为尽管作了许多修行功业、心中却总是挂念名利,因为喜欢攀缘外界干扰、既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往生的正因——专持名号。

对于这一生死大事,八方出家在家修道之人,见解、行为都不一样。有的专一,有的杂修,有的专杂相间。但只要是专意执持名号的修行者,十人修行十人往生。而杂修又不至心真修,千人修行无一人往生。愿一切众生,仔细想好,行住坐卧,必须激励自己,战胜自己,昼夜不停,以生命结束为期。如此,则临命终时,在前一念中死亡,在后一念中即得往生。从此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以至成佛。这难道不是大快乐、大欢喜事吗?

大师曾手著《临终正念文》如下:

;知归子致问于净业和尚曰:世之大者,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世,一念若错,便堕轮回。弟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虽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家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迳之方,俾脱沉沦之苦。师曰:善哉,问也!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弊之衣,得换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尽,须嘱家人,看病人,问候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泣,及悲叹之声,徒然惑乱心神,反使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一时高声为我念佛,守令气尽。若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至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无疑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当信而行之。或问生平不曾念佛者,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于平常时念佛、礼拜,发愿往生西方,及到病患临终,但只怕死,都说不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耶?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蹉跎,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奉劝世人,当以此文,帖安堂前,吃饭之处,及来往要路之间,触目惊心,免令临危忘失,若能于无事前,常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参考译文如下:

;知归子居士向净业和尚提问:世间大事,没有超过生死的。只要呼吸停止,就属于下辈子了。只要一念之差,便堕入六道轮回。我几次受到您的教诲,教导我念佛往生的法门。道理我已明白,只怕临命终时,心识散乱,又担心家里人哭泣、触摸,动摇正念,忘失持佛名号这一往生正因。万望您重重开示归向净土、径路修行的方法,使我得脱沉溺轮回的苦难。净业和尚说: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凡人临命终时,想要往生净土,必须事先作好准备?不得贪生怕死。应该经常这样想:我现在的身体,有种种苦难,以不净恶业,交相缠绕。若能舍却这个秽身,超生净土,受无穷无尽的快乐,见佛闻法,从此离苦得到解脱,这是最称心如意的事。就好比脱下臭秽破烂的衣服,换上珍贵的皇家服装一样。要放下身心,不生半点贪恋。只要一有病患,别管是轻是重,但念此身总有一死,一心一意等待命尽。还须嘱咐家人亲属,千万不能到跟前垂泪、哭泣、悲叹。不要说世间闲杂之事,说长道短也不须要安慰祝愿安康,这都是无益的空话。因为这样不但不能救命,反而惑乱心神,使临终人失去正念。应让他们只记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全都为你高声念佛,一直到气尽(气绝之后,仍然要继续念佛六小时,不可停止,不可搬动尸体,这一点至为重要)。如果此时能有明白净土之人,不时前来鞭策激励,则是临命终人的大幸事。

用这个法门的人,临终决定往生无疑。这一法门,的确是至关重要、至为紧急的,应当相信、实行。有人问,平生没有念过佛的人,也能用这一法门吗?答案是肯定的。此法无论僧人、在家居士或没念过佛的人,只要实行,都能往生,不须怀疑。我见过世上许多人,他们平时也念佛、礼佛,发愿往生西方,然而到了病危临命终时,却只是怕死,丝毫不念及往生净土、永取解脱的大事,直到气消命尽,神识投到冥界,才开始十念,正好比贼走了才想起锁门。就无济于事了,生死之事最大,必须自己用劲才能得利。若有一念之差,恐怕就要历劫受苦,到那时又有什么人能代替呢?好好想清楚了!奉劝世人,应当把这篇文章,恭恭敬敬贴在堂屋前、饭桌旁及交通要道,使人人触目惊心,也免得临终时忘失。若能在身体强健的时候,经常以这一法门精进受持,专念佛名,才是真为自己的临终大事作准备啊!

经过大师度化的比丘、比丘尼,出家及在家人,临终现出往生瑞相,以及未到临终即得念佛三昧的人,真是不可称计。持诵《阿弥陀经》的人,有达到10万遍、30万遍的。每日持佛名号的人,有1万至10万声的。有人问大师:;念佛这一善缘,能生净土吗?大师回答:;就如你所持念,必定遂心所愿。回答之后,大师自己念佛,念一声阿弥陀佛,就有一道光明,从大师口中发出,念十声以至百千声,则有十道以至百千道光明。

大师所住的寺院,正在绘画净土境相。一天,大师忽然催促匠人快点完工。有人问是什么缘故?大师说:;我要往生了,只能再住人间三两天了。果然大师患上了轻微的疾病,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怡然长逝。这年大师69岁。逝后身体柔软,面色如常。众人闻到异香、听到音乐,久久方才消失。这一天,正是唐高宗永隆2年3月14日。高宗皇帝因为大师念佛口出光明,故而御赐匾额;光明寺,所以后人也称大师为光明和尚。

净土宗第三祖承远大师

大师法名承远,其父母籍贯都不清楚。大师初始学道于成都唐公,后来又在资川诜公座下参学,最后,大师游学至荆州,拜玉泉真公为师。真公让大师居住于南岳衡山,广设教化。追随大师学佛的僧俗男女善信达万人以上。

大师刚到衡山时,住在西南岩石下面,有人布施饮食就食,无人布施时,就吃泥土、草木,穿衣也是这样。南至海边,北到幽都,来向大师求学佛道的,有的与大师相遇于悬崖边、山谷中,见大师体形瘦弱,蓬头垢面,身背柴薪,都以为是富贵人家的仆人,或是大师手下的差人,而生轻慢之心,最后才知道这就是大师。大师教化众生,全都是持名念佛法门。书写于大街小巷,刻字于山谷岩石,以大愿力,劝诱、扶助众生,迅速脱离苦海。

后来大众都背负布帛,砍伐林木,开凿石料,为大师建造寺院。大师既不拒绝也不当作一回事,听凭众人所为。寺院建成后,被唐德宗皇帝知道了,特地下诏褒奖,并赐名;弥陀寺。从生布施凡有盈余,大师即转施于饥饿病残之人,但从不归功于自己。大师在衡山,常行般舟三昧,即在90天之内,不坐、不卧、不杂用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

唐朝贞元18年7月19日,大师嘱咐弟子,申明教戒,打扫干净房间,结跏趺坐,在恬静之中安然化去,世寿91岁,僧腊65年,葬于寺南之山冈,大文人柳宗元为大师作文立碑。

大师在世时,净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师,住在庐山,在定中神游安乐世界,看见一人身穿破旧衣服,侍立在阿弥陀佛旁边。佛告诉他:;这是南岳衡山的承远。出定之后,法照大师就到南岳寻找大师。见面之后,真的与定中所见一模一样,于是就拜大师为师,并将大师的念佛法门广传天下。法照大师后来被唐代宗拜为国师。他曾对代宗皇帝说,他的师父有至高至大的道德。皇帝知道这样的高僧大德不是诏书所能召请到的,特地南向礼拜,并亲书匾额;般舟道场。大师修行的法门,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太详细。就大师传记所记载,知道大师是以专持名号为正行,以布施持戒为助行。

净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师

大师法名法照,不知是何许人。原本住在庐山,修念佛三昧。一天,大师在定中神游极乐世界,见一僧人穿破旧衣服,侍立在阿弥陀佛左右。佛告他说:;这是衡山的承远。大师出定后,立即上衡山求见,在悬崖下见到承远大师,与极乐世界所见到的衣服形状一模一样。大师于是就拜承远大师为师,在衡山弥陀台般舟道场精修净业。当时衡山的念佛道场,是江南佛门的最兴盛的道场,追随承远大师而得到度化人,数以万计。大师既然得到承远大师的真传,便于唐朝大历元年4月,过长安,在章敬寺净土院,依据《无量寿经》,编撰《五会念佛法事赞》。

第二年,大师住于衡州云峰寺。一天,大师正在斋堂用饭,于钵中忽然看见五色祥云,云中有一寺院,寺院东北有座大山,山中有一沟涧,涧北有石门,石门过去五六里,又有一寺,金榜上写着;大圣竹林寺五个大字。过了一些时候,在用斋时,大师又从钵中看见五色云,云中有几座寺院,所有一切水池高台楼观,纯是金色世界,上万的菩萨在那里自在随意行动,具有诸佛庄严清净国土的种种妙相。大师欢喜异常,就寻访请问于善知识。有两个僧人,法名嘉延、昙晖对他说:;圣人神通变化,不能以凡情测度。但从山川形势看,象是五台山。

大历4年结夏安居时,大师在湖东寺开办五会念佛道场90天。至6月2日未时(下午1——3点),感应祥云弥覆,在云端中现出楼阁,阁上有几位梵僧,身高一丈有余,手执锡杖,经行修道。又见阿弥陀佛与二菩萨,身形高大,等如虚空。衡山全城,当时没有人不见到的。每个人都焚香礼拜。直到酉时(下午5——7点),圣像才隐去。6月底,大师在道场外,遇到一位老人,对他说:;你曾发愿要去金色世界,礼拜瞻仰文殊大圣,为什么现在还不走?大师说:;时事动荡,道路艰难,无法上路。老人说:;只管早去,路上决不会有困难。说完,就不见了。大师惊异非常,郑重进入道场,诚心发愿:愿以此身,奉献于瞻仰礼拜文殊大圣,夏天结束就起身,任凭火烧冰冻,决不退转。至8月13日,大师就和几位同志从南岳出发,一路之上果然毫无阻碍。

大历5年4月5日,大师一行到达五台县,远远就望见佛光寺南边,有几道白光。6日,他们抵达佛光寺,境界果然与大师在钵中所看见的毫无差别。这夜四更,又有异光从北山下来,直射于大师身上。大师连忙进入念佛堂,请问此事有什么吉祥?有一僧人回答说:;这是文殊大圣的不思议光,常常照注有缘众生。大师听说后,随即身披袈裟,手持锡杖,威仪无缺;朝着发光的地方,向东北走了50里。见一座山,山下有一沟涧,涧北有一石门。门边有二位童子,年约八九岁,面貌端正。一人自称善财,一人自称难陀,引导大师进入石门。向北行走约5里,见一金门楼,走到门楼下,才看见是一座寺院,金榜题字:;大圣竹林寺,与钵中所看见的完全一样。寺院方圆有20里,共计120处院落,每处院落都有庄严的宝塔。都是黄金为地,金渠流水,华台玉树,充满其中。

大师进入寺中,到讲堂内,见文殊菩萨在西,普贤菩萨在东,坐于师子之座,万众围绕,正在说法,法音历历可听。大师在二位菩萨面前,至诚礼敬之后,问:;末法时代,凡夫与圣人相距遥远,知识狭隘、陋劣、障碍,污垢尤其深重,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无法显现出来。修学佛法,可是佛法博大深广就象大海一样,不知末法时代,修习哪种法门最为紧要、最为当机?愿大圣为我解说,断我疑惑!文殊菩萨回答说:;象你这样,现在念佛,正是时候,一切修行门中没有一门能超过念佛法门的,还有一门是供养三宝,这是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为什么呢?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所以一切诸法,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诸法之王。汝当常念阿弥陀佛,勿使休息。大师问:;应当怎样念佛?文殊菩萨说:;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不断地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完,文殊、普贤二位大圣,同时伸出金色手臂,为大师摩顶授记:;汝以念佛故,不久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快速得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当时二位菩萨各说偈语,大师听闻之后,欢喜非常,踊跃作礼,疑惑之网尽除。文殊菩萨又说:;汝可到诸菩萨院巡礼,以承受教授。大师听从大圣教诲,一处接一处,依次巡礼,请教各位菩萨。而后到七宝华园,见花开果满,大小如碗。大师摘取而食,感觉身意泰然。从园中出来,又到二位大圣前,作礼辞退。二位童子将大师送出寺门,大师低头作礼。抬头时,寺院菩萨就都不见了。大师心中怅然,悲欣交集,立了一块石头作为标记。

4月8日,大师到五台华严寺般若院西楼下安居。13日,大师与50余位僧人,一同前往金刚窟巡礼,来到无著大师拜见文殊大圣的地方,虔诚礼敬三十五佛。大师礼敬刚满10遍,就见脚下广博、庄严、清净,琉璃宫殿中,文殊、普贤二位大圣与上万菩萨,俱在一处。大师见到之后,深感庆幸、欢喜。随后,大师就与众僧回归华严寺。这夜三更,在华严院西楼上,大师忽然看见寺院东面悬崖沟壑边上,有5盏圣灯,大小一尺。大师心中暗暗祝愿,愿圣灯分为百盏,住立一面。圣灯果然如大师所愿。大师又祝愿,愿化为千炬。圣灯也如大师所愿,分化排列,行行相对,漫山遍野。圣灯激发了大师的热诚,独自一人,在深夜中再往金刚窟,心中有愿,愿见文殊大圣。走到半路,天已大亮,圣灯隐去。大师责备自己,举身扑地。忽见一位梵僧,身高七尺多,自称是佛陀波利。

佛陀波利,汉语的意思叫觉护,是北印度17页第13行宾国人。唐高宗仪凤元年,他来朝拜五台山,感应文殊菩萨示化成老人,让他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来中国翻译流通。永淳元年,他取回梵文经本到长安,后来就隐居于五台山金刚窟。就在如今的永兴龙首岗,还有波利尊者的舍利骨塔。

当时佛陀波利尊者对大师说:;师父如此不辞劳苦,有什么愿望吗?大师回答说:;愿见文殊菩萨。尊者说:;若是志愿坚定真实,就把鞋脱下,我让你在咫尺之间得见大圣。大师就脱下鞋子,闭目净思,顷刻之间已进入金刚窟内。只见一座寺院,黄金匾额上题着;金刚般若寺五个大字。寺内建筑,都是用叫不出名字的珍宝装饰而成,光明闪烁。楼观繁复重叠,殿宇连绵不断,屏风精致,铃铎交鸣,院落大约有200余所。有的地方还有藏珍楼,里面供着《金刚般若》等一切经法。寺院中的人物,身形魁伟,不是人间所常见的模样。文殊大圣,在众人的拥簇之中,分外尊严。在大圣慰问劳苦并饮食之后,波利尊者将大师引出寺院。大师乞求留住于寺内,尊者说不行,安慰他说,努力精进修行,再来就能留下了。大师回到原处,穿上鞋,回视波利尊者,已隐身去了。

12月初一,大师在华严寺入念佛道场,绝食念佛,发誓就此往生净土。到第七天初夜分,正念佛时,见一位梵僧,到道场来,对他说:;你所看见的五台山圣境,为什么不说出来?为什么不留传给后人?说完就隐去了。大师心里有点惊奇。第二天申时(下午3——5点),大师正在念佛诵经时,又见一位梵僧,约有80多岁,神色严峻,对大师说:;师父所看见的五台山灵异境相,应该普示众生,使他们大家发菩提心,获得大利益。为什么不说呢?大师说:;我确实没有隐瞒圣境与大道的心,只是恐怕有人听说后怀疑、诽谤。梵僧说:;像文殊菩萨这样的大圣人,现在就在五台,尚且招人诽谤,你有什么可怕担心的。但能使众生听闻之后,发菩提心,像敲击涂毒鼓,使远近听到的人都中毒一样,不过是让众生与文殊大圣结缘罢了。大师听从梵僧的指教,仔细回忆所见所闻,认真记录,流传于世。

大历6年正月,江东僧人慧从,与五台山华严寺僧人崇晖、明谦等30余人,随从大师到金刚窟的处所,及大师立石标记的地方,瞻仰前日圣人踪迹。大家都仰望圣人,悲从中来。就在大家徘徊之间,忽然听到清雅嘹亮的钟声,一声接着一声,历历分明。众人竦然起敬,都知道大师所看见的并非虚幻。大家都感叹大师、与大圣多生累劫的宿缘,才能这样幸运,同游圣地。因而在精舍屋壁上书写记录,好让一切有缘众生能够见闻,同发胜进的心。后来,人们在大师所见的;大圣竹林寺金榜题字的地方,也就是华严寺南15里,在中台山麓中,建造了一座庄严、精致、秀丽的寺院,取名竹林寺。

至大历12年9月13日,大师与他的弟子8人:纯一、惟秀、皈政、智远、沙弥僧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童子如静等,在五台山东台,看见白光三四道,接着有五色云起,云上有一圆光,光为红色,只见文殊菩萨乘坐青毛狮子,涌现在圆光中,大家目所共睹,非常清晰。接着天上小雪霏霏,圆光散发,漫山遍野。

大师屡次见到灵异,念佛也更加精进恳切。在有一月夜里,大师在定中,见梵僧佛陀波利尊者对他说:;你的莲华已成就,三年后就开。到这一天,大师对众人说:;我走了,就端坐而逝。

大师曾在并州用五会念佛法门教化众生。皇帝在长安城皇宫中,常常听到东北方有念佛声,派遣使者寻声找到太原(即并州),果然看见大师在劝人念佛,便诏请入都,封为国师,教宫人五会念佛。唐代宗大历年间及唐德宗兴元元年,皇帝又两次将大师诏请入宫,教五会念佛,人们都称大师为五会法师。大师所著书籍,有《大圣竹林寺记》一卷,《五会念佛广法事仪赞》三卷,《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

净土宗第五祖少康大师

大师法名少康,俗姓周,缙云仙都山人。大师出生后一直不说话,7岁随母亲到灵山寺拜佛,母亲问:;我儿认得佛爷吗?大师忽然发声说:;是释迦牟尼佛。父母悲喜交加,就施舍他出家为僧。到15岁,即通晓《法华》、《楞严》等五部大经。

唐朝贞元初年,大师到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顺光探寻,是净宗二祖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大师欣喜地祝告:;如果我与净土有缘,愿此文再现光明。刚说完,光明果然重新闪烁,而且在光中隐隐现出化佛菩萨。大师就发誓说:;劫石可以磨灭,我的大愿不能改变。接着,大师就到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礼敬二祖。瞻仰之间,忽然看见善导大师的遗像化成佛身,上升空中对少康大师说:;你依照我的教导,广度有情,他日功成之时,必生净土。

听了这话,少康大师似乎有所证悟。于是南下江陵,准备到果愿寺。半路上遇到一位法师,对他说:;你想要度化众生,应当去新定(即浙江建德县),你的法缘在那儿。说完,转身之间就不见人了。大师于是改变路线,直入新定。开始没有一人相识,也没有一人听从大师的度化。大师以坚苦卓绝的意志,乞化银钱,引诱儿童念佛:凡念佛一声,给予一钱。一月之后,儿童念佛领钱的渐渐多起来,就念佛十声,给予一钱。如是一年时间,新定人无论男女老少,看见大师就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遍于大街小巷。

贞元10年,大师在乌龙山修筑三级高坛,建立净土道场。每到十斋日,善男信女都到道场,将近三千人,都是大师所度化。大师每次升法座,高声念佛,三千人和声共念。大师每念一声佛,众人就见一尊化佛从大师口中而出,念十声佛,则有十尊化佛,就如联珠相似。大师说:;你们看见佛了吗?凡是看见佛的,必定往生。众人既高兴又放心。

贞元21年10月,大师嘱咐僧俗弟子说:;对于西方净土,要时时增进信愿;对于娑婆世界,要时时起厌离心。你们此时能见我光明,真是我佛弟子。说完,大师放出数道异光,就静静地往生了。因为大师的塔庙建在台严,故号台严法师。

净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大师法名延寿,字冲元,钱塘人,俗姓王。自小就开始诵《法华经》。钱王文穆时期,大师尚未出家,为税务官。借此方便,多用国税买放生灵。因盗用国库,其罪当死,已押付刑场。钱王信佛,派人悄悄查看,若面色不变就放了他。大师果然面色如常。

释放之后,大师就投归四明寺翠严禅师出家,接着又参访天台宗韶国师,大彻大悟,从而成为禅门法眼宗正传嫡孙。大师于国清寺修行;法华忏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入口中,因此获得大辩才。大师既想禅观精修,又有弘扬净土的宿愿,一时难以决断。于是登上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的禅院,作了两个阄,一个写一心禅定,一个写万善庄严净土。作好之后,大师深心精诚祈祷,连续7天拈阄,都是净土。大师从此一心一意修净业,日课佛名10万声。

建隆2年,忠懿王请大师进住慧日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入住永明寺后,大师白天的修行功课有108件,夜里另到一峰行道念佛,经常有人听到天乐飘渺。大师诵《法华经》,一生累积共13000部。在永明寺居住15年,教导弟子1700人。常常为人授菩萨戒,为鬼神施食,买放生命,并回向净土。大师曾手著《宗镜录》100卷,融会天台、贤首、慈恩各宗同入心宗。又著《万善同归集》三卷,指归净土,切中心要。现略录如下: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佛土。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十疑云》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答:唯心念佛,与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如造罪众生,感地狱相。《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是。然彼遮那佛土,非局东西。若正解了然,习累俱殄(tian音天,灭绝),理量双备,亲证无生者,则可。初心之人,何可妄效。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在狴(bi音毕,临狱)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

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营养品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原,更无别体。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趋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参考译文如下:

问:唯心净土,遍布在十方,又怎能托质莲台,寄身形于西方极乐世界呢?而心中生出舍离娑婆、欣取极乐的念头,又怎能进入‘无生’之门呢?生出欣厌的情计,又怎能成就‘平等’心呢?

答:所谓唯心净土,明心见性后方能证得。《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讲到:三世一切诸佛,都‘唯心’包太虚之量,才得随顺忍。或先进入初地菩萨之位,舍身速生极乐佛土,进而了知‘识心’即‘真心’,真妄不二,方能悟入唯心净土。那些执著于境缘的人,只能堕入所缘的境遇之中。只有明了因果‘不虚’之理,才真正了知‘心外无法。’至于要进入‘平等’之门,明了‘无生’之旨,虽已信仰佛教而生信心,无奈自己的力量不足,观照功夫不深,信心不实,周围环境诱惑太强,自己的习气又太重,必须先带业往生弥陀佛国,依靠弥陀的大愿、大行的殊胜因缘,这样在佛力加持下,才容易成就忍力,加速修菩萨‘六度’之道,证‘无生法忍’。

\

《十疑论》讲到:有智慧的人断然求生西方净土,他通达众生的色身是了不可得的,就是‘真无生’,就是心净,也就是佛土净的缘故。愚昧的人为‘生’所束缚,听到‘生’就以为是‘出生’,听到‘无生’就以为是‘没有出生’。岂不知‘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生’,不通达这种义理的人,横生种种是非之谈,实是谤法的邪见。

问:既说心外无法,佛又不去不来,怎么会有见佛,以及临终佛来接引的事呢?

答:唯心念佛,唯心观想,万法‘唯心’。万法心造,心现万法,既明了境缘是‘唯心’,应该明了佛也就是心。所以随心所念的地方无不都是佛。

《般舟经》讲到:象一个人做梦见到七宝,亲属都很欢喜,一觉醒后回忆梦境,不知七宝在哪里,这一做梦的比喻,梦中的一切境遇就是‘唯心所作,’念佛见佛也是这样,‘有’就是‘空’,看来是有,其实是空的,无去亦无来,既如梦幻并非实事,则心,佛‘能所’两忘。既不是没有梦幻的事相,也不违背即心即佛的理体,理是真空,相是幻有,对‘空’、‘有’都没有妨碍,也就没有去、来,这才正常地契入中道。这就是‘佛实不来,’心亦不去,而只是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吧了。(见佛以及佛来接引)犹如造罪的众生感受到地狱相一样。《唯识论》讲到:一切象在地狱中的罪犯,见到狱卒等在做逼迫罪犯的刑罚,其实都是这些罪人自己的恶业心变现的。心外并没有铜烙,恶犬,铁枷,毒蛇等刑罚的事。世间的一切事,一切法,亦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然而那个遮那佛土并不局限于东方或西方,若能了然地正确理解佛的正知正见,灭绝无始劫来的习气,从义理上,心量上都圆满具足,亲识‘无生’的人,就可证得‘心佛不二,心作心是’。对于初发心的人来说,怎么可以妄想仿效呢?须知‘理可圆解,事必渐修’。

问:《观经》阐明十六观之法门,都是摄心于一境以修禅定,观佛相好无量,圆满具足,了了分明,方得往生净土,为什么散乱心也能受度化而往生呢?

答:《观经》中三辈九品往生自有上下次第。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一概摄受,但有等级的分别,这等级不出二心,其一是‘空心’,如修习禅定观想的,上品往生。其二是‘专心’,但念弥陀名号,勤修善业,不断熏习,回向发愿,得成于下品,但仍须一生归命,尽此报身精进修行,或坐或卧,常面向西方,在行道礼敬诸佛与念佛发愿时,当恳切勤苦真诚忏悔,没有其它任何杂念。往生的迫切之心,犹如身处狱中受刑,怨家盗贼追杀,洪水大火逼身,一心求救,愿了脱轮回之苦,为速证‘无生’,普度众生,弘扬三宝,誓报四恩,象这样至诚的志向,必得往生。如果言行不一,信力轻微,没有念念相续之心,又常常间断夹杂。平时保持有这种懈怠的状况,临终时想要往生,但往往为业障所牵引,又怕难遇善识及时提醒,在风火逼迫的临终之时,就不能成就往生的正念。为什么呢?因为平时的念佛功夫是因,临终的受用是果,声音和则回响顺;形体直则影子端。如果要临终十念成就往生,必须预先准备好资粮,平时功夫得加积累功德,时时回向,念念相续,就往生没有问题了。

讲到善恶六道轮回,苦乐两种报应,都是三恶业(贪瞋痴)和修净业所造;四象(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所生;六因(十善、五戒、愚痴,悭贪、瞋恚、傲慢)所成;五果(天界、人界、畜生界、饿鬼界、地狱界)报摄,起心动念是嗔恚邪淫,就是造地狱业;悭贪不舍就是饿鬼业;愚痴暗蔽就是畜生业,贡高我慢就是修罗业;知十二因缘,修出离生死就是缘觉业;知四圣谛法、断见思,就是声闻业;六度齐修就是菩萨业;真如慈悲清净、平等、正觉就是佛业。如果一心清净,就能在香台宝树的西方净刹中莲花化生,花开见佛。如果心垢,就只能在丘陵坑坎的秽土中寄生,同样都会有结果,有的就能感应佛的增上之缘,一切都离不开‘自心’的原由,并没有别的性体。

要想得往生净土之果,必须修持‘净业’为因,犹如水往下流,火往上升,势所必然,有什么可疑的呢?

大师有一首最为著名的偈语——《禅净四料简》: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估。

开宝8年2月26日早晨,大师焚香之后告别大众,结跏趺坐而化去,这年大师72岁。后来有一僧人从临川来,在大师塔庙旋绕礼拜念佛整整一年,别人问其缘故,他说:;我在病中下入阴间,见阎王殿左面供着一个和尚像,阎王精勤礼拜。我请问他是何人,说是杭州永明延寿禅师,已上品上生于西方净土了。阎王尊重大师道德高妙,所以我才不停地顶礼膜拜。

净土宗第七祖省常大师

大师法名省常。字造微,俗姓颜,是浙江钱塘人。

大师7岁出家,17岁受具足戒,戒行严谨,精通《大乘起信论》,修行天台宗止观法门。宋朝淳化年间,大师住于杭州西湖昭庆寺,专修净业。因仰慕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的风范,与同修多人共结莲社。刻阿弥陀佛像之后,大师又刺血书写《华严经净行品》,每书一字,三拜佛,三绕佛,三称佛名,且刊版印行千卷,布施于千人。于是改莲社为净行社,率领众人念佛。当时入社的达官文人,以宰相文正公王旦为首,共计120人,都在大师座下执弟子之礼,入社的僧人近千人。宋朝天禧4年正月12日,大师端坐念佛时,说了一声;佛来了,就安静地往生了。众人都看见大地变成金色,过了好一会儿才隐去。这年大师62岁。

翰林院承旨宋白,在为大师撰写的碑文中写到:;慧远大师处于动荡时期,入莲社的多半是隐居之士。省常上人处于太平顺世,入净社的多是富贵贤人,等等。翰林学士苏易简为大师印行《净行品》作序说:;我当布散头发让大师足踏而过,剜身燃灯向大师请法。当时大师度化传法之盛况,国人对大师推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

大师法名【补-卜+朱】宏,字佛慧,号莲池。莲池二字,正表明了大师的平生志愿。

大师俗家姓沈,是杭州仁和人,世代都是名门望族。大师父亲名德鉴,号明斋先生,母亲周氏。大师从小就异常聪颖,而且对世间繁华十分淡泊。

17岁那年,大师考中秀才,入县学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品学兼优,名重一时,自觉考举人,中进士,犹如捡石头一样容易。当时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后,从此归心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角床头。且家中戒杀生,祭祀祖先都用素食。

大师元配夫人张氏,生下一子后,子母相继而死。大师本无意续娶,但因母命难违,只得又与汤氏议婚。汤氏本是贫家女,而且长期吃素。有一个富贵人家,想要大师作女婿,就暗地里散布谣言,说汤氏的坏话。哪知大师听到后,反而立即成婚。大师的本意,只是为了能够有个名义夫妻罢了。

大师27岁那年,父亲去世。31岁那年,母亲去世。大师哭泣着说:;父母之恩,无量无边。现在正应该是我报恩的时候啊!从这时起,大师就有了出家之心。

明朝嘉庆乙丑年除夕那天,大师让汤氏沏茶,茶杯刚放进茶盘里就裂开了。大师笑着说:;因缘没有不散的道理。初三早上,大师和汤氏诀别,说:;恩爱无常,生死谁也替不得谁。我走啦,你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吧。汤氏回答说:;夫君先走,我随后出家。于是大师作《七笔勾词》,投归性天理和尚削发,不久又从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受具足戒。住了几天之后,大师即独自一人游历四方,遍参善知识。

游五台山时,大师感应文殊菩萨放光,并到伏牛随众练魔。入京师,大师参访遍融、笑岩二位大德,在他们的开示中,受益非浅。离开京师走到东昌时,大师忽然有所开悟,作偈如下: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大师因母亲丧服未满,故而怀抱母亲灵骨遍游四方,凡就餐即供养,凡住宿必奉敬,哀思如此深重。当走到南京瓦官寺时,大师一病几死。正欲举火荼毗时,大师微微地说了一句:;我还有一口气,方才停止。病好之后,大师南归越地(即渐江东部),曾经五次参加坐禅法会,始终也不知左右邻僧的法名。

隆庆幸未年间,大师乞食梵村,见云栖这个地方山水幽寂,产生了终老于此的志愿。此山本是已故高僧伏虎禅师所居寺庙遗址。居土杨国柱、陈如玉等,为大师建造茅屋三间以避风雨。大师独自一人,住于寒山岩岭。曾绝食七日,跌坐于岩壁之下。

云栖一带多有老虎为患。环山40里内,每年都要伤害数十人,居民苦不堪言。大师发大慈悲心,诵经施食,虎患竟从此绝迹。

有一年大旱,村民乞求大师祷雨。大师笑着说:;我只知念佛,没有什么法术。众人坚请不已,大师不得已出山,手击木鱼,绕农田念佛。足迹所至之处,大雨随注。村民惊喜万分,争相出资、出工、出木材,为大师造屋。在下地基时,挖出了原来寺庙的立柱基石。大家说:;这是旧云栖寺的。大师福佑我们全村,我们愿使云栖寺焕然一新,让福佑代代相传。新的寺院不几天就建成了,只是外边没有山门,中间没有大殿,惟有禅堂里住着和尚,法堂上供奉着经像而已,所有一切建筑,都不过是遮风蔽雨罢了。

从此以后,净土法门大兴于世,四海之内的出家人日就归附。云栖寺也就逐步成了一方大丛林。大师悲悯末法时代,佛陀教育残缺不全,禅宗道理难明,众生业深垢重,将佛陀上等醍醐,贮存于污秽器皿之中,甚可怖畏!为众生得度,佛设立三绝学(戒定慧),三学之中,戒为基础,基础不立,定慧二学何所依从?修正思维言行,必须先加固根本,而目前大江南北,戒坛已久禁不行了。为了重振颓毁的纲领,大师带领大众,依佛制,每半月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远近衲子听说后,尽来归附。大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曾手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三书,以发明戒律的要旨。

大师因自己从参究念佛而得大益,故而广开净土一门,普摄上中下三根众生,极力主张执持名号,痛斥狂禅,手著《弥陀疏钞》10余万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世人都以为大师只弘扬净土,而不知这是末法中的普光明藏。

万历戊子年间,瘟疫流行,每日病死的超过千人。太守余良枢请大师赴灵芝寺祈祷,瘟疫果然顿止。

梵村原有一座朱桥,但被潮汐冲塌了,行路之人很不方便。太守请大师倡导重造。大师说:;若让我领头重造,无论贫富贵贱,每人只许布施银钱八分。八卦之中,坤卦第八,坤属土,土能制水,这是大师用八的含义,有人说:;工程浩大,只布施八分银钱,太少了,恐怕难以完工。大师说:;心力多,则自成不朽之功,用不了几天即可积累至千金。施工时,每打一椿,大师都带领大众持咒100遍,因而潮汐有好几天不来,大桥也竟而因此造成了。昔日钱王建大桥时,用万人弩射,以至潮水回头。今日大师却以一心之力当之,是什么法术啊?!

大师道德日高,十方衲子日日投归,大师一如继往以慈心接待。弟子与日渐增,居住也日益狭隘。大师都本着不图好看但求实用的原则,造屋而居。大师所定清规,比他人分外恭敬。大众清修,有通用的念佛堂;若是精进的、老病的等等,则别立小佛堂。每堂各有管事,各有锁钥,定时开闭。也各有警语策句,定期宣读。夜里都有巡逻,击板念佛,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使修行困倦的人从睡眠中清醒,使需要卧床休息的人安心入睡。布萨羯磨,纠举功过,兴行赏罚,凛然犹如冰霜。即使是佛陀如来,在祗桓精舍时,尚且有六群比丘不守清规,扰乱大众;在大师门下众僧之中,竟然没有一人敢诤竞犯律。并未搬照《百丈清规》,而足以救济时弊,古今丛林,没有像这样的。大师所定的僧规寺约,警语策句,就是这样光明绚亮。

大师极意禁戒杀生,推崇放生。他的著作久行于世,四海之内多奉读尊敬。大师曾在净慈寺开讲《圆觉经》,每天前来听经的人有好几千,四面八方全是人墙。大师曾赎买寺前万工池作为放生池,并在他80诞辰之际,又增广扩大。在府城中设立上方、长寿两个放生池,每年需支出银钱100余金。在山中设立放生所,专门救赎、放养飞禽走兽,费用全从僧人口中节减,每年约需200石粮食。各放生池所,都设有专门守卫,并定期宣示佛法。即使那些喜欢鸣叫的鸟类,闻木鱼声声,也都鸦雀无声,寂然而听。等到宣示结束,便一齐鼓动翅膀、上下喧鸣,这岂不是生物的佛性吗?是啊!佛说孝名为戒,儒家批评佛子只有养育没有恭敬。大师对于生物既养育又恭敬,而且又有礼节,难道不是考吗?

大师道风传播日广,海内贤人豪士,无论在朝在野,无不归心感化。如兵部尚书宋应昌,吏部尚书陆光祖,内宫宣谕张元忭。再如司成冯梦祯、陶望全等,上门请法的,超过百人。他们都是专程前来探求人生大事,闻法之后,无不心服口服,成为大师的入门弟子。临司守相,大小官员,一下车来,就伏地拜谒。以及贤人豪杰,排队等侯参见的,全都一视同仁。不多一礼,不另招待,都是粗粮淡饭分外香、草席漏榻自情愿。听任蜥蝎从身上爬过,蚊虫叮咬,面色如常,忘却形骸,忘却权势,倾囊供养。不是大师精诚所感,又怎能这样呢?

侍郎王宗沐问大师:;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大师答:;猫儿突出时又如何?王侍郎无话可对。大师替他说:;走却法师(指老鼠),留下讲案。并写下这样几句颂言:;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侍郎左宗郢问:;念佛能大彻大悟吗?大师说:;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县令樊良枢问:;心乱妄想多,如何能得到清净?大师说:;置之一处(心住一境),无事不办。

有人问大师:;为什么不看重预知先见?大师说:;比如二人共读《琵琶记》,其中一人没读过,而另一人先已读过,最后二人一同读完,能增减一出戏吗?

慈圣皇太后非常崇重三宝,读了大师的《放生文》后,赞叹不已,派遣内侍,带着紫袈裟和大批银钱,前来供养,请问法要。大师拜受后,回信作答。

大师十分悲悯地狱、饿鬼之苦,大师而自习焰口,时时亲自主持设放。经常有人见到大师在法座上现出如来宝相,这是大师观想之力化现而成。

大师天性朴实、简洁、平等,言语打扮无半点虚假修饰,对事对人虚怀若谷。面相温文单纯,体形弱不胜衣,而声音犹如洪钟。胸中没有半点机巧虚的伪心,而守护这颗心就象面临敌人的危城,胜过坚兵。真是善于贮藏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大师经手银钱等事,无论巨细,滴水不漏。即使是筹划丛林中日用钱粮,量入为出,斟酌厚薄,考核因果,发明罪福,养老治病,公待众僧,不渗半点水分。自建立寺院以来50多年中,从没有胡乱花过一文钱。

寺中僧人经常多达百人,却从不派专人乞化,听任施主自己上门。稍有一点盈余,总是布施给其他寺院,库中从不留储蓄。凡施主供斋之外,另有金银布施,接手之后,转手散去。施衣施药,救济贫病,没有一天中断过。偶尔有人翻阅账本,见最近7年之中,除基本建设及僧人用度之外,总共花费5000余两白银,每年的支出可想而知。

大师生平特别珍惜福报,曾手著32条警语以自勉。到垂老之年,仍然自己洗衣服、倒尿盆,不愿让别人代劳。终身布衣素服一顶麻布帏帐,本是母亲去世那年做的,直至他自己往生时还在使用,其他东西可以类推而知。

总结大师一生的思想言行,以平等大悲,摄化一切,不是佛说的不说,不是佛的样子不学,不是佛事不做。佛嘱咐末世护持正法之人,要以四安乐行为师,大师以自己的实践完成了佛的嘱托。我们历观东土净宗历代祖师,特别提倡念佛法门,并不都是万行皆修。若是从万行中以彰一心、在尘劳中而见佛性之人,从古至人了。先代儒家称寂音和尚为僧人中的班超和司马迁,大师则可说是佛门中的周公与孔子,因为肩挑大法即是荷担大道。大师之才,足以规治天下;大师之悟,足以传佛祖之心;大师之教,足以因才观机,因机施教;大师之戒,足以护持正法;大师之操守,足以激励世人;大师之规章制度,足以救治当时佛门中的弊病。至于大慈与众生之乐,大悲拔众生之苦,广运菩萨六度,无时、无处、无事、无理,莫非菩萨之妙行。自大师发心出家以来,没有一人能对大师的一言一行提出评议,真可谓是法门中得到佛陀全部家传的人!如果不是法身大士化入人间,以自身威光照亮末法重重昏暗,又怎能这样呢?

临终前半个月,大师预先入城,告别各位故友及在家弟子,但只是说:;我要去别的地方了。回山之后,连续几日下斋堂,新自操作茶汤设供,并与众僧话别:;我不在这儿住了,要去别处。7月15日,本该设盂兰盆会,以追荐各自的祖宗父母。大师说:;今年我不参加法会了。在寺院的记事簿里,大师悄悄写了几句话:;云栖寺住寺僧人,代堂上莲池和尚,追荐沈氏宗亲。事过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大师在提前安排后事。

7月初一晚上,大师进入大堂坐下,嘱咐大众说:;我的话大家可能不爱听,我就像风中的灯烛,油尽灯干了,只等一撞一趺,才相信是真的。明天我要出远门了。众人劝大师留住人间,大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策大家。淞江居士徐琳等5人当时正在寺里,大师就让侍者送了5份遗嘱给他们。第二天夜里,大师在方丈室里,示现轻微疾病,闭目养神。城中诸位弟子赶到,围绕着大师。大师睁开眼说:;大家要老实念佛,不要装模作样,不要标新立异,不得坏我规矩!大家问:;大师之后谁可主持寺院?大师说:;戒行双全之人。又问;目前由谁主持合适?大师说:;以戒德高下推定吧。说完,面西念佛,端坐而逝。此时正是明朝万历43年7月初四午时。

大师生于明朝嘉靖乙未年间,世寿81岁,僧腊50年。大师自己选定在寺院左边岭下,作葬身塔庙之地。大师出家前的夫人汤氏,也已在大师出家之后削发为尼,建立孝义庵,为女丛林主持,已先一年辞世,葬身塔庙就在云栖寺外的右边山下。

大师的得度弟子广孝等,是最初上首弟子。所有大师门下受戒得度弟子,不下数千,这还不算在家众。官吏士君子列入大师门墙的,也以千计,只是没有私淑弟子。

大师的著述《云栖法汇》一书,真是度世的宝船、法门的柱石。其中经典注疏及〈竹窗随笔〉等20多种著作,都风行于天下。大师平日教诫弟子:贵真实修行,勿显示神异。所以大师的许多神奇故事,未曾记载流传。

世尊深念末法众生难以度化,恐怕中断佛的慧命。所以在灵山会上,那些请求护持正法、亲蒙如来授记的大德,都不敢入五浊恶世度生。唯有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众,一力担当,对佛说:;我等末世持经,当具大忍力,大精进力,即有现身此中,亦不自言其本,泄佛密因,但临终阴有以示之耳。观察大师一生之行事,潜藏神通,悄然运用,安住于忍辱精进之力,莫非是从地涌出大菩萨之一,或者是净土诸上善人乘愿再来的。要不然,从凡夫地起修,求自利尚且不足,又怎能广行利他,护持正法,自始至终无缺无漏啊!

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

大师法名智旭,字蕅益,号西有,俗姓钟。大师先祖本是汴梁人,后来南迁于吴县。大师母亲金氏,父亲文岐仲公持白衣大悲咒十年,梦见观音菩萨送子而生下大师,那年正是明朝万历27年已亥岁5月3日亥时。

大师一生,通儒、通禅、通律、通教,但自谦上不敢与古代儒家、禅门、律宗、教下的大德相比拟,又不屑下与当代儒家、禅门、律宗、教下的名流相并列,故而自号八不道人,谦逊地自称自已是不像儒家士子、不像禅师、不像律师,也不像教下佛子。

大师从7岁开始吃素,12岁到老师家读书,学习孔圣人的学问。立志要光大儒门,扫灭佛家老子,作千古第一人。并从此开荤饮酒,写下数十篇文章,论证释迦老庄之学为异端邪说,予以驳斥。曾在梦中与孔子颜回相见,请教学问。

17岁时,大师读了莲池大师所作的《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从此再不敢诽谤佛法,并取出以前所著的驳斥佛法的文章全部烧毁。

20岁时,大师注释论语,到;天下归仁这句话时,注不下去了。因而废寝忘食,苦思冥想整整三天三夜,从而对孔子颜回的道德学问彻底明了。这年冬天,因父亲去世,大师读《地藏经》,得闻地藏菩萨不可思议的大愿,从此有了出世间心。

22岁时,大师开始专心致志地念佛,将以前所写的文章2000余篇尽数焚毁。

23岁时,大师听人讲《首楞严经》。听到;世界在空,空生大觉这句经文时,顿生疑念:;从哪里来的大觉,以致成为虚空的本源?大师思来想去,不得其解。又因在念佛时神识昏散,功夫不能成片。由此缘故,大师决意要出家,身体力行,探究生死大事。

24岁时,大师梦见憨山大师。哭着向憨山大师表述缘份浅薄、相见恨晚的心情。憨山大师对他说:;这是苦果,你应该寻求苦因。话没说完,大师就对憨山大师说:;弟子一心求学上乘佛学,不愿听闻小乘苦、集、灭、道的四谛法。憨山大师说:;居士有大志向,真是可喜,将来纵然不能成为黄蘖临济一流人物,也必然成为岩头德山一流人物。大师听后,心中还有许多疑虑,正准备请问,不知什么东西一声响,使他从梦中醒来。大师想:;古代大德有什么高下差别,这不过是自己的妄想分别罢了。如此一月之内,大师三次梦到憨山大师,而憨山大师又住在曹溪,相距太远,无法相随。于是大师就在雪岭师座下剃度出家,取法名智旭。雪岭师是憨山大师的门人弟子。

这年夏秋之季,大师居住于云栖寺,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唯识论抽像思惟非常深刻,难度也非常大,但大师一听就明白了。明白之后又怀疑与《首楞严经》宗旨相矛盾。他请问古德法师,法师说:;性宗、相宗不能混合。大师非常奇怪,同属佛法,岂能是两叉路。一天,大师听古德法师说:;不怕心念起,只怕觉悟迟。大师就问,;假如众生死后的中阴身入胎,一念起,就受生,此时纵然迅速觉悟,又如何能脱出子宫。法师说:;你现在入胎没有?大师笑笑,没有回答。法师又说:;你已入胎了。大师无话可对。法师说:;你以为今天这个身子,果然是从受胎时才得来的吗?大师汗流浃背,不能分辩一个字。于是就到径山去坐禅。

等到第二年夏天,大师在精进坐禅之中,忽然感觉身心世界全部消亡。这时才知道,这个身子从无始以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都不过是坚固妄想所现出的影子,而且是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所生。从此以后,性宗相宗,在大师心中,融会贯通,一齐透彻,本来就没有什么矛盾之处,不过是纵横交错的邪说,遗误后人罢了。到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一不在大师心中涌现。但大师很快更进一步地觉悟:;这还不是圣人境界。因此从来未对一人炫耀。久而久之,大师胸中空空如也,再没有一个字迹了。

26岁时,大师受菩萨戒。27岁时,大师遍读所有律藏经典,方知世上修行,以讹传讹,戒律多有错失。

28岁时,大师母亲病危,多次割臂肉入药,都未能挽救母亲的性命,大师痛彻心肺(既然觉悟此身并非父母所生,为何又割臂肉救母?请参究!)。埋葬了母亲之后,大师焚笔弃砚,矢志要往深山修道。因为同参道友鉴空师的挽留,故而在松陵寺闭关。在闭关中大师得了一场大病,在性命交关之际,大师觉悟到,若欲了生死,还须归净土。从此大师以参禅的工夫,求生西方净土。

30岁时,大师出关朝海,准备前往终南山。道友雪航师愿向大师学习戒律。大师于是继续留住龙居,并著写讲述了《毗尼事义集要》和《梵室偶谈》两本书。这一年,大师遇到了惺谷、皈一两位同修,互相之间得益颇深。

31岁时,大师送惺谷道友到博山剃发出家后,又随无异禅师到金陵。二人同行共住、言谈话语有百十来天,因而对当时禅宗的流弊了如指掌,所以一心一意弘扬戒律。大师自谦自己对戒律的理解虽然深刻,但烦恼习气特别重,身语意业多有玷污,所以誓死不作和尚《和尚,梵语音译,意为亲教师》。大师说自己是三业未能清净,却妄有知解戒律的名声,名过其实,是修道人平生之耻。

32岁时,大师准备注释《梵网经菩萨戒心地品》,就作了四个阄问佛,一个写着学贤首,一个写着学天台宗,一个写着学慈恩大师法相宗,一个写着自立宗门。几次拈阄都是天台宗,于是一心一意以天台宗的法门修学,只是不肯自居天台弟子。因为当时天台宗与禅宗、贤首宗、法相宗,各执门户之见,互不相容。后来有人说,大师是独独弘扬天台,大师说他们是以耳为目,错之极矣。

33岁时,大师的同修道友惺谷、璧如二人去世,大师便进入灵峰过冬,并准备通读《大藏经》。

35岁时,大师主持建造了西湖寺,并著写讲述了《占察行法》一书。

37岁时,大师住于武水,著写讲述了《戒消灾略释》、《持戒犍度略释》、《盂兰盆新疏》3本书。

38岁时,大师住于九华山。第二年,著写讲述了《梵网合注》一书。

41岁时,大师住于温陵,著写讲述了《大佛顶玄义文句》一书。

42岁时,大师住漳州,著写讲述了《金刚破空论》、《蕅益三颂》、《斋经科注》3本书。

44岁时,大师住于湖州,著写讲述了《大乘止观释要》一书。

46岁时,大师住于灵峰,著写讲述了《四十二章经解》、《遗教经解》、《八大人觉经解》3本书。

47岁时,大师住石城,著写讲述了〈周易禅解〉一书。这年秋天,大师移居祖堂,2年后,著写讲述了〈唯识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弥陀要解〉、〈四书蕅益解〉4本书。

51岁那年冬天,大师返回灵峰,著写讲述了《法华要义》。第二年,又著写讲述了《占察疏》一书,并依据佛典,针对时弊,重新制定了律要。

54岁时,大师住晟溪,手著〈楞伽义疏〉。此书到迁居长水才完成。此时,大师还有〈阅藏知律〉、《法海观澜》、《圆觉疏》、《维摩疏》、《大乘起信论疏》等书的著述计划,等待机缘成熟即可成书。

大师生平曾几次对弟子们说:;宋朝注疏之学兴盛,而圣贤传心之法从此晦暗不明,这是以方木入圆孔的缘故!佛学中随机羯磨出现,而戒律从此衰微,这是乳中加水的缘故!禅宗〈指月录〉一书盛行,而禅道从此败坏,这是给混沌凿出孔窍的缘故!天台宗四教义广为流传,而天台宗从此昏昧,这是死执一个药方救治多种病症的缘故!所以举世之人,儒也罢,禅也罢,律也罢,教也罢,没有不说别人是异物,厌恶、妒忌别人像仇人一样的。大师笑着说:;知我者,莫非只有释迦牟尼佛与地藏菩萨?罪我者,恐怕也只有释迦牟尼佛与地藏菩萨。

以上传记,录自大师手著的自传,原名《八不道人传》。以下录自大师门人成时法师所记的《续传》前半篇。

灵峰老人、蕅益大师自传,写于壬辰岁腊月。第2年癸巳岁,大师55岁。这年4月,大师到新安,结夏安居3个月后,在歙浦天马寺,手著〈选佛谱〉一书。接着阅读〈宗镜录〉,删除了其中的法涌、永乐、法真等人所删改的杂说,更正了经论引用时的错误和历次刻印所形成的错字。对于360多条问答,一个一个确定大义,标明来龙去脉。阅读结束后,大师为校定《宗镜录》作了4篇跋文。之后,大师又精选大居士袁宏道的著作,只存了一册,题名《袁子》。入秋进入8月后,大师游住于黄山、西岳等处。冬天,又回到了天马寺,手著《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一书。

顺治11年甲午岁正月,大师56岁,应丰南仁义寺邀请,前去讲法。法布施结束后,到新安。2月后的褒洒陀日,又回到灵峰。这年夏天,大师带病选〈西斋净土诗〉并亲自撰写赞文,补入《净土九要》。夏天结束的时候,大师也病好了。这年7月,大师著写讲述了《儒释宗传窍义》一书。8月,大师续读全部《大藏经》圆满结束。9月,大师手著《阅藏知律》、〈法海观澜〉2书。10月,大师又病,病中曾写下《独坐书怀》律诗4首,其中有;庶几二三子,慰我一生思的诗句。11月18日,大师曾作病中口号偈。腊月初三,大师曾作《病间偶成》七律一首,其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的诗句。

这天,大师口授遗嘱,有如下4条:一是让照南、等慈2位弟子主持以后的授五戒、菩萨戒事宜;二是让照南、灵晟、性旦3位弟子代座代请;三是让弟子们把他的尸骨火化后,将骨灰磨成粉,和入面中,分成两份,一份布施于鸟兽,一份布施于水族,与十方众生普结西方之缘。腊月13日,大师在寺中兴办净社,并亲自起草愿文。接着,大师手著《求生净土偈》6首。除夕时,大师作《艮六居铭》并作偈一首。

乙未岁元旦,大师作偈语2首。正月20日,病情加重。21日早晨起床后,大师病好了。到中午时,大师结跏趺坐于绳床,向西举手而逝,享年57岁。3年后,门入弟子将如法荼毗。启龛而视,只见大师遗骨,头发长到盖过耳朵,面貌如生,端然趺坐,连牙齿都没有一颗损坏的。弟子们不忍心遵照遗命,磨骨和面,就将大师遗骨安葬于灵峰之大殿右侧的塔中。

大师住世时,禅门中许多人都说净土是权教,遇到念佛人,都让参究;念佛是谁。而大师坚持认为念佛一法,就是圆顿心宗。大师曾开示众人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行为要。佛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天亲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大师著述编辑的著作,共计40多种,其中《净土十要》一书,凡修行净业的人,不可不读。

佛啊,好痛心啊!世间之眼入灭,正法之幢折断!那些恶心向佛的邪魔,谁去救正?那些好心而遭受荼毒的人们,谁去扶持?莫不是我们这一辈众生业障深重,不能感应圣人久住于世吗?

净土宗第十祖截流大师

大师法名行策,字截流,俗姓蒋,父名全昌,是江苏宜兴有名的儒门老匠,与憨山老人德清法师为方外之交。憨山老人圆寂后3年,即明朝天启6年的一个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老人进门,梦醒即生了儿子,因而为大师起名梦憨。大师长大之后,父母就相继去世。大师从此有了出世的念头。

到23岁那年,大师到武林理安寺,在箸庵问公座下出家。从此5年之内,胁不沾席,昼夜不卧,刻苦精修,终于顿悟佛法渊源。问公坐化之后,大师迁居报国寺。遇到同参僧人息庵瑛师,劝他修行净业。又遇到钱塘樵石法师,引导大师阅读天台宗教义。此后他们同入净室,修行法华三昧,使本来具有的大智慧即时通明,大彻大悟。清朝康熙2年,大师在杭州法华山、西溪河中的小岛上结庵,专修净业,并命名自己居住的地方为莲【木+付】庵。康熙9年,大师迁居虞山普仁寺,兴办莲社,倡导净宗,出家在家的佛门弟子,都尊大师为修行导师。大师手著《莲藏集》、《净土法语》等书,印行于世,著名的《劝发真信文》就出自大师之手。原文如下: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预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参考译文如下:

;念佛法门,确是高超。只是虽说功德高,易修进,而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却很少获得灵验。这是因为信愿不专,不能引导修行,往生净土。现在我们既已广集善侣,同修净业胜因,若不能认真检查自己的发心,又怎能知道跑出苦海的要道。凡是与我们同志的人,参加这个法会,必须具备真实的信心,如果没有真信,尽管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能是个世间善人,来生到善处享受福乐。在受乐时,同时造业,既造下业,必堕苦处。以正眼观看,他与善根断决的大恶人相比,只是迟了一步而已。这样的信心,怎会是真信。所谓真信,第一要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佛,弥陀是已成佛,觉悟的本性是一样。我虽然昏沉、颠倒、迷惑,但是觉悟的本性不失,我虽然积劫轮转六道,但是觉悟的本性不动。所以说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原来还是在这里。第二要信我只是个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本性虽然无二,地位却有天渊之别。假使不专念弥陀,求生净土,必定要随自己业力流转,受无量苦。这就叫作法身流转五道,不是佛,而是众生。第三要信我虽然障深业重,久久住在苦域,却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然万德庄严,又远在十万亿刹之外,却是我心中的佛,既是心的本性一样,自然就能感应道交,好比磁石吸铁,无需怀疑,所以才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若能具有以上真信的人,虽一毫之善,一丝之福,都能回向西方,庄严净土。更别说持斋、受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又何尝不是净土资粮。只有信不真,才沉沦于有漏的三界。所以我们今天修行,没有别的窍门,但能在昼夜二六时中,增加自己这三种真信,自然就一言一行一念。都功夫不会白费。

大师又曾精进佛七,作文开示众人如下: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若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欣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觅毫发许异相不可得也。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也。前一心似难而易,后一心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一心,皆是薄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缁素,各须勤策身心,近则七日内,远则一生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纵不克证,为因亦强,华宫托品,必不在中下矣。参考译文如下:

;七日持名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并不是念的越快越多越好。但能不缓不急,绵绵密密的持执,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穿衣吃饭,行往坐卧,一句洪名,始终绵密不断,就像自己的呼吸一样,既不散乱,又不沉没。这样持名,称得上是事一心精进。

如果能体究万法一如,没有二相,也就是说,众生与佛不二,自己与他人不二,依报与正报不二,因果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忻求与厌恶不二,取舍不二,菩提与烦恼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以上相对的二法,都是同一相的,是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但要自己如实体究。体究到极点,自会与自己本心忽然契合。这时才知道,穿衣吃饭,都是三昧。嘻笑怒骂,都是佛事。一心乱心,都是戏说。昼夜二六时中,一毫发的异相也寻觅不到。能这样了达,才称得上是真正学道人,是一心精进持名的。

前一个一心似难实易,后一个一心似易实难。但能达到前一个一心,必能往生。又能兼达后一个一心的,定生上品。然而这两种一心,都是薄地凡夫可以做到的事。凡是有心的众生,都可修学。我们同堂的僧俗同修,必须各人勤策身心,近在七日内,远在一生中,常修这样的信和行,纵然不能证悟,但是种的善因纯正坚强,此后莲华宫内托生的品位,必定不在中下。

大师在普仁寺13年,至康熙21年7月9日去世,寿55岁。当时有个叫孙翰臣的人,还有一个姓吴的年轻人,两人同时病死,一天一夜后又同时复苏。分别对他们的亲人说:;被阴间冥司勾去,拴在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然见到光明照耀天地,香花弥漫空中,缤纷而降。阎罗王伏地礼敬,迎送往生净土的大宗师。人问大宗师是谁?他们说:;看见是截流大师。正是因为得到大师的光明照耀,才被阎王放回人间。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师

大师法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常熟人,俗姓时,家族世代为书香门第。

大师天生不食荤腥,七岁出家,拜清凉庵容选和尚为师,15岁正式剃发。大师聪慧爽朗,经典过目不忘,诗文书法无一不精。

大师虽精通世典,却从未于顷刻之间忘记生死大事。大师生性笃孝。母亲去世后,他跪在佛前诵《大方便佛报恩经》,整整七七四十九天。此后,逢年过节及夏伏冬腊祭祀时节,都要设像供养。有一天,大师到普仁寺,正巧看到一位僧人倒地猝死。这使大师顿悟世间无常,益加鞭策自己。

24岁时,大师在昭庆寺受具足戒,从此严习戒律,不离衣钵,日中一食,胁不沾席,并习以为常。农历庚寅年,大师往依渠成法师,听讲《法华玄义》;拜谒绍昙法师,听讲《唯识》、《楞严》、《止观》各部经论。从此昼夜研习,探求真谛。不到三年,大乘佛学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全部融会贯通。绍昙法师即为大师授记别,为灵峰四世,天台正宗。

农历申午年,大师叩拜灵鹫和尚于崇福寺,参话头;念佛是谁4个多月,忽然开悟,说;我的梦醒了。自此以后,机锋迅利,思维敏捷,辩才无碍。灵鹫和尚欲以衣拂相授,传住持之位,大师不受而辞。从此掩关于真寂寺,白天读《大藏经》,夜晚持佛名号。3年期满,众人请大师开讲《法华经》。大师升座开演,口若悬河,词如泉涌,滔滔不绝。

农历戊戌年开春,大师住于杭州隆兴寺。绍昙法师命大师代讲经律。法师亲自听讲,不住地击节赞叹,口称;善哉。

农历已亥年春,大师到四明阿育王山,瞻仰礼拜舍利。先后5次燃香供佛,跪在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感应佛舍利放光。大师因而作诗如下:

;迦文灭度二千年,舍利于今尚灿然。

自庆宿生何善利,得瞻光明塔门前。

一颗如珠缀小钟,青黄赤白现何穷。

自心还见自心相,不是如来色不同。

殿含宝塔塔含空,尘尘刹刹本自融。

八万非多一非少,毫端应现宝王宫。

医王虽去药还留,惭愧痴儿病未瘳。

读罢涅槃遗教品,伤心不觉泪长流。

从此以后,每年佛涅槃日,大师都要集合出家在家大众,广修供养。讲演《弥陀》、《遗教》二经,开示是心是佛的真谛,三根普被,法化洋溢。江浙一带,出家在家四众,无不倾心归仰。大师又手著《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弟子,言语恳切,许多读诵的人都潸然泪下。如此经历十年,法筵之兴盛,天下第一。《劝发菩提心文》收入《净土十要》第九要附,且有单本流通,行人自己请读,恕不抄录。

大师曾应邀到永福、普庆、海云等禅寺讲经。每到一院,必模范一方,清规肃穆,气象一新。每讲解《法华》、《楞严》等诸大经典时,手执经卷,请问教义的人,不约而同,云集于大师座下。

大师晚年退隐于杭州仙林寺,足不出户,力修净业。已酉年冬,杭州人茅静远、叶升、皇甫子仪、李执玉等居士,监院师自躬、一苇等,力请大师到凤山梵天寺讲经。大师于是屏绝诸缘,纯提净土,昼夜六时,带领大众行道念佛,人们都说大师是永明延寿大师再来。

大师先后主持丛林十余年,在大师座下得度的弟子,及归依受戒的居士,达数百人。遇到学习诗文的佛门四众弟子,大师就痛下戒劝:;人命在呼吸之间,哪有闲工夫学世俗文字。稍有错过,便成来世。那时再想出离,比登天还难呢。

大师在雍正7年曾与众人结莲社,并亲自起草誓词,以生命结束为期,将每日功课分为20分,以10分持名念佛,9分观想念佛,1分礼忏念佛。其中开示禅宗学人念佛偈为:

;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

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

如太阿剑,撄之则烂。

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只葛藤,一刀齐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雍正11年腊月初八佛成道日,大师告诉弟子说:;明年4月,我就长往西方了。从此,大师掩关于寸香斋,每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10万声。直至第二年甲寅岁4月2日出关。12日,大师对大家说:;我10日前见到西方三圣降临虚空,今天又见到,莫不是我该往生了。随后,嘱咐院中事务,并遍辞城中护法居士。侍者请大师留下偈言,大师写到:

;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

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写竟,大师说,;我14日决定往生,你们为我集众念佛。13日,大师断除饮食,闭目危坐到五更,沐浴更衣面西趺坐。14日将近午时,大师面向西方,寂然而逝。

等到为大师送行的人群赶到后,大师忽然又睁开双眼,对大家说:;我去去就来。生死事大,大家各自净心念佛。说完,大师合掌连称阿弥陀佛,就往生了。鼻中玉箸垂下,颜色明润,至封龛时面色不变。

虞山寺上首无住师,于这年腊月初八,奉迎大师灵骨,葬于常熟琴川拂水西。乾隆7年2月15日,阿育王寺诸位四众弟子,怀念大师道行,迎请大师灵骨,重建塔于阿育王寺之西,旧塔遂成为大师的衣钵冢。

大师生于康熙25年8月初八日,示寂于雍正12年4月14日,世寿49岁,僧腊25年。

大师身后,留有《省庵法师语录》一册,是际清居士彭二林的重订本。已刊板流行于世,读者所得教益,微妙难以尽述。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

大师法名际醒,字彻悟,还有一字讷堂,号梦东,是京东丰润县人。俗姓马,父亲名叫万璋,母亲高氏。

\

大师从小就非常聪颖,稍长就喜爱读书,经义典籍,无所不阅。22岁那年,大师因一场大病,领悟人世虚幻,生命无常,因而有了出家修道的念。病好后,大师就到房山县三圣庵,在荣池老和尚座下剃发。第二年,又到岫云寺恒实律师座下,受具足戒。第三年,大师听说香界寺隆一法师,正在开演《圆觉经》就前往听讲。听课之余,朝夕研究,探求其中深奥的妙义,从而领悟〈圆觉经〉宏大的经义。

接着,大师又往依增寺慧岸法师,听讲法相宗经义同样领悟到了玄妙的要义。后来,大师在心华寺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等诸大经典,圆融无碍的佛门妙解顿时大开,对于佛门性宗相宗的学风修法,对于法华三观十乘的真谛,豁然贯通,毫无阻滞。乾隆33年冬,大师访参广通寺粹如纯禅师,探讨见性成佛的境界,与禅师道道相合,心心相印,从而得到禅师的印可,明白自己已得正悟,并成为禅门临济宗第36世、磐石第7世弟子。

乾隆38年,纯禅师迁居万寿寺,大师就继任广通寺住持,率领大众参禅修道,鞭策勉励后生学人,不厌其烦教导众僧,14年如一日。德声传遍大江南北,禅宗之风从此大为振兴。大师每每想起净宗六祖永明延寿禅师,尽管是禅门大宗师,尚且归心于西方净土,每日持念阿弥陀佛10万声,以期生于极乐世界。如今已是末法时代,更应该遵照继承永明延寿大师的修行法门。从此,彻悟大师就栖心于净土,大力宣扬净土。将自己数十年来所积累的手稿全部焚毁,并停止参究;念佛是谁,纯提净土。每天限定自己,在燃香一尺的时间内,会晤客人,解答疑问,超过这个时间,唯有礼佛、念佛而已。原来同是参禅的佛子,很多都追随大师改修净土。

乾隆57年,大师迁居觉生寺,作住持八年,从而使觉生寺百废俱兴。大师特地在念佛堂外,增建三堂,即涅槃堂,安养堂,学士堂。为的是老病的人有所依托,初学的人便于诵习。对于禅宗、净宗的修学宗旨,大师造诣甚深、修为甚奥。以或律约束自己非常严格,期望他人有所成就之心非常迫切。开导众生、讲经说法,如瓶泻水,如云行空。如此与大众共同精修,致使净土之风吹遍四方。远近之人都敬仰大师,企盼度化。无论是修道中人,还是红尘中人,都归心于大师。大师是当时佛门第一人。

嘉庆5年,大师退居红螺山资福寺,准备终老在这个地方。怎奈众僧依恋大师,追随大师,终究不能避开踪迹。为佛法常住,为众生得度,大师心中始终没有半点厌烦,因而众僧留住日渐增多,不久又成为丛林大寺院。在日常修行中,所有挑柴担水,抹墙壁,补漏屋,一饮一食,大师都与众人共同劳作,这样又过了10年。

嘉庆15年2月,大师到万寿寺为粹如纯禅师扫塔,辞别诸位护法居士,嘱咐他们说:;我们在虚幻中的缘份快要完了,人生一世本来非常短暂,虚度这一生就更可惜了,大家应该努力念佛,日后我们在净土中也好相见。3月,大师回到红螺山,让僧人们准备荼毗等身后事宜。10月17日,大师召集大众嘱咐寺院日常事务,安排弟子松泉继任住持,教诫他说:;念佛法门,上中下三根普被,契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多年来,我与大家苦心建立这个道场,目的就是接待四方来人,同修净业。凡是我所定立的规模,要永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这才不辜负我老和尚与大家的一片苦心。

临近示现圆寂半月前,大师觉得身有轻微小病,就让大众助念佛号。只见虚空之中幢幡无数,从西向东而来。大师告诉大家说:;净土境相已经现出,我要西归了。大家都劝大师留形住世、普度众生,大师说:;人生百年也不过是暂时寄住,终究要归于别处。我能回归到圣贤境土,你们应当为我高兴,何苦还要留我。12月16日,大师让监院僧贯一师,供设涅槃斋。17日申刻(下午3——5点),大师告诉大家说:;我昨天已见到文殊、观音、势至三位大士,今天又垂蒙阿弥陀佛亲自接引,我走了。众人念佛的声音更高更恳切,大师面向西方,端然而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接着手结弥陀印,安详往生,众人闻到异香飘浮空中。

众人将大师遗体供奉7日,面貌与活着时一样,慈祥平和丰满,白发变黑,光润异常。二七日入龛,三七日荼毗,获得舍利百余粒。门人弟子遵照大师遗命,将灵骨葬于普同塔内。大师生于清朝乾隆6年10月14日未时(下午1——3点),寿终于嘉庆15年12月17日申时,世寿70岁,僧腊49岁,法腊43年。大师著作有《示禅教律念佛伽陀》,已印行于世,《净土十要》一书第十要附彻悟语录。后人评价大师说:既是禅门宗师,又是教下大匠,却归心于西方净土。一生戒律精严,解悟超常,既辩才无碍,又坚持苦行。导人至切,始终如一,与净土宗历代祖师如出一辙。为人师,作佛祖,从大师身上,人们亲眼目睹了。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

大师法名对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是陕西49页第二行阳人。俗姓赵,后世佛门弟子都称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

大师自幼随兄长读儒家经书,常常以实践和光大儒学为已任。曾仿照韩愈、欧阳询,作驳斥佛教的文章。后来一病好几年,方才感悟以前的错误,因而洗心革面,顿改前非。21岁那年,出世机缘成熟,大师就投奔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依道纯和尚剃发。这年正是清朝光绪7年辛巳岁。第二年,大师在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足戒。

大师出生6个月即患眼病,几近失明,后虽病愈,而目力已大受损伤,眼睛稍稍发红,就不能看书。受具足戒时,因为大师文章书法都好,故而戒期中所有书写事宜,都由大师劳作。因写字过多,双目红如血灌。幸亏大师在湖北莲华寺当知客,在晒经的时候,读过一本残缺不全的〈龙舒净土文〉,从而知道念佛往生净土法门,是即生了生脱死的要道。因为这次眼病,大师更醒悟身体是病苦的本源,所以一有时间就专念佛号。夜里别人睡下后,大师悄悄坐起念佛。写字时,也是心不离佛。所以虽是奋力带病书写,仍然能够勉强支持。等到全部写完之后,眼病竟然完全好了。大师由此深心信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大师一生自度度人,完全以净土指归,正是从此开始。

大师修净土,愈久愈坚定。听说红螺山资福寺是专修净土道场,大师便于26岁(光绪12年丙戍岁)辞别师父,独自前往。这年10月入念佛堂念佛,沐浴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光明雨露,大师的净业大有长进。第二年正月,大师告假朝礼五台山后,仍回到资福寺,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事。3年之内,在念佛正行之外,研读大乘经典,因此深入经藏,妙契佛心,于净土径路修行法门,达到理事无碍的境界。30岁(光绪16年庚寅岁),大师到北京龙泉寺为行堂。31岁(光绪17年辛卯岁),大师住于圆广寺。2年后(光绪19年癸巳岁),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京请《大藏经》,检点、汇集、统计、整理,事务繁多而人手缺乏。大家都以大师办事精密谨慎,。而向化闻和尚推荐。化老在接触中,感到大师道行高远超异,在南归的时候,特请大师相伴共行,并从此请其住单于法雨寺藏经楼。寺中大众见大师励志精修,都深感钦佩,而大师从不自满自足。

光绪23年丁酉岁夏天,寺中大众一再坚请大师讲经说法,大师再三推辞不掉,便为讲了一座《阿弥陀经便蒙钞》。讲完,大师就在珠宝殿侧,闭关两次共6年,从此学理行愿倍加精进;出关后,了余和尚与真达师等,特为大师建造一座莲篷,以为供养,大师与谛闲法师曾先后在此居住。过了不久,大众仍然迎接大师归住法雨寺。44岁(光绪30年甲辰岁)那年,因为谛老为温州头陀寺请《大藏经》,又请大师一同入京帮办一切事务。事情结束后,大师仍然南归,住于法雨寺藏经楼。大师出家30余年,直到清朝终结,始终收敛锋芒,隐藏不露,不喜欢与人往来,也不愿人知道他的名字,只希望能昼夜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早日证入念佛三昧。

然而宫中击鼓扣钟,宫外又怎能不闻;道德厚实、光明四射,终究是不能掩盖住的。民国元年,大师52岁,高鹤年居士自作主张,将大师的几篇文章,刊登在《上海佛学丛报》上,署名常惭。当时人们虽然不知道这是谁的著作,而文字般若的光明,已足以引发读者的善根。到民国6年(大师57岁),徐蔚如居士得到大师的3篇书信,即印刷发行,题名为《印光法师信稿》。民国7年(大师58岁),徐居士搜求到大师的文稿20余篇,在北京印行,题名为《印光法师文妙》。民国8年(大师59岁),他又搜求到大师的一些文稿,再次印行续编,并与初编合为一书。民国9年、10年,两年时间内,继续增集大师的文稿,先后在商务印书馆铅印发行,在扬州藏经院木刻出版。民国11——15年间,不断增加扩大,又在中华书局印行,题名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文章是大道的载体,大师的文钞流通于海内,也就是大师的道德法雨滂湃于天下。如《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等,都是句句见真谛,字字归净土,上合佛陀经旨,下逗众生根机,发挥禅净的奥妙,抉择二者的难易,多有发明古代大德所未到之处。

徐蔚如居士为《文钞》作跋说:;大法的高山被时光夷为平地,这种现象到今天已是最严重的了。真没想到当世尚有具备正知正见,如印光法师这样的高人。常说要续佛慧命,这就是啊。又说:;法师的文章,没有一句无来历,深入浅山,微妙而契合当代众生的机宜,确实是末法中的治病良药。法师可说是善于认识选择佛法津要,并竭诚奉献满腔热忱,为众生作依靠。所以当时徐居士特地带着《文钞》,奉陪母亲,亲身前往普陀,竭诚礼敬大师,恳求摄受,准予母子二人归依座下。然而大师仍然坚持不许,只是指点他们,往宁波观宗寺,在谛闲法师座下归依。民国8年,周孟由兄弟侍奉其庶祖母登山,再三再四地恳求,坚请务必收为弟子。大师观察时机,依理难以推却,就为他们各起法名。这是大师为人授归依的开始,而其缘起实在是因为得《文钞》的流通。

大师的文章,不仅佛理精通,即使是;格物、致敬、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五伦八德等,儒家治世的道理,只要与净业三福不相违背,必定发挥得详详细细,而且文词典雅不凡,所以才出现了洛阳纸贵,人人争相请读的局面。由于此书而仰慕大师道德,渴望列入大师门下的善男信女们,也日益增多。有的远涉大海、近攀高山,请求摄受;有的书来信往,求赐法名。20余年时间,在大师座下归依的弟子,实在是难以数计。就是那些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的男女善信,也难以计算出来。可见大师以文字般若摄化众生,利益世间,真是不可思议啊!

大师虽精通各宗各派佛法,但自行劝人,都是念佛法门。大师的在家弟子,许多都受过高等教育,甚至留学欧美。但大师从不与他们高谈佛法哲理,只是一一劝他们专心念佛。这些弟子,听从大师教诲,都能信受奉行,从没有人敢于轻视念佛法门而妄生疑义,这都是大师盛德感化的结果。

大师耳提面命,开导弟子,既立根于佛典经论,又出于大师自己亲证所得,从不离因果妄谈大道,也不说空话大话。对于那些应当说服的人,无论是禅门尊宿,儒家魁首、甚至达官显贵,在批评呵斥时,大师毫不宽容,从不拐弯抹角。对于那些应当摄受的人,无论是后生小辈、农夫苦力、乃至卑贱仆妇,大师从不拒绝,慈祥包容。以一佛乘平等情怀,普利上中下三根,于自己不存在顺适背逆之情,只是以佛陀至理作为依归。

大师一生最喜欢自己劳作。弘一法师曾亲见64岁的大师,一人独居,事事亲自操作,决无侍者等人帮助。直至80岁去世前,大师仍是自已扫地、擦桌子、擦油灯、洗衣服,如此劳作,为人表率。所以每当见到有人懒惰懈怠,大师多半要诫劝。

大师一生最珍惜福报,不敢浪费。衣食住等都极为简单粗劣,竭力排斥,享用精美。民国13年,弘一法师到普陀山,与大师同室而居,整整7天,足不出户,从而有机会体察大师的生活行为。大师每天早晨食粥一碗,不吃菜。大师自己说,这样的习惯已30多年了。饭后,以舌砥碗,舐净后再用开水冲入,洗荡余汁,并以之嗽口、咽下。怕的是轻弃、浪费了残余饭粒。午饭时,大师是饭一碗、大众菜一碗。饭菜都吃干净,再以舌砥碗,并冲水喝下,与早饭一样。大师要求自己是这样,劝人也十分严厉。凡见人饭后有剩余饭粒的,必定要大加呵斥:;你有多大福报,敢如此糟蹋。有一次,一位客人将刚沏了不久的冷茶倒入痰桶,同样遭到大师的呵诫。

大师时时思念如今天当末法,世俗风气越来越下降,如果不提倡因果报应,就没有办法挽回颓丧的世风,矫正人心。人根这样陋劣,善报这样浅薄,假使不实行信愿念佛法门,绝对不能了生死、出轮回。所以不论贵者、贱者、贤者、愚者,也不论男女老幼,凡有请求法益的,大师必定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实事实理,谆谆启发,使人觉悟,从而立定为人处世的根基。接着,大师又以;真为生死、发菩萨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变一平坦宽广大道,教诲人们切实奉行,从而踏上超凡入圣的快速能到的路径。

大师尽管深通禅宗与教理,但从不谈深奥玄妙的禅机。凡劝人的,都是一听就懂、又能够实际修行的道理。凡听到大师劝化的,全都是当下受益。这也正是莲池大师评价辩融老人,;此老令人尊敬的地方正在此处啊。因为大师平实无奇,言行一致,怎样说就怎样做,所以天下真修行人,都乐于亲近大师,以致于叩关问道的人,多得数不过来。而大师从来都是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等等,从不挂心。民国11年(大师62岁),定海县知事陶在东、会稽道尹黄涵之,汇总大师道行,呈请当时大总统徐世昌,题制;悟彻圆明匾额,赍送于普陀,香华供养,成为一时的盛事。出家在家弟子都为大师高兴,而大师却置若罔闻。有人稽首请问,大师说:;空中楼阁,而自己实在是无此福德,惭愧尚且来不及,又有什么值得荣耀的。这在当今竞相浮夸的年月,像大师这样淡泊名利,真是足以力挽狂澜、作中流砥柱,无论修道人还是世俗人,都能从大师身上受益良多。

大师对待自己非常节俭,对待别人非常优厚。凡是善男信女供养的钱财,大师全部替他们广种福田,用于印行流通善书经典,或是救济饥贫。只是权衡轻重缓急,认真计划,妥善支出。如民国15年(大师66岁),长安被困。解围以后,大师立即从印《文钞》之款,急拨3000银元,托人速速汇去以赈济饥贫。凡听到哪个地方遭灾告急,大师必定尽力提倡捐助,期望得到救援。

民国24年(大师75岁),陕西大旱,在得到王幼农居士书信告急之后,大师立即取出存折,让人速速汇去银元1000元。汇款以后,大师让德森师查账,仅剩下100多元了。而此时报国寺所有开支,全赖大师维持,大师却毫不在意。民国25年(大师76岁),大师应上海护国息灭法会请求说法时,听说绥远灾情严重,即在法会上对众人表明,以这次法会共计1000余人归依、求戒等敬资,合计2900银元,尽数捐去。此外,大师又从准备印书的款项中,出资1000元,以为捐助首倡。等到从法会回来,众人在苏州车站上迎接大师,准备请大师上灵岩观景。而大师却急急忙忙先回报国寺,办理完汇款事宜,才与大师结伴登山。大师倡导众生,对于救济灾难,就像是自己受饥、自己溺水一样地关心,很多事例大多与此相类似。

魏梅荪、王幼农等居士,在南京三汊河,发起创办法云寺放生念佛道场,请大师参加,并制定寺规。继而又由任心白居士请上海冯梦华、王一亭、姚文敷、关綗倒数第十一行,之、黄涵之等诸位大德居士,住这里开办佛教慈幼院,全都是仰仗大师的德望,令人相信仰慕,而得以成就。对于慈幼院教养贫家子弟,大师更是极力助成,其中经费,由大师劝募及大师自己捐助的,为数巨大。就是上海佛教会所办的慈幼院,大师也尽力赞助。至于法施事宜,大师从一开始印送《安士全书》以来,以及创办弘化社20多年所印各种善书经典,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也在百万余帧,法化的弘大,同样好比滂湃的大水,普泽中外。

综观大师的一言一行,无非是代佛宣化,以期能够挽救世道人心,从而使贤才辈出,福佑国家,利益人民。而大师对待自己,饮食不过为了充饥,从不求美食。穿衣不过为了御寒,从来是厌弃华丽。凡是供养大师珍美的衣服、饮食,不是推却不受,就是转施他人。但若是供养大师普通物品的,总是交到库房,让大众共同享用。这虽是小事,也足以作为末世佛子令人自豪的模范。

大师维护法门,功德难以思议。其中最重要的,如那次欧洲战争时,政府有个移德国侨民进驻普陀的拟议,大师恐怕有碍于大众清修,特地致函陈锡周居士,转托政界要人疏通,这件事方才作罢。民国11年(大师62岁),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会长等人,呈文省政府批准,借寺庙作学校。定海县知事陶在东,急忙寄信给大师,请求挽回。大师即致函王幼农、魏梅荪二位居士设法,并让妙莲和尚上下奔走,最终得到当局的明令保护。民国16年(大师67岁),政权变更,寺院财产处于毫无保障的状态,所潜伏的大祸几乎是灭教,而普陀又首当其冲。全靠大师舍命力争,方才得以苟延残喘。等到某君主持内政,又好几次提出以庙产办学校的拟议,以致于举国上下出家在家信众,全都惊慌失措。

幸亏大师与谛闲老法师,在上海集结热心护法的诸位居士计议,先疏通主持内政的某君,又派代表请愿,庙产办学的拟议才没有实行。等到某君退位前,又颁布;驱僧夺产的《条例》,想要逐步剥夺庙产,以达到灭除佛教的目的。幸亏《条例》刚一公布,某君就御任了。继任赵次陇部长接印后,大师特地致函,请他设法,从此也就不了了之了。之后,大师又嘱咐焦易堂居士等人相互支持、极力斡旋,方才将《条例》修正,使僧侣们暂时得以安居。民国23年,安微阜阳古刹资福寺,寺里有唐朝大将尉迟恭敬造的三尊佛像,而寺院却被学校占据。山西五台山碧山寺的广济茅篷也横遭厄运。这两件事都已告到法院,而当道执法之人,却偏听一面之辞,使这两座寺院几近于毁灭。两处各得到大师的一封书函,审判结果忽然转变。广济因此立定;真正十方、永远安心办道的基础。资福寺也因此保全,并日见兴旺。

民国24年(大师75岁),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有位厅长提议,用全国的寺产作为教育基金,将全国的寺庙改为学校。决议通过后,报呈内政部、大学院备案。报刊披露这一消息后,群情震惊。当时全国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及常务理事大悲、明道诸位法师,关、黄、屈等诸位居士,一同来到报国寺请示大师。大师以卫护佛教相勉励,并开示挽回的办法。

返回上海后,大家就按照大师的指点,集众开会,推举代表,入京请愿。仰仗大师慈悲智慧的光照,佛教之难得以解除。江西的庙产,自民国22——25年4年之内,发生如此大的风波3次,几乎到了灭尽无余的边缘,虽是因为德森师多年力竭声嘶地呼吁,也因为中国佛教会的多次设法,最终还是得到了大师慈悲的光明加被,感动诸位大护法,群起营救,每次都达到了美满的结果,仍然予以保全。这是大师护教的几件大事,其它数不起来的小事,或者是一封信,或者是几句话,就得以消除灾难,解除祸胎,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真是不胜枚举。不是大师崇高广大的道德,上感龙天护卫,下得众生信服,又怎能如此。

大师的无缘慈悲度化,也普及狱中及异类生灵。民国十一、二年,定海县陶知事,请大师推荐讲师,到狱中宣讲佛法。大师推荐智德法师,并嘱咐他宣讲《安士全书》等,有关于因果报应和往生净土的重要内容,使许多狱囚受到感化。后来上海王一亭、沈惺叔等居士,发起成立江苏监狱感化会,特聘大师为名誉会长,其中讲师邓朴君,戚则周(即明道师在俗名)、乔恂如等居士,都是大师的入门弟子,讲演要点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及注重因果、提倡净土等,也都是大师所开示。听讲之后,狱官、囚犯从此改过自新,一心向善,归依净土,吃素念佛的,就有很多人了。

对于那此异类生灵,大师也是这样。民国19年(大师70岁)2月,大师从上海太平寺到江苏报国寺,随身携带的铺盖衣箱之中,臭虫特别多,代代繁衍,以致于床席客厅窗口茶几之上,在夏季秋天,到处都是。一此弟子怕大师年老体弱,难以承受这样的干扰,多次请求进房为大师收拾干净,却遭到大师的严词拒绝。大师说:;这都怪自己没有道德。古代大德高僧,不耐臭虫的干扰,就对臭虫说,畜生,你到我这儿找差事,我要勒令你迁单。臭虫就一个跟一个相继而去。我修行不努力,没有这样的感应,还有什么话说。就这样,大师泰然处之,毫不介意。民国22年(大师73岁),臭虫忽然绝迹,而大师也不对任何人说。

因时节临近端午,德森师想到又该是臭虫出没的时候,就请问大师,大师回答说;没有了。德森师以为是大师老眼错花,故而再三请求进大师房内检查,谁知真的是干干净净,了无踪迹,这岂不是也为大师而迁单了吗?大师在闭关净课之外,常常持大悲咒加持水米,颁赐给那些医药无效、束手无策的危重病人,往往见到奇效。一天,报国寺藏经楼发现了无数白蚁,大师听到后,让大家持大悲水四面喷洒,白蚁就从此绝迹,这是民国27年夏天的事了。大师的法力、神通、感应,大多与此相类似。

大师天性不好为大师,不喜欢眷属,所以没有亲手剃度的出家弟子。然而渴仰大师,亲近大师,不断受到教诲,深得大师法益的在家清信男女,真是多的不可胜数。在出家法侣之中,大师除了与谛闲老法师为最相默契的莲友外,长期亲承大师摄受,饱餐大师法乳,但仍然被大师以莲友相待的,有了余和尚、了清和尚、真达和尚等。

明确居于学生行列的,则有圆光师、康泽师、慧近师、明道师,还有妙莲和尚、心净和尚、莲因师、明西师、妙真和尚、了然师、德森师,以及灵岩寺、报国寺的众位僧人。这只是专指常久亲近大师,屡次得到大师教导、提携,沐浴大师恩德超过自已剃度恩师的僧人。若是随时随地请问地益,与大师通信请问大道,以及拜读大师《文钞》和大师印行流通的各类书藉,而沐浴在大师法雨恩泽之中的,自然是数也数不清了。大师虽然不收徒弟,而中外真修实干的出家在家佛子,实在是从心灵深处以大师为恩师的。

大师又发誓不作寺院之主。自从客居于法雨寺后,20余年隐居精修,很少去别处。自民国7年,大师印《安士全书》以来,经常有法事到上海,苦于没有安身之处。真达师于民国11年造太平寺时,特地为大师盖了一间净室,大师从此到上海,就住在太平寺了。几位力护法门的大居土,如南东魏梅荪,西安王幼农,维扬王慧常,江西许止净,嘉兴范古农,上海冯梦华、施省之、王一亭、闻兰亭、朱子桥、屈文六、黄涵之、关綗之等,有的请问个人修行事宜,有的咨询社会慈善事宜,都不时前往太平寺,向大师请教。至于投寄书函的就更多了。可见太平寺这一兰若道场,名传于远近,实在是因为有大师在啊。至民国17年(大师68岁),大师因为往来书信和礼敬请法之人太频太多,人事太繁,急于想找个归隐之地。

真达师就和关綗之、沈惺叔、赵云韶诸大居士商量。3位居士就将苏州报国寺供养于大师,并让弘伞师、明道师2人接管寺院,真达师用几千元修葺了寺院。民国18年,大师在上海校印各书,很想早点结束手头工作,归居隐地。这时广东弟子黄筱伟居士等人,在香港建筑精舍,非要迎接大师归隐于香港,而大师也已答应。真达师不得已,以江西、浙江佛地信众特别多,再三劝请,终于依靠大师法缘所在,而于民国19年(大师70岁)2月,往居苏州,从此掩关于报国寺。

灵岩原本是小寺,真达师请示于大师,扩建为十方专修净土的道场。寺中所有规章,都秉承大师的意志而制定。不到三四年时间,因旧的佛堂僧屋狭小,容不下众人念佛,所以改建一新。此时正逢大师归隐报国寺,与灵岩寺一高一下近在咫尺,所以规划建造多靠大师指导,从而日渐兴旺。至今灵岩寺称为我国净宗第二道场,的确不是偶然的。

大师在闭关中,每天日课之余,将普陀、五台、峨眉、九华四大佛教盛地的史志加以修订编辑,同时不断回复僧俗弟子的请法信函。而今四山史志早已出版流通,复函文章也有了文钞续编印行,大多是大师到报国寺以后所手著,真可谓是恒顺众生无有疲厌啊。到民国26年(大师77岁)冬,因为时局所迫,报国寺实在不能再住了。不得已,大师顺从妙真师等人的相请,移居灵岩寺。刚满3年,谁知这个智积菩萨显圣的灵岩圣刹,竟成为大师示现寂灭、回归净土之地了。

大师示现寂灭,事先已预知时至。民国29年春,大师在回复章缘净居土的信中说:;我今年已80岁了,朝不保夕。又说:;印是将死之人,怎能留这样的规矩。到了冬年冬天10月27日,大师稍微示现小病。至28日午后1时,大师就召集寺中全体职事僧人及居士等,到关房会谈。告诉大家说:;灵岩寺住持,不能长久空缺,应让妙真担任。大家都表示同意。本来定于11月9日,为妙真升座上任的日子,大师说太迟了。众人改为初四,大师还说迟。后来选在初一,大师才点头同意。接着,大师对大众开示灵岩寺历史沿革达两个多小时。

其后大师虽然精神渐弱,但仍与真达师等商议各类事务,坦然恰当一如平日,没有丝毫病态。初三晚上,大师仍进食希饭一小碗。饭后,对真达师等人说,净土法门没有什么奇特的,但能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的。此后大师精神逐渐疲惫,体温渐渐降低。初四凌晨一点半,大师从床上坐起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就大声念佛。2点15分,要水洗完手,站起身来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就移坐到椅子上,面向西方,端身正坐。3点,妙真师到了,大师嘱咐说:;你要维护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说完,就不再言语,只是口唇微动念佛。延续到5点,在大众的念佛声中,大师安详地往生西方。

回想大师几天来的一切安排,如急催妙真师上任住持等事,虽不明说是怎么回事,但确实是预知时至的作法。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六根悦愉,正念分明,安详舍去报身,如入禅定。回顾大师一生自行行化他及临终种种瑞相,往生莲台之品位,当然不是中品下品。

大师生于清朝咸丰11年辛酉岁12月12日辰时(上午7——9点),逝于民国29年庚辰岁11月初四日卯时(清晨5——7点),世寿80,僧腊60年。灵岩寺因大师而中兴盛旺,因为能让大师,示现往生净土作为榜样,其时节因缘,真是不可思议的啊!为纪念大师生西,妙真和尚等人决定,于第2年2月15日佛涅槃,也正是大师生西百日之期,举火荼毗,建塔安奉大师灵骨于灵岩寺本山石鼓东南。

大师荼毗后的第二天傍晚,人们从骨灰中捡得五色舍利子100多颗,晶莹圆彻,奕奕有光。另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牙齿舍利(32颗)等,共计1000多粒。在场的出家在家弟了,无不惊讶,叹为稀有。无锡居士袁德常,捡得一些骨屑携回供养到家之后,忽然看见骨屑中现出无数舍利,光耀夺目。

大师落叶归根,往生净土,他老人家证悟到何种程度,我们是薄地凡夫,没有他心通、天眼通,不能妄加评论,唯有捧读累次出版的大师《文钞》,及经大师亲手流通的各类书籍,那提倡念佛,发挥佛陀妙道,自行化他,坚定恳切地修行,大有功于净土,足以证明大师是净土菩萨乘愿再来!凡信愿念佛,洞彻明了净宗真正旨归的人,都不会有别的拟议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立;必无私,斯上下四旁...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成语名称仪表堂堂成语拼音yí biǎo táng tán...

以长攻短 以长攻短

以长攻短...

仪态万方 仪态万方

仪态万方成语名称仪态万方成语拼音yí tài wàn fāng成...

以黑为白 以黑为白

以黑为白成语名称以黑为白成语拼音yǐ hēi wéi bái成...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