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标题

净慧长老修行证道,弘法济世的一生

来源:普门品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15 09:55:21
净慧长老修行证道,弘法济世的一生  净慧法师(1916-2001),现代高僧大德。单字宽,俗名楼明达,小名根发,浙江象山石浦镇人。从1932年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起,从此在寺内共修持70年,任维那。  法师出生于一个虔信佛教的家庭。母亲怀他的时候,就不吃荤腥,是胎里素。法师小时候就深具慧根,自幼随母茹素烧香礼佛,敬信三宝,怀出世之志。  14岁那年,法师投苏州八塔寺,礼授松法师的徒弟黄岩多福寺从
净慧长老修行证道,弘法济世的一生

净慧长老修行证道,弘法济世的一生

  净慧法师(1916-2001),现代高僧大德。单字宽,俗名楼明达,小名根发,浙江象山石浦镇人。从1932年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起,从此在寺内共修持70年,任维那。

  法师出生于一个虔信佛教的家庭。母亲怀他的时候,就不吃荤腥,是胎里素。法师小时候就深具慧根,自幼随母茹素烧香礼佛,敬信三宝,怀出世之志。

  14岁那年,法师投苏州八塔寺,礼授松法师的徒弟黄岩多福寺从参法师座下披剃,法名净慧。旋至苏州报恩寺为茶役。1931年,又返石浦西龙庵潜修。翌年2月,至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台宗僧人,那一年净慧16岁。当时,台宗名宿静权大法师正在国清寺创建天台山佛学研究社,净慧得以亲近静权大法师,受其亲炙,研习天台教观,并随侍协助静公创建天台宗佛学研究社,使之解行精进。1941年慧莲和尚请为国清寺副讲。期间习天台教观及《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地藏经》、《阿弥陀经》等经。深得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之旨,乃笃信净土、专念弥陀。

  1957年赴北京中国佛学院(首届)深造,系统学习天台教观和佛教知识。三年学成归寺,1959年回国清寺至1968年期间,历任副讲、主讲、修持股长等职,被澹云和尚请为首座,为主讲法师。1984年,为培育僧才,国清寺恢复天台佛学研究社,师以古稀之年任主讲。法师几乎每天坚持在妙法堂讲经,并于每年七月的佛欢喜日,宣讲《盂兰盆经》。

  净慧法师以《妙法莲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为榜样,视一切众生为佛,特别重视自身的修持实践。在北京中国佛学院学习时,课余时间,他巧把尘劳作佛事,自愿发心,每天打扫学院厕所。在国清寺教育僧才时,他身教重于言教,经常教导学僧要先学会做人。

  净慧老法师年青时即讷于言、慎于事,中年以后,更是虔诚礼诵、阐讲《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地藏经》、《阿弥陀经》等法门典籍。教依天台,行归净土,坚持弘宗演教、台净双修。他解行并进,生活清苦,戒行严谨,广行布施无论贫贱,平时以节衣缩食所得经常普济有情。他爱国爱教,作育僧才,上弘下化,助印佛教典籍,以启群萌,醒悟众生。他深得止观之幽玄,闭门不出而潜修,晨昏苦切,无有懈怠。70余年常在定中,为众所钦仰,是台宗耆宿,法门长老!

  净慧法师在少年时期,就爱好梵呗唱念,除了学会五堂功课以外,特别精通《水陆仪规》。天台山佛教可唱诵的经文约95篇,其中赞偈类22篇、朝暮课诵39篇、忏类9篇、瑜伽焰口9篇、水陆法会16篇(含乐器曲牌)。但由于缺乏文字资料,在民国之前,天台山佛教音乐无明确传承谱系。1932年(民国21年),净慧法师根据寺内高僧和各寺大德的口传内容,重新搜集整理多种忏法,终于使唱诵又有新的传承法系,延续至今。

  净慧法师在水陆、焰口和经忏唱诵中,经过几十年的磨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听到过净慧法师唱诵的人,都无不被他那无比清越纯真的童子音所感动,在他的唱腔中没有一丝杂音,充满了清净和慈悲,超凡脱俗,有如天籁。这是一种真正的出世梵音,会令人情不自禁地流下忏悔的眼泪。

  净慧法师以提携后学、培养弘法人才为已任,坚持不懈讲经说法,除了毫无保留地向年轻僧人传授开座讲经的仪式和说法的技巧外,并创造条件让学僧上坛讲经,自己旁听讲解。有时自己生病不能行走,就让侍者抬着到妙法堂听学僧讲经,然后进行剖析和引导。有一次,由于寺里事务繁忙,只有一二个学僧来听讲,净慧法师仍然照常开课,认真讲授。他说,只要有一个学僧来听课,我就要坚持上课,培养佛教人才是老僧的责任。

  临终前,老法师仍念念不忘弘法利生,在弥留之际,他还对身边的人说:我要去妙法堂讲经、我要去妙法堂讲经

  净慧法师身材瘦小,清静慈祥。由于长期缩衣节食,晨昏苦修,加上文革期间的摧残,落下了严重的胃病。1996年又不慎致跌,几乎半身不遂。但是病魔丝毫不能动摇他修学的道心,他将病痛作锤炼,内心安然受用,勇猛精进,每天不仅坚持讲经弘法,还坚持上殿过堂,参加早晚功课,主持寺内法事。做功课时净慧法师是主法,在大殿上领众礼佛绕念。他披着袈裟,微微躬着腰在前面一步一步地走,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后来年高体弱,行动不便之时,他还请侍者搀扶着领众绕佛,实在走不动时,就倚着大殿的柱子稍息一会。国清寺住持可明大和尚及全寺执事多次劝他不必随众,而他仍然一如既往。

  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法事,净慧法师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那就是放蒙山。 放蒙山即蒙山施食,通过诵蒙山施食文、持诵真言,运心作观,施食于鬼神、饿鬼等六道众生。他曾发愿:只要住世一天,就要主持放一堂蒙山与六道众生结缘。净慧法师每天晚上坚持在妙法堂放蒙山,领众唱诵经文。有时候,他为了培养后学,就放手让弟子领唱,自己在那里打坐了。放一堂蒙山需要两个小时,侍者们见他一直纹丝不动,以为他坐化了,很惊慌地上去一看,才发现老和尚是入定了。叮一声引磬,又回娑婆世界。

  净慧法师大慈大悲,他的平等理念和忍辱功夫一直为人称道。他视一切众生为佛,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一样地礼敬和关切。在他晚年时,他的声望日隆,前来皈依的四方弟子数以万计。每天都有一批批纷至沓来的信众拜访他,他有求必应,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身体虚弱,都不厌其烦地一一接待。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无论你是带着礼物还是空手而来,他一视同仁,一样地劝你戒杀、念佛、放生,多行善事。临别时,一样地要回赠你一袋佛书,让你学佛,一些糕点水果,让你在路途中充饥解渴。

  净慧法师对每个人都恭敬有礼,每经一事,必向人口念阿弥陀佛,合掌致意。令人称奇的是,即使对自己身边的徒弟,他都恭敬合掌,并以法师尊称。

  皈依弟子数以万计,见有来访者,必劝以戒杀、念佛、放生,多行善事。毕生严以律己,生活清苦,凡有供养多用于弘化慈善之事。

  净慧系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台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2001年12月30日16时30分(阿弥陀佛圣诞前一天),法师于天台山国清寺安详示寂,世寿八十六,法腊七十二。往生后坐在佛龛里,整个身体缩得很小,头泛着亮光,脸上一丝皱纹都没有,像活人一样。老法师肉身入塔,灵塔立于寺前山。

  在老法师的追悼回向法会上,成千上万的四方信众和弟子都赶赴台宗祖庭国清寺为老法师送行。国清寺住持可明大和尚在悼词中说:今天,我们会聚一堂,深切悼念德高望重的净慧老法师,缅怀他一生为弘扬天台教观,对天台山佛教及至中国佛教天台宗所作的不朽业绩。浙江省佛教协会的一幅挽联高度概括了净慧老法师的一生贡献:利生为事业功归社会,弘法是家务望重宗门。

  净慧法师教依天台,行归净土,坚持弘宗演教、台净双修。他的一生,就是修行证道,弘法济世的一生。他从16岁进国清寺受具足戒,至86岁舍报西归,这70年间除了赴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3年外,几乎是足不出山门,每天青灯黄卷,晨昏苦切,以证佛道。在中国佛教界,国清寺净慧法师的德行是有口皆碑的。

  传喜法师讲净慧老法师的修为:

  师父(悟道老和尚)后来才秘密地跟我说,他以前曾和净慧老法师,在静权老法师那里做侍者,做了十几年。净慧老法师三十多岁就证得了念佛三昧。证得念佛三昧有什么瑞相吗?我们常人晚上看不到东西,伸手不见五指。证得念佛三昧,可以看到一片红光充满世界,整个宇宙是阿弥陀佛的光明。阿弥陀佛在密宗里是红光,显宗修道证道的,也可以证到红光。

  净慧老法师跟我师父说:我想往生了,我想去极乐世界了。师父就跟他说:不可以走。你要留在这个世界,和众生结缘,带有缘众生一起往生。那个时候净慧老法师只有30多岁,就证得了。为什么?他们在师父身边兢兢业业,夜不倒单,日中一食。我们师父托钵日中一食18年,诵《妙法莲华经》3000多部,其他经典还有很多。他们这些和尚,我看这个世界上,好像都不知道他们是宝贝。

  净慧老法师年纪还没到70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国清寺走路,突然有一个人,跑上来就打他一大嘴巴子,打完了指着老法师鼻子骂:你这个出家人,为什么要带走我老婆?!净慧老法师被人打了,很多人都围着看。老法师看着那个人笑笑,念了句阿弥陀佛,说:你啊!有没有看错人啊!有时候这是化现。不通过他来打,别人不知道这个老法师功夫有多深。这个人一看,认错了,赶快跪下来磕头忏悔:对不起,对不起。这个事情传出来,大家知道,这个老和尚功夫非常了得。这是我在师父身边才能听到的故事。

  他早早就证得了念佛三昧,他一直不出山门60多年。到60岁,才开始收皈依弟子。结果收了好几十万,86岁的时候,坐在那里安详往生。不单密宗里面,修得人可以缩小,在显宗里我也看到了,这就是净慧老法师。他圆寂的时候,身体缩得很小,头缩得很小,但是非常光亮,像活人一样,坐在龛里面。他老人家圆寂的时候我也在。

  通过接触这些,看到他们这些老法师,炉火纯青的道力,却没有人去欣赏,没有人知道。佛法这么殊胜,我们人生就在生灭里面转,不生不灭的殊胜佛法不懂,可惜啊!这时候我真的想出家了。为什么?圣教衰弱,众生在苦海里,光光自己流泪还不行,还要让大家都流泪,当时我强烈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按:所谓红光者即非红光是名红光,不必执着。【page】

  明海法师追忆净慧长老: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师父(净慧老和尚)的情景:一位老和尚从书桌上抬起头,从容地转过身,慈悲安详,和蔼可亲。因为是冬天,他还戴着一顶毛线织的帽子。我好奇地想:怎么和尚还戴帽子呢?我这样才一动念,师父就随手把帽子摘下来。我想:这老和尚一定有神通呢!

  后来师父淡然地告诉我:他没有神通。对他这话我总不信,便用心观察,神通虽然没有找到,却发现了许多意味深长的妙处。

  师父在北京的住处是一套三间相通的房子,中间一间是佛堂兼客厅,边上一间是他的卧室兼书房,他日常每在这里工作,如果有人拜访,一转身又可以接待客人。

  师父的工作都要伏案去做:写文章、改文章、校对稿样、给信徒回信,他做起来都是一丝不苟,字迹从不潦草,标点符号清清楚楚。有一次我帮忙誊一份东西,他看了指出许多毛病:破折号应在两格中间三分之二的地方,句号、逗号在方格左下角我听了惭愧万分,平时还一直以为自己在这方面过了关呢!

  我曾经想:做许多工作都和修行用功不妨碍,做师父这份案头工作却不好用功。你想:一边写文章,一边念佛或者观心,那是不行的,文章一定写不出来。有一次我拿这样的问题问师父,他说:看书就看书,写文章就写文章,一心一意,不起杂念,这就是修行。

  这话很平淡,我却做不到,难就难在一心一意上。我的习惯,每每写文章时惦记着打坐,打坐时又老想着文章该怎么写。总之是心里总有一些和身口不相应的细微妄想流动,走路时不安心走路,吃饭时不安心吃饭,所谓心不在焉心不在这里,在哪里呢?自己都觉察不出。

  师父却总是那样专注,写文章是这样,吃饭是这样,扫地是这样。他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平常的:早起坐禅、扫地、打开水、到斋堂打饭、坐办公室、改稿、校稿。理论起来可以说是弘法度众生,师父做起来却是如此平实、安详,本地风光、自自然然。他扫地时是那样从容不迫,心无旁骛,仿佛世界上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他要我们学会扫地,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无有间断,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成就大的道业,就能振作佛法的教运

  当然,师父要是有条件一直专注于案头工作也好,事实是他的工作经常被前来拜访的信徒打断。有的是修行遇到问题要请教,也有的刚接触佛教,还有的是工作、生活不顺心,请师父解忧。来的人有学生、工人,有家庭妇女,有时一家夫妇带着孩子一起来。

  这时候,师父就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接待这些来访者。和他们讲佛法、聊家常、解答疑难,话语从容平实,却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人们围着他,像冬天里围着一盆火,舍不得离开。

  等来访者一走,师父又回到书桌旁,拿起了笔。

  这样的情形见多了,我终于感觉到:师父如是的行持中大有文章在。首先我自己做不到。换了我,写文章到精彩处,有人打断,心里会生烦恼;而谈话结束后,心又不容易收回,一定还挂记着刚才的谈话。师父却两无妨碍,他放下案头的书、笔,接待来客,给人的印象他刚才什么都没干,专门等你来拜访呢,所 以才那样精神饱满,光彩照人;等人一走,他又继续他的工作,仿佛一直如此,没有中断。

  此中有真意。我揣摩了很长时间,后来师父说:要活在当下。我才有点恍然了。活在当下,也就是斩断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而安住于现前清净明觉的一念。这种安住等于无住。因为就此当下一念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成为永恒。

  《华严经》上说: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这个入于三世的一念既在三世中又在三世外,它是既存在又超越的。卖点心的婆子喝问德山要点哪个心时,德山就被束缚在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的囚笼里而打失了当下一念。

  活在当下,也就是安心于当下。能安心于当下也就能安心于时时处处。古代的禅德饥来吃饭困来眠,无处青山不道场,就是这个道理。

  师父因为总能活在当下,所以他总显得那样自在洒脱,处理问题应付裕如,不费一些思索,纯为现时境界。不管是作文还是讲开示他都是信手拈来,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我想这大概就是《六祖坛经》上所说的定慧等持吧。

  我有不爱整洁的习惯,这个习惯是过去长期的学生生活养成的,师父几次批评我,我却进步不大。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师父则不然,他周围的环境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而且他走到哪里就把清洁和秩序带到哪里。他常给我念叨:虚云老和尚了不起,虽然行头陀行、穿百衲,但他的衣服却总是干干净净的,他的案头、禅榻总是整齐洁净的。

  起初,对他的话我一直漠然淡然,后来才慢慢领会:这也是修行。

  柏林禅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历史的风暴却使它成为一片废墟。我们最初来到这里时,只有几棵古柏、一座佛塔还使人能依稀辨出这是一座古寺,一切又得重新开始。

  师父成了设计师。这儿修什么,那儿建什么,全部都由他亲自擘划,所有工程的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并提出意见。有时他带着我们在寺里四处巡视,向我们描述他的复兴蓝图,成竹在胸,运筹帷幄。每次回寺,即使是深夜,他也要去查看建筑工程的进展,有时冷不丁他就会挑出毛病,使承包工程的工头提心吊胆。

  最奇的要算赵州禅师塔院的修建。师父在塔前的一片乱草地上划出一个范围修筑院墙。工人在下墙基时竟触到古墙的遗迹,当地的老人说:过去塔院的围墙就在这里。竟是无心合古!

  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到现在一座初具规模的梵刹平地而起。就像整理一间凌乱的屋子一样,师父把这一废墟整理得清净庄严。

  现在我相信这两件事是不二的。你只有能净化一间屋子,才能净化一座寺院,乃至一个社会,一个娑婆世界,而这种净化源出于我们身心的净化。

  所以师父告诫我们:依报和正报是不二的。我感受到他对环境的调整与改变像是出自一种本能,完全是自自然然的,好像无形中有一种光芒从他清净的身心辐射出来,驱除了杂乱,带来了和谐。

  他的这种影响力不仅限于环境,对人也是一样。和他在一起,你会感觉宁静、祥和,心里很清净,没有杂念。

  师父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成就自己的净土。是啊,求生西方净土的人要先完成自我的净化,不能把娑婆世界的坏习性带到净土去。

\

  师父谈起复兴柏林寺的因缘,既属偶然,又像是必然。1987年10月,师父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派,陪同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参拜赵州塔,目睹古寺颓敝,一片蔓草荒烟,他潸然泪下。后来他告诉我们:年轻时亲近虚云老和尚,随侍身边,老人经常讲赵州和尚的公案,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来到这里,看到一代大禅师的道场如此破败不堪,触动了感情。

\

  1990年农历十月初一日,普光明殿大佛在露天安座,风雨交加中万众腾欢。师父见此情景,老泪滂沱。

  1991年冬,修复中的柏林寺举办了第一次佛七。居士们离寺时都恋恋不舍,有的泪流满面。他们说:这里温暖得像自己的家。师父的眼里闪着泪光。

  1993年,在柏林寺南边一个清净幽雅的小院子里,师父为我们一位短期闭关的师兄启关。当他说完四句偈语后,热泪夺眶而出。

  师父说:我每次看到你们这些弟子,都想流泪。

  师父的眼泪真多!

  提婆菩萨在《大丈夫论》中说:菩萨在三种时候堕泪:

  一者见修功德人,以爱敬故,为之堕泪;二者见苦恼众生无功德者,以悲愍故,为之堕泪;三者修大施时,悲喜踊跃,亦复堕泪。计菩萨堕泪已来,多四大海水。

  菩萨的泪从哪里来呢?从悲心来。菩萨悲心犹如雪聚,雪聚见日则皆融消,菩萨悲心见苦众 生,悲心雪聚故眼中流泪。

  师父的眼泪和悲心想必已经积聚很久很久了吧。在佛教饱受摧残的年月,他们是欲哭而无泪。僧人们被强迫返俗,被批斗、被劳改。有的人因承受不了这种打击而自寻短见,有的人则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剩下来的人便要忍受种种迫害和繁重的劳动。

  有一次师父给我讲起劳动改造的情形。数九寒冬,凌晨两点起床,步行二十几里到工地挑土,到天黑收工,他有一阵子患浮肿,浑身无力,还得坚持干。 中午休息的时候,他就找一个背风的地方,大草帽盖住脸,盘腿打坐。你那时想到过前途吗?出于文学的想象我这样问他。没有什么具体想法,但相信那样的 现实只是暂时的。

  师父这一代僧人真是命运多舛。他们年富力强的岁月几乎都消耗在那场劫难中,而当转机出现,复兴奄奄一息的佛教的重任又落在他们肩上。

  经过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国佛教百废待举,太需要人才了!师父必须以一当十地工作。

  他要主编两种刊物,主管河北省佛协,还要参与中国佛协的许多工作。至于柏林寺的复兴他更是多方筹划,惨淡经营。从化缘募捐,到规划设计,图纸的审查,工价的商定,还有与各种社会关系的周旋,寺内僧团的建设,法会的主持等等,这一切都是他的工作。他一年的很多时间都奔波在旅途中。

  许多次回寺,因为事务忙,他都是夜间赶路,半夜到达,凌晨出现在大殿上,使我们大吃一惊。我曾经想:石家庄北京一线的火车,在中国这么多人中,可能只有我师父坐得最多了,因为他平均两星期就要往返一次。

  不管事情多么忙,师父像是长有千手千眼,应付自如。他休息的时间那么少,却总是一身洒脱,神采奕奕。有时他也会嘲笑我们年轻人不如他精力好。我想,我们缺乏的主要不是精力,而是他那片似海的悲心。须知,这才是他能量的源泉啊!

  一个冬天的下午,在北京师父的住处,师父与我和一位四川的陈先生谈起虚云和尚那张低首蹙眉的照片。陈先生说:这张像,很烦恼的样子。师父说:不是烦恼,是忧患。我怦然心动。师父接着说:我们都能像虚老一样,有忧患意识,佛教就有望了,我们个人的修行就能有所成就。

  有谁能理解禅者的忧患呢?我们选择禅时都只注意了禅的喜悦和超脱,却忽略了禅的艰难、禅者的承担。

  禅宗初祖迦叶尊者以苦行著称。连佛陀都为老迦叶担心,怕他吃不消,劝他放松些,可他却依然如此。最后在灵山会上,世尊拈花,众皆惑然,惟迦叶尊者莞尔一笑。这一笑后面有多少艰辛!

  六祖慧能大师为传佛心印,先是磨房碾米,得法后又混迹猎人队伍13年,屡被险难。

  近代虚云老和尚住世一百二十年,为振救衰颓的教运,他东奔西忙,历经九磨十难!

  师父说:不要谈玄说妙,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我渐渐明白:禅这个概念是多么沉重,而用生命去实证禅又是多么艰难啊!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成语名称仪静体闲成语拼音yí jìng tǐ xián成...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成语名称以鹿为马成语拼音yǐ lù wéi mǎ成语...

最新文章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